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本剧的开发对语文素养的提升

2020-06-01 08:03林比莉
考试周刊 2020年43期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素养提升

摘 要: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语文课本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就课本剧的开发对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课本剧;语文素养;提升

课本剧集表演、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门学科为一体,是以中学语文课本或学生校园生活为基础的艺术创作。课本剧的开发,以强化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为目标,让学生通过深入探究文本,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人物言行举止中探究人物性格,并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将文本与课堂知识融入实践的综合课程。另外,“以演促编,以演促评”的课本剧模式,能有效锻炼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课本剧的开发过程,就是学生深入了解文本,与作品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进行体验式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的过程。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新世纪的高中语文课程面临着新的要求,要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要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臺。”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在课本剧的编演实践中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一、 激趣与提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课本剧的开发第一时间便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相对单一、平面的文本教学,课本剧拥有前者无法比拟的丰富性与立体感。无论是《皇帝的新衣》《孔乙己》这些经典课本剧篇目,还是初中教材中其他适合改编的篇目,学生在选取之初便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权和充分的自由,不需要往常的“威逼利诱”,不需要语重心长、苦口婆心的教育。相比平时课堂的“你要学”,课本剧能充分激发学生“我自己学”的积极心态,将学习的“选择权”交还给学习的主体,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分享的能力。

例如,我们在中学阶段的起始年段七年级开设课本剧第二课堂,安排专门老师开展话剧讲坛,给学生推荐优先话剧,如知名话剧《茶馆》《雷雨》;聘请我市知名的剧作家来我校讲演,并且带来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地方传统戏剧木偶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上台表演;我们成立话剧社团,并择优选取优秀人员作为核心成员,为了将这个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并备有不同学段的储备人员。

正如第斯多惠所言:“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鼓励和唤醒。”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

二、 分组与提升

课本剧分组分工的环节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理念的真实实践。课本剧的开发过程需要让学生以自愿为原则,整合为若干小组,需各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方能支撑起一场完整的表演。课本剧的篇目选定后,必然涉及各种任务的分配安排。它不是三两人在台上念台词,而是如合唱团一般,需由演员、编剧、场务等小组合作,如不同乐手紧密组合在一起,方能演绎出动听的乐章。分工合作的过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锻炼提升学生的协作能力。

例如,我校七年级在完成课本剧《小巷深处》的开发时,首先在老师和同学们商榷之后确定篇目,然后就衍生了多个小组,如编剧组、演员组(其中还分母亲组、女儿组、阿姨组、旁白组)、服装组、音乐组、道具组,年段筛选的话剧能手50个孩子,人人都有组别;然后根据各组对各自负责的项目的要求,各个小组还得分工,有时候就为了剧中人物的某件衣服,得经过多次筛选,不少同学还特意发动亲戚朋友帮忙找,直到满意为止。这个过程是分工也是合作,对学生的鉴赏能力的提升也涵盖其中了。

同时,无论是分工还是合作,一个成熟的课本剧诞生过程中事情千头万绪,如果不能及时理出个轻重缓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要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同时编排出一个精彩成功的课本剧,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课本剧的开发过程也是组织学生运筹能力得以锻炼提升的过程。

三、 解读与提升

解读课本是课本剧的前提,是一次能力的培养,也是一次文化的传承,审美鉴赏能力提升的过程。课本剧选取的文本自然是文质优美的佳作,学生在解读过程中,通过阅读鉴赏作品,品味语言艺术、体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潜移默化中形成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情趣与审美品味。可以说,一次课本剧就是学生阅读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一次专项训练。同时解读课本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文本解读时需要具备一定戏剧常识,如了解幕、场、人物说明、舞台说明等,体会“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点,理解个性化、动作化的戏剧语言。阅读的时候要了解背景,熟悉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等。

为了更好的开发课本剧,我们语文组组成一个文本解读核心小组,学生解读文本之后撰写课本剧剧本之际,核心小组的老师也将自己解读的文本的思想内涵与他们交流,这对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并提升由此衍生的思想内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最后核心小组老师根据学生上交的剧本进行审核,给予审美素养的把关。

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解读课本时就有多种意见,最后师生定位为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正义;《小巷深处》课文解读时,编剧组就说表现母爱这一永恒的情感是最合适的,后来核心小组老师认为除此之外,也可以理解为是中学生在亲情和物欲之间的较量,后来就有编剧组编写出不同的两个剧本,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鉴赏是一种创造,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就在这解读之中得到点点滴滴的提升。

戏剧文化的养分就在解读中不断为学生所吸收,滋养着学生的文学素养。另外文本中还涉及众多的专业知识,也将不断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与社会阅历。

四、 改编与提升

“水本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维只有通过不断的互相碰撞,才能发展,才能产生灵感。

如果说课本剧的解读是鉴赏与传承的过程,那剧本改编则是运用与再创造的过程。课本剧的编写,绝非简单照抄课本里的人物对话。它需要学生进行适当的增减删改;根据时间、场地的需要进行再创造,需要保留和创作一些能强化戏剧冲突、突出人物性格的对话、动作的内容;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探索;需要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课本剧的改编是学生在解读文本之后的再次建构过程,是文化知识的运用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不断吸收相关知识,再融入合理的想象,方能创造出符合自身实际,符合对应主题需要的剧本来。所以可以说一份优秀的剧本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一次再创作过程。

例如,话剧社团根据《心声》的主题“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改编《只是让青春撞了一下腰》;根据《选举风波》中反映了中学生天真烂漫的生活,通过主人公贾里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歌颂了乐于助人、敢于负责的优秀品德的主题改编《传递爱》;初中语文版七年级课文《期行》编写分为三幕,内容主要是第一幕:与友相会,期日中行;第二幕:期行不至,太丘舍去;第三幕:友人失礼,元方斥客。因本文是文言文,其中增加具有现代气息的言辞,语言诙谐有力,综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这个主题。

再比如: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不少学生在享受物质的同时,缺少学习的动力,尤其在泉州经济如此丰裕的城市,面对优越的学习环境却不懂珍惜,甚至厌学。因此,我们引导学生根据我校到宁夏支教的老师回来介绍的支教情况中,我们了解到:山区的孩子学习生活条件艰苦,对学习却充满了渴望。为此,我们希望通过课本剧《老师,您别走!》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活。《老师,您别走!》讲述的是:来自南方的年轻美丽的女教师南方,响应国家号召,自愿到西北贫困山区的一所希望中学支教。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但老师却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也全心全意关心孩子们,受到了学生及家长们的欢迎。可是,老师却因长期的营养不良生病了,不得不回南方治病。就在回去的那天,正好碰到来给老师送水和鸡蛋的狗娃和妞妞。两个孩子一听说老师要回南方,哭着请老师留下来。在得知了真相后,孩子们虽万般不舍,但也希望老师能回南方治病。最后,孩子们泪别老师……

五、 排演与提升

剧本的排演是对文本的再认识,是对文本做出独特见解并不断融入实践的体验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鉴赏与改编课本剧是一种创造,表演更是一种创造。排演中,学生将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将他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优化提升,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创造成果在会聚、交流、深化。由此看来,排演是一种主动学习、主动展示的过程,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以开放性思维去阅读、赏析文学作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舞台表演中,首先,引导学生对剧本深入揣摩,吃透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进入角色,为表演做准备;然后试演,学生找出不足,师生评价;再深入剧本,揣摩体会,反复練习,直至满意为止。其次,我们外聘本市专业演员加于指导,对各个角色进行反复打磨。如《百合花》这一课本剧新媳妇这一演员流泪的细节就至少经过专业打磨,学生演员在解读文本人物形象和外在指导下,最后能在三秒之内落泪。

当然,课本剧的开发与实践是一个较为崭新的课题,在实施的过程中,必然存在较多的不足。比如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能力不足,学生参与面不够广泛,表演能力欠缺等缺点。但是只要我们踏实的工作,不断积累、丰富、完善,就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为学生语文素养提升提供一个有力的补充模式。

参考文献:

[1]潘明哲.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32).

[2]胡璐璐.课本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5.

[3]李一丁.初中语文课本剧教学实践研究[J].长春:长春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林比莉,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现代中学。

猜你喜欢
课本剧语文素养提升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