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悦
摘 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社会生活难题,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当前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维权意识,对法律知识比较感兴趣,但因自身的局限性,缺乏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悉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的因素,寻找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可行路径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项新课题,有助于更好的筑牢学生法治意识,实现更好的管理。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高校辅导员;培养法治思维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6.054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会议主题,法治被提升到新高度。报告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重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思维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根据2018年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文简称为“思修”)对法治思维的定义,法治思维是以法治价值和法治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法律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新时代大学生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开阔、开放自信,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性精神、思辨精神,使其具备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法治思维是新时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辅导员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指路人,如何更好的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是新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新课题。
1 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现状
1.1 具备维权意识,但缺乏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日常工作观察,新时代大学生无论是在学校生活中抑或是在假期实习中均具备较强的维权意识、证据意识。如在实习时主张签订协议,对于重要信息会有意识进行录音、拍照、截图,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告知辅导员、班主任,希望借助外力来给予支持,也希望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问题,但当真正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时,不知应如何维权者有之,认为“打官司”耗时耗力者有之,听到亲戚朋友劝阻不了了之者有之,一些学生只能忍气吞声,更有一些学生选择不恰当的方式解决纠纷。
1.2 功利思维明显,程序思维认识不到位
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是社会生活的缩影,为了将来可以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争取更多的荣誉、获得入党名额、奖学金在很多同学眼中就变得十分重要。经过调研,绝大多数学生都认可正当程序的重要,甚至认为程序公正比实体公正更重要,而当现实中出现关乎个人利益的事件时,总会有学生漠视正当程序,希望走捷径,钻空子,规则意识欠缺。例如在评优评奖过程中,有的学生明知道自己不符合评选条件(如成绩补考前有挂科,操行评定不符合评选标准,宿舍因违纪多次被学校通报等)但仍然抱着侥幸心理提交评审材料,当被辅导员发现并与之谈话时,部分学生会说自己之前并不知晓被通报的事由、忘记自己有挂科等。
1.3 高校学生对学校法治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经过调研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初印象是深奥、难懂,但认为学习一些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刑法、合同法等十分重要,愿意通过多种途径如《今日说法》、B站法律视频、今日头条等主动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高校中除会计、旅游管理等专业需要学习简单的《会计法》《经济法》《劳动法》《旅游法规》课程来应对相应考试外,其他的普法途径就限于思修这门课程,但这门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国家政策导向偏多,学生学习这门课更多为了应对考试,加之授课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导致大部分学生觉得这部分知识无趣,也很难解决自身遇到的法律问题,久而久之会觉得法治课程用处不大,丧失学习兴趣,也导致高校法治思维教育过于流于形式,很难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2 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法治思维形成的因素
2.1 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学生缺乏理性思考能力
目前互联网资源呈井喷态势,但由于新时代大学生固有的局限性,社会经验过少,缺乏理性思辨能力,容易被身边人影响,极易被舆论导向左右。当看到一条法治新闻后并非采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是不假思索的从自己熟悉的逻辑体系去思考,从感性的角度去认知并容易被身边人的言论左右,如果不加以正向引导,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在各种网络资讯中。
2.2 基础法治教育缺失
基礎教育的缺失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家庭教育忽视法治思维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为了应对升学压力,父母从小给孩子报名各种课外辅导班,提升孩子的专业课成绩,为应对国际化需要,有能力的家庭注重语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少会注重培养法治思维,认为只要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就可以。家庭教育过于关注孩子成绩容易使其具有功利思维,加之人的趋利本性,法律如果不能带来即时的好处,怎能使人身体力行;另一方面,中小学教育中虽然也有思想品德课程,虽说该课很重要,但还是会让位于考试类课程,文化课压力过大,学生也很少有时间过多关注社会法治热点和实事政策,基础法治教育缺位。
2.3 高校法治教育形式单一,法治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是法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除法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外,高校法治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师和高校辅导员,现阶段思修课是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主渠道,其他专业课也伴随着“课程思政”的推动,进行“三全育人”的探索。据调查,大部分学生上思修课前对其中的法律基础部分非常感兴趣,希望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解析近期社会法治案例、培育法治思维,然而实际中,法律基础部分作为教材最后一章的内容,课时量过少,加之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缺乏法律专业知识,并不愿意过多讲解此部分内容,所以总是三言两语带过,内容偏重于知识点讲解,很难调动学生法律学习积极性,讲授方法不具有心灵穿透力。高校辅导员被事务性工作所困,进行法治思维教育的途径一般局限于新生入学教育,每年的特定节日,方法过于单一,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程序意识的强调更不足,大部分只有在学生违规违纪后,辅导员才会采用谈心谈话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教育,事后补救不如事前预防。
3 培养新时代大學生法治思维的可行路径
法治思维是一种习惯性思维,其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长期、重要、复杂的教育实践工程。教育者需要为学生埋下法治思维的种子,让其在实践中自觉遵守法律权威,信仰法律,将法律作为日常生活的准绳,自觉做到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3.1 聚焦基础环节,加强家庭法治教育
家庭对孩子思维方式的养成至关重要,即时到了大学阶段,家庭也应承担着孩子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充分发挥连接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一方面,大一学生入学时,将学院电话、官微告知家长,组建家长群,畅通学院家庭沟通渠道,学院可将近期学生思维变化总体趋势和个别情况及时通报给家长,家长多提醒多关怀,使家长与学校共同筑牢学生正确的法治思维,了解权利义务的对等性,明晰程序意识、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通过学习也应自觉树立起法治思维,并将法治思维的重要性与家人分享交流,这样更能促进法治思维在社会中的传播,让社会在法治思维的氛围中运行。
3.2 树立法治思维,建设法治校园
高校具有育人职责,一方面,高校要更加注重校园管理法治化,营造法治校园氛围。从学校层面注重公平正义,培养学生规则意识尤为重要。做到事先防范,时刻重申过程严谨的重要性。公平正义很难彻底实现,但只有程序上不断努力细化,遵守程序公平,才可以无限接近实体正义。尤其在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评奖评优等环节要更加注重程序的严谨,并设置投诉监督机制,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教师授课要注重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实践,辅导员班会和谈心谈话过程中为学生更多树立规则意识、规矩意识,通过具体企业兴衰的案例、个人成长经历教育学生尊重规则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高校要更加注重实践育人环节,以每年的3.15维权日或12.4宪法日为契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法律宣传月活动,在这期间举行模拟法庭校园行活动,选取的案例可以是近期社会所关注的热点案例,邀请公检法机关的工作人员到校为学生开展法治讲座,寒暑假组成法治实践团队到乡村、社区中进行法治宣传等。
3.3 提升学校法治教育专业化,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高校法治教育专业化需要建成一支坚实的法治教育团队,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力军作用和高校辅导员的辅助作用。一方面,学校引进人才时将法律专业背景作为一个考量因素,培养法治专业化的人才。探索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学及思政课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模式,达到“协同”的效果,使思政课教学更能针对学生痛点,具有心灵穿透力。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内外法治培训,强化法治意识。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掌握工作方法,主动走进学生宿舍、课堂、网络空间,真情关心关爱学生,把握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诉求,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在网络上发现有用的学习资源后分享给有需要的同学,对同学进行正向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考虑问题时有大局意识,用联系观点看问题。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一方面,高校的思修课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尤其在法律基础模块中,采用专题式的模式开展,以问题为导向,分为几个专题如“中外法制史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以司法公正温润世态人心,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法治思维的培养”等。在课堂中运用“翻转课堂”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通过与学生探讨分析经典实例,让学生树立法治思维的同时掌握正确分析社会事件的能力。设置课外实践环节,定点联系法院,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庭审,感受法治肃穆的氛围。聘请检察官、知名律师等到校开展法律讲座,学生自主报名,参与者可获得第二课堂积分;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日常教育管理者,因时而进,不断丰富自己的法治思维提高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辅导员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发现学生思维出现偏差要及时予以纠正。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直播方式给同学们召开班会,与同学们探讨分析法治事件,调动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当网络中看到优质的法律资源时为同学们及时分享。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2014-10-28].http://cpc.people.com.cn/n/2014/1028/c64387-25926125-5.html.
[2]温新荣.“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现实挑战及实现对策—“课程协同育人”系列论文之三[J].教育观察,2019,(10).
[3]李云芝 王亚丽.高校大学生法治素养存在的问题与培育路径[J].高校辅导员,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