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改

2020-06-03 03:00张小华
关键词:新课标文学语文

张小华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社科系,广东 汕头 515041)

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随之而来的是,语文教育界铺天盖地的“语文核心素养”研讨、“整本书阅读”讨论和实践,以及热火朝天的适应新课标语文教改实验。根据当前的形势,培养语文教师的师范教育也应该在新课标背景下进行适应性调整和变革。

从中小学语文教材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占比高。即便是最新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革命文化教育比重,其中的革命传统作品也基本上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范围,而在高中新课标18个学习任务群中,至少有10个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有关。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文学趣味与写作能力起关键作用”[1],而且在与中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接轨方面,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此,拟对高校师范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1 教学设计的理念、导向和中心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更新课程内容,细化学业质量标准,要求教师以“任务导向”“项目学习”去设计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习任务群要求具有“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2]。这对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提出了很高要求,执教者的专业素养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面对如此形势,培养语文教师的高校师范教育教学改革远未自觉。除教学法课程教师外,多数教师不关心基础教育改革,不熟悉语文新课标内容,对中小学语文教改不甚了解,忽视专业课与中小学语文课的密切关系,未意识到大学教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上已经脱节的现实。课堂教学多仍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单向式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训练基本为零,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没有细化的检测标准,学生作为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基本上还是单靠教学法课程培养。这种情况,很不利于师范生毕业后适应中小学语文教学。

基于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高校师范教育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其教学设计及实施应该以“产出导向”为基本理念,以“培养合格语文教师”为导向,以“学生实际学习效果”为中心。

2 课程目标的基础性和实践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般在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低年级中开设,是专业必修课,相比同为文学类课程的文学理论、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等课程,从学习难度和亲缘关系上看更容易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接轨。因而,课程目标必须紧靠“基础性”“师范性”和“实践性”,能对接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重视夯实基础,落实阅读任务,强调学生大量系统地阅读作品,强化独特鲜活的阅读体验和专业鉴赏能力的培养,并兼顾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其课程目标大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比较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简单理清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本线索,了解和掌握现代白话文的基本规范和用法。

(2)比较系统阅读本时段文学作品,精读重点作家的重点作品。

(3)提高学生查找、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文献的能力,使之树立起科学求实的学术精神,初步掌握文学研究的技能和方法。

(4)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能力,也训练学生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使其具有自由表达独立见解的能力与素养。

(5)帮助学生扩充与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相关的政治、宗教、哲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引导学生感受中国现代社会文化所经历的巨大变革,理解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冲突以及面对这一冲突所表现出的痛苦、抗争与情怀。

3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

3.1 弱化历史性,强化文学性

长期以来,由于意识形态等原因,“中国文学史”的“学院化”“系统化”倾向非常突出,其结果是,“在揭示文学性的同时,也损坏了文学性”[3]。只不过,近十年来尤其是近些年课时数大幅度减少以及大众文化的崛起等,使得“弱史化”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一种趋势。如果从师范教育对接基础教育尤其是新课标的要求角度讲,这一趋势是可喜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3.1.1 淡化文学史,侧重文学作品欣赏

文学史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因此有必要弱化历史性,强化文学性。文学作品欣赏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入选语文教材的篇目和新课标“推荐阅读”有要求的作品:诗歌,如毛泽东诗词,郭沫若、戴望舒、艾青、臧克家、贺敬之、郭小川等的作品;小说,如鲁迅《呐喊》和《彷徨》、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四世同堂》、沈从文《边城》、周立波《暴风骤雨》、路遥《平凡的世界》;散文,如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叶圣陶散文等;剧本,如郭沫若《屈原》、曹禺《雷雨》、老舍《茶馆》;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朱光潜《谈美书简》;以及当代文学作品,包括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等等,都应该作为重点的教学内容。

3.1.2 侧重学生文学阅读与审美能力的训练

强化“文学性”不是增加教师讲解文学作品的比例,而是设法增加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具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更具自主性、批判性。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偏重于文学史教学,要求教师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多的知识储备;还要调动学生阅读作品的积极性,并且在大量阅读中不断提升阅读素养和鉴赏能力。教师必须有更全面的能力和知识储备,包括树立“多读书”榜样[4]、坚持“阅读先行原则”[5],等等。

3.2 减少理论性增加实践性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阅读教学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及“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等现象;[6]高中语文新课标也摒弃“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2]高校师范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也需借鉴新课标而改进,应变“偏于知识教学”为“偏于能力培养”,变“偏重理论性的文学欣赏课”为“加强探究性的文学项目课”。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基础教育阶段语文教学实践的“增进”,也才有利于师范生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性学习。下面,简单介绍笔者曾采用过的四种行之有效的学生实践项目:

3.2.1 “三分钟讲话”训练

教师给出限制性话题,以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时段为例,大多数民国作家的生平经历与其作品一样精彩,甚至有些作家自身经历比其作品更引人瞩目。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话题多为作家婚恋故事和文坛趣闻,侧重增加学生课程知识储备。这些话题汇集如下:

教育部官员周树人怎么成为作家鲁迅闽南人许地山笔下的女性留美学生胡适如何成为文学革命先锋丰子恺的文与画陈独秀怎样扛起文学革命大旗鲁迅的弟弟周作人我该怎么说爱你,鲁迅周氏兄弟失和始末介绍鲁迅的婚恋闻一多的《红豆》爱情组诗大作家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抗日时期闻一多的千里步行记白话小说区别于古典小说徐志摩为何如此迷恋康桥介绍蔡元培治下的北京大学徐志摩的婚恋故事郁达夫的爱情“沉沦”北漂文艺青年丁玲话剧的前世今生张爱玲与李鸿章有何关系何谓话剧剧本张爱玲与胡兰成老舍在英国的日子巴金的爱情长跑文坛绯闻女王萧红钱钟书是方鸿渐的原型吗延安时期的丁玲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北漂”文艺青年沈从文曾是中国远征军的诗人穆旦沈从文的师生恋西南联大时期的诗人冯至曹禺在清华的演剧与恋爱接地气作家赵树理

这些话题涉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文学史知识、重要作家生平轶事、文体特征等学科基础知识。要求学生查找实体图书资料,或者电子书籍PDF版,形成的文字稿必须注明资料来源。教师同时公布活动规则、评分细则和活动方式,要求学生到讲台上面脱稿讲述,之后文字稿作为一次书面作业上交。学生上台间隔两个学期:一次采用课前训练形式,学生抽签轮番上台,一个学期轮完;另一次全班学生在两节课内轮流上台分享,结束后集体评选“最佳分享者”和“最佳文字稿”。此项实践活动,训练学生获取信息、普通话、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等各种能力,是兼具知识学习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比较全面的训练。

3.2.2 “整本书阅读”实践

语文学科知识和语文知识教学能力主要通过大量阅读和写作实现,落实学生的阅读任务并使之较好地完成则是文学教学中老大难的问题。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与抖音、游戏、影视剧、网络流行小说、微信等争夺学生的时间实为难事,如果教师不设计读书项目,硬性要求学生参与,不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热情,根本无法落实学生的阅读任务。而当前的基础教育前所未有地重视阅读,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必须得到大幅度提升。不说初中阶段要求课内外阅读总量是260万字;只说高中阶段,新课标不仅把“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18个任务群之首,而且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7]。高校师范教育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可以参考新课标,借鉴“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任务模式进行项目学习,选择有代表性的“高值化”的经典作品[8]作为实践训练的项目(仅以中国现代文学部分为例):绕不开的鲁迅——《鲁迅传》,现代小说的开端和成熟标志——《呐喊》《彷徨》,散文名作——《朝花夕拾》《缘缘堂随笔》《知堂文集》《吾国与吾民》《朱自清散文集》,农民艰难的进城路——《骆驼祥子》,文学里的都市——《子夜》,独特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话剧的样板——《雷雨》,互文阅读——《湘行散记》《边城》,悲剧依然常见——《寒夜》,旧时代的人和事——《传奇》,围城中的人和事——《围城》,中国现代诗力作——《穆旦诗集》,等等。

当然,所选作品应该“对其接受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使其能让学生真正“产生阅读兴趣并从中获益”[9]。教师还需对学生进行阅读前指导,让学生在进行阅读之前对作者、写作背景和文体等相关知识及阅读方法等有较充分的准备。学生在规定时间里按照教师开出的阅读任务单进行“整本书阅读”,之后完成相应的读书报告或小论文作业。此项训练,学生可分组合作完成,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展示阅读成果;也可采用学生互评读书报告。如果课时允许的话,还可小组派代表上台发言介绍。学生经此实践活动,不仅能训练作品分析和讲解能力,而且还能训练听说读写能力,逐步掌握一个师范生所应该有的各种基本技能。

3.2.3 增加假期实践活动和作业量

在实际教学中,人的惰性和人手一机造成学生自觉性欠缺,缺乏主动阅读习惯,或者只读自己喜欢的某类作品,或者是有阅读意愿,但因阅读过程的艰难而中途放弃,转向抖音、游戏、网络流行小说等不用动脑、不必调动知识储备认真思考的娱乐行为。总之,很多中文专业学生已经没有耐心去阅读长篇小说。所以落实学生的文学作品专业阅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阅读任务,更需要有量的要求和质的检测,否则,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培养只能是空话。新课标对各学段的阅读有量的具体要求和作业次数的硬性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更应该比照处理。所以,必须增加教学时段的作业量,特别是一些需要日常的、能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作业,如要求学生每天必须阅读并写下阅读感受,有时也可选自己喜欢的题材练习创作短篇作品或者尝试续写和改写文学作品,学期末作为读书成果上交、展览、评优。还有,必须增加假期阅读写作的实践活动。在学生小长假特别是寒暑假里,布置定量的、可检测的、学生需要综合性学习的阅读任务。

3.2.4 “音视频共享”构建

除布置定量的阅读任务之外,还可增加超星学术视频以及其他网络相关内容的学习,如中国大学慕课、《许子东文学经典课堂》、北鱼学堂的《骆驼祥子解读》,等等。学生在利用课外资源阅读和思考后,形成阅读成果。成果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音频、视频。作为以培养语文教师为目标的师范教育,完全可以增加音视频展示的作业比重,口头表达能力和深入浅出的教学语言是教师必备素质,以音视频呈现的作业形式,恰好是适应这一素质培养的训练手段。音频、视频作业,可在班群中公开展示,让学生评选出优秀之作,之后,还可进一步在本系微信公众号“人文频道”里展出。这样,就能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构建开放且有活力的课程。通过实践项目,也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和训练语文教师的相关技能。

4 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细化学生学业质量标准和考核评价多元化是值得借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考核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整体化和综合化。

首先,大幅度提升形成性评价比例,使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基于产出导向原则,课程考核方式需体现师范教育的师范性和实践性特点,每学期考核标准是口头表达(一次说话训练及文字稿、两次音频或视频作业及文字稿)占30%,每学期4次整本书阅读实践的书面作业占30%,期末考试占30%,考勤占5%,课堂发言占5%。其中课堂发言需要借助教学辅助平台,比如蓝墨云班课、师训宝等,才能确保每位学生都参加课堂互动并记录其观点,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发言质量评定其成绩。同时也借助这些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甚至连学生“对于文学作品某种形式的热情参与”[10]程度,都按一定的比例计算出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以建设学生音视频资源库,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其次,加强学生评价,把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学生互评”,以传统教学方式不易操作,费时耗力,一学期顶多实践一次,而借助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如师训宝设有“学生互评”项目,可以轻松完成。最后,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当然,口头评价和评语一般与学生总评成绩无关,更多地起到精神鼓励作用,但这样的勉励鼓舞也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新课标文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我们需要文学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我与文学三十年
文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