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志扬,陈毅菁* ,颜艺芳,蔡晓蕾,蔡美美,杜丽君,粘美灵
(1.南安市洪濑中心卫生院,福建 泉州 362000;2.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3.德化县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求嗣指源》是清代沈秉均编订,分初集、二集,刊于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该书初集为调经大法、调经诸方、求嗣总论、种子诸方。二集收载种子妙法(附诸方)、保身延嗣戒期。全书论病周详,以纲统目,条理分明。所论求嗣总论、种子妙法等很有特色,选用成方大多切于实用,是一部学习与研究“求嗣”的重要参考书。本文将从统计学的角度对《求嗣指源》中方药进行整理和分析。
通过对《求嗣指源》的23个方药电子版的整理,将原文中对医案中的名词术语进行规范化,避免重复和歧义。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参照“600种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1],结合21世纪教材《中医诊断学》,并参考《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进行症状分解、合并形成一系列的概念粒度。
数据的数字化则利用二分类法,将规范化后的症状、中药按照出现标为“1”,不出现为“0”,录入Excel表格,进行数据的整理、频数统计,利用SPSS22.0进行药物统计,对出现频次在平均频次以上的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分析医案中辨证特点和用药规律。
《求嗣指源》23个医案,用药73种,应用中药182次,具体的中药频次分布见表1。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频数具体见表2、3、4、5。对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具体见图1。
表1 药物及使用频次
由表1可知,使用频次前5位分别是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熟地。
表2 药物四气使用频次
由表2可知,用药以温药为主,其次为寒、平、热。
表3 药物五味使用频次
由表3可知,用药以辛、苦、甘为主,其次为酸、涩、咸、淡。
表4 药物归经使用频次
由表4可知,用药以入肝经、脾经、肾经、胃经为主、甘为主。
从图1中可知,出现频次在平均频次以上的中药可以聚为五类:C1白芍,熟地黄,川芎、香附;C2茯苓,人参;C3白术,黄芩、陈皮;C4艾叶、益母草、砂仁;C5当归。
从图1中可知,出现频次在平均频次以上的中药可以聚为五类:C1为白芍,熟地黄,川芎、香附,实为四物汤减当归加香附;C2为茯苓,人参,此乃半个四君子汤;C3为白术,黄芩、陈皮;C4为艾叶、益母草、砂仁;C5为当归。结合表1可知,我们可知沈氏用药以当归、川芎、香附、白芍、熟地为主,实为四物汤加香附而成。
著名医家李时珍云:“妇人,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符。”此说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之论,因此治疗上以补血活血为基础,而沈氏也非常重视“妇人以血为基本”的观点,常常使用四物汤加减治疗各种妇科疾病及不孕症。
四物汤既能补血又能行血,是治疗妇科疾病的良方,原方出自唐代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伤重, 肠内有瘀血者。 ”[2]《医方考》言:“气、血,人身之二仪也。天地之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人与天地相似,故阴血难成而易亏。是方也,当归、芍药、地黄,味厚者也,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生血;川芎味薄而气清,为阴中之阳,故能行血中之气。然草木无情,何以便能生血?所以谓其生血者,以当归、芍药、地黄能养五脏之阴,川芎能调营中之气。五脏和而血自生耳。若曰四物便能生血,则未也。当归辛温能活血,芍药酸寒能敛血,熟地甘濡能补血。又曰:当归入心脾,芍药入肝,熟地入肾,乃川芎者,彻上彻下而行血中之气者也。此四物汤所以为妇人之要药,而调月者必以之为主也。”历代医家均将四物汤视为妇科之基础方。而沈氏在书中强调了四物汤的作用,认为“妇人百病不出四物汤加减,其他一切诸方皆不及也”。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因此疏肝养肝,理气调经为治疗妇科百病的大法之一,表4提示沈氏在治疗妇科疾病,往往注重“肝”的作用,而从表1可知,沈氏常常使用香附疏肝理气调经。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 肝、脾、三焦经,有疏肝解郁, 理气宽中,调经止痛功效,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3]。香附入血分,为“气中之血药”,妇科调经要药。
《女科经纶》引程若水之言说:“妇人经水与乳,俱由脾胃所生。”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血循常道,血旺则经调,胃中水谷盛,则冲脉之血盛,月事以时下。结合表1及图1,我们可知沈氏常以茯苓、白术、人参健脾益气,又“女子多郁”,肝属木,容易克土,加入脾胃药,体现“治未病”思想。
从表2、表3可知,沈氏以辛温苦寒药为主,寒温并用,辛开苦降,以达到调畅气机之功,辛温药以艾叶、吴茱萸为主,苦寒以黄芩为主。
通过频次分布、聚类分析,我们发现沈氏重视“妇人以血为基本”,治疗以补血活血、行气调经为主,并重视后天脾胃生化之源,且在四气五味中,以辛温苦寒为主,在辨证用药上具有一定的特色,是一部学习与研究“求嗣”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