双线教学的课堂实践探索

2020-06-03 04:08刘锴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刘锴

【摘要】诵读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之一。古诗中的故事可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本文运用了“诵读主线、故事辅线”的双线教学法教学《石灰吟》一诗,在具体化应用中体味古诗的语言、情感价值。

【关键词】古诗教学   双线教学   《石灰吟》

古诗语言精炼,意蕴丰富,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诵读是最基本、最重要、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诵读中,学生能够充分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古诗传递的情感。

古诗中包含许多故事,故事对小学生而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小学生喜欢听故事,故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于学习古诗的向往。当古诗以故事的形式传递时,学生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其内涵。

近日,笔者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课堂教学研讨会中,执教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古诗《石灰吟》。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笔者尝试运用了“诵读主线、故事辅线”的双线教学法。

一、三读《石灰吟》

诵读是贯穿本课教学始终的一条主线,笔者前后设计了三次诵读。

1.初读古诗,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首先,古诗要读正确,字字落实读音。读准诗中“吟”“焚”这两个前鼻音的字,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问题不大。关注“粉骨碎身”一词,虽然和常用的“粉身碎骨”形式不同,但是意思相同。

其次,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石灰吟》这首诗,笔者采用了“223”式停顿朗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为了便于诵读,单竖线表示时间极短的停顿,双竖线表示时间稍长的停顿。“一诗一节奏,一诗一韵脚。”明晰的停顿,降低了学生理解古诗的难度,抑扬顿挫的诵读,使古诗产生节奏美、音韵美。

2.理解诗意,读出石灰生产的艰难。

从深山里被开采出来的石头变成了石灰,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诗中有几个词语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三个词语。接着,观看石灰开凿、煅烧的小视频。看完视频,请学生谈感受。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石灰的产生是不易的、艰难的。石灰石经过千万次的锤打,受到熊熊烈火的焚烧,身躯化成了粉末,历经了千辛万苦。

引导学生走向文本,圈画关键词;借助小视频,帮助学生体味诗中具体石灰形象背后抽象的石灰精神。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铿锵有力地读古诗,突出强调“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三个词语,重点读出石灰烧制的艰难,读出对石灰的敬佩之情。

3.亲近诗人,读出于谦志向的坚定。

古诗的言外之意,精彩而意深。据《明史·于谦传》记载,于谦17岁时创作了《石灰吟》,这首诗是他“缘情”而作的。诵读时,引导学生和诗人于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于谦的一生就是石灰炼成的写照。哪怕千锤万击,哪怕烈火焚烧,哪怕粉骨碎身,他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都要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教学时,笔者示范诵读了《石灰吟》,配上琵琶曲《十面埋伏》,营造诵读氛围,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文字人物化,读出文字背后的内涵。“要留清白在人间”是于谦的心声,“清白”是他的人生信条,最后三个字“在人间”放慢语速,一字一顿,语势逐渐上扬,用坚定的语气,读出于谦矢志不渝的信念。小学生模仿能力强,有了教师的范读,他们很快就能够有模有样地诵读这首诗了。

二、古诗有故事

古诗中有故事,故事中有古诗,诗与文,文与人,人与事,组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古诗和故事紧密联系,为语文课堂增添了色彩,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1.于谦立下一生的志向。

故事一:那是一个天朗气清的午后,少年于谦路过一座石灰窑,看到师傅们正在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之后,变成了洁白如雪的石灰。这样的情景深深地震撼了少年于谦。透过那熊熊燃烧的炉火,他仿佛看到了,在云遮雾罩的深山里,工人们无数次地锤击着石灰石;他似乎听到了,爱国诗人文天祥的声音:“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一首《石灰吟》在他心中喷薄而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于谦创作《石灰吟》的全过程。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于谦赞美石灰的原因——借石灰自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于谦在17岁的时候能够创作出影响他一生的《石灰吟》呢?“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的《正气歌》是于谦最喜欢的诗。他一生都以文天祥为榜样来激励自己。人们常说,“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从小就有坚定志向的于谦,长大后果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2.于谦坚强不屈的形象。

故事二:公元1449年,明朝皇帝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蒙古瓦剌部,没想到被瓦剌军队围困在土木堡这个地方,明朝军队打了败仗,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瓦剌军队押着明朝皇帝,一路杀到了北京城下。当时,人们都觉得北京城保不住了,许多人打算弃城逃跑,城里乱成一团。危急时刻,于谦站了出来,用他的血肉之躯,扛起了保卫京城的旗帜。在于谦爱国信念的感召下,军民们都站上了城头,为保卫国家而战。在于谦的指挥下,明朝军队仅用了五天時间迅速打败了敌军,明王朝转危为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

在“北京保卫战”中,面对强大的瓦剌军队,于谦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临阵退缩。他迎难而上,勇敢面对,力挽狂澜,堪称“国之能臣”。于谦经历了艰难困苦的过程,但是,他的精神是坚强不屈的。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诗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让学生感受到了于谦坚强不屈的形象。

3.于谦洁身自好的品质。

故事三:明代有一个叫王振的太监,很受皇帝的宠幸。官员们到京城去办事,都要给王振送礼。但是,于谦每次进京,从来不带任何礼物。有人就劝他,说:“您不送金银财宝,起码送点儿当地的土特产嘛!”于谦听了,潇洒一笑,甩了甩衣袖回答:“我于谦只有两袖子清风,其他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两袖清风”的故事。

面对权倾朝野的太监王振,于谦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给王振送礼。他坚守了自己做官的底线,清清白白做官,人称“于青天”,堪称“国之廉臣”。这个故事印证了诗句“要留清白在人间”,使学生感受到了于谦洁身自好的品质。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少年于谦借石灰表达自己的志向,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社稷苍生不惜粉骨碎身,也要清白做人!从疏通到理解,从补充到巩固,在传统诵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了一条故事辅线,诵古诗,讲故事。不仅解决了核心问题“于谦为什么要吟诵石灰”,还帮助学生读懂了《石灰吟》,真正走进于谦的内心,懂得立志才是一切开始的前提,志当存高远,敢为天下先。

双线教学不是追求共性、通识,不同学段、不同题材的古诗怎样诵读、选取什么样的故事,要依据学段、学情、教学内容等灵活选用,在具体化应用中体现其价值。古诗教学的探索,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