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三国演义》历史人物中,谋士贾诩堪称谋略过人,从权善政,在群雄割据的年代中,左右逢源,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东汉末年杰出的谋略家,也馈予后人一节意义深远的思想政治课,他被赞颂为“三国时代一等一的奇才、怪才和鬼才”。
关键词:《三国演义》;贾诩;谋士
东汉末年,政党颠覆无常,中原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最终激起了黄巾起义,以致朝野崩离,汉室摇摇欲坠,群雄崛起。此时,在武威姑臧的贾诩崭露头角。据史册记载:贾诩,字文和,出生于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西凉人士,他足智多谋,善识时务,具备较高思想政治悟性。
一、 投奔曹操前的贾文和
(一)险中生智,力保性命
贾诩举孝廉后被朝廷任命为郎官,后因病辞官归家,路上遭遇反叛的氐人,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对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其实,贾诩并不是段颎的外孙,生死攸关时,急中生智,狗急跳墙,以求自保罢了,生命安危才是头等大事,至于是否真是段颎的外孙,已暂置之度外。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总不能白白被强盗活埋为上。可见,贾诩身上洋溢着一股西凉匪霸之气,挥洒着临危不惧的过人胆量和勇气,这才称得上真正的猛士悍将,同时善于“说谎”和机警灵敏是谋士们的重要技能之一,贾诩已都具备了。
(二)审时度势,舍小取大
汉献帝初平三年,司徒王允用连环计联合吕布发动宫廷政变,杀死董卓,自然董卓的亲戚和部将死劫难逃。此时,谋士贾诩为求自保,便镇定分析当前形势,直言:“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力劝:“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一时间,长安腥风血雨,朝野大乱,尸积满道,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导致东汉末年又一次陷入了混乱的状态。
最后论功行赏,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坚决不受。于是拜贾诩为尚书典。贾诩颇有自知之明,因自己的一句话,已葬送不计其数无辜的生命,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审视客观情况,贾诩镇定自如,审时度势,从权善变,从容镇定,力挽狂澜,化险隘为干戈,无不呈现其独特的谋虑和见解,可见他的胆识和睿智。
(三)运筹帷幄,专业过硬
建安三年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俗话道:“不听谋士言,吃亏在眼前。”果然不出贾诩所料,张绣兵败,狼狈而归。贾诩再进谏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得胜后,张绣百思不得其解,便问其战胜“奥秘”,贾诩说得条条是道。绣乃服。
“绣乃服”,简单三字深度概括出张绣对贾诩佩服得五体投地,张绣回到营寨,恐怕也得再三打量一番,以确定贾诩是人?是鬼?对战争形势揣摩得透彻见底,对曹操作战计划了如指掌,进而,第二次偷袭曹军成功是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曹操此战役甘拜下风,张绣获得意外的惊喜,而这一切都在贾诩的运筹帷幄之中,对贾诩而言,这只是小菜一碟。
总而言之,这次“曹刘之战”,贾诩的作战谋略尽显《孙子兵法》之妙,尽现“姜太公”之谋,尽露“张良、陈平”之智,体现出谋士的专业技术过硬,他的出色表现关乎战争成败得失,这也正是谋士的专业价值所在。
二、 投奔曹操后的贾文和
(一)官渡献策,厚积薄发
建安五年秋冬之际,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后曹军军粮将尽,情况危急,操便问计于贾诩,贾诩说:“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果然天助曹操也,坚持数月,此时,许攸闻其家属犯法下狱,愤然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后来袁军大败,官渡之战成为一个转折点,自此后曹操逐渐称霸中原。
贾诩的“四胜论”,对袁、曹双方统帅政治才能进行精确的对比分析,准确精辟,大大坚定了曹军必胜的信心,在官渡之戰中演绎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可谓,贾诩善于揣摩人心,思虑周全,判断准确,出谋献策,真是尽显出色战略家的风范,令人钦佩。
(二)离之而已,四字拨千斤
建安十六年,以骁将马超、韩遂为首的西凉联军,聚集10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为其父报仇。但马超毕竟有勇无谋,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贾诩出双计谋:其一为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其二为“离之而已”。
“离之而已”,四字拨千斤,此计谋一出,与上司曹操想法一拍即合,两人会意大笑,曹操依计行事,马超与韩遂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再奇兵出击,大败西凉兵团,进而为曹操巩固了中原的政治统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贾诩不失时机地凸现自我的价值所在,进而才能在曹操集团内站稳脚跟,不然,必被“炒鱿鱼”。贾诩做到了,将他的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能立足于客观形势,高瞻远瞩,料敌决胜于运筹之中,适当的建言献策,真不愧是曹操帐下的“五大谋士之一”。
(三)深谋远虑,谏君毋战
曹操破荆州,欲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士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大败而归。
从此事中,我们体会到贾诩的谋略和智慧并重,他擅于洞察当前形势,胸怀远见的眼光,高瞻远瞩。当时反对曹操和曹丕东征的人为数不多,贾诩就是其中一个,历史是最好证明其谋略正确与否的标准,赤壁之战,曹操华容道狼狈而归;东征战东吴,曹丕亦惨败而返,这就是活生生的论据。后人赋予贾诩为“奇才、怪才和鬼才”,可见并不为过,事实胜于雄辩,难怪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其和荀攸一起评论道:“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三、 贾文和乃真的谋士
(一)顺势而为,识时务者乃俊杰
易中天教授说:“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自己是活得时间最长的,还保全了家,这才是大智慧。”我赞成此观点,贾诩懂得中庸思想精髓。曹操是著名的多疑之人,杀掉的文臣甚多——孔融、杨修、荀攸等,而贾诩在曹营中奋战几十年,却安然无恙,混得如鱼得水,深得曹氏父子的信任重用,官至太尉,后来功成身退,真可谓是奇迹。
其实,贾诩是一位很有理想抱负的谋士,面对战乱局势,他寻找着像“周文王、刘邦、刘秀”等霸王,进而施展才华。他先跟随李催、郭汜,但贾诩深知此二人是虎狼之徒,并非贤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便离开,投奔老乡段煨,他感到段煨虽是汉朝忠臣,但气量小,疑心重,也果断离开,投靠张绣,跟张绣共事,也觉得张绣并非称霸天下的主子,于是说服他一起投奔曹操,为自己找到最终归宿,展示才华谋略的大舞台。回眸历史,贾诩的抉择是明智的。
百姓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这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残酷无情的战乱时期,只有识时务者,才会脱颖而出成为俊杰。
(二)明哲保身,珍爱生命
知人者自知,贾诩具备识主、择主、防主的智慧,功成身退,这有其过人之处。对比之下,田丰忠而见谤,信而见疑,最后自刎于监狱中,沮授、审配、逢纪等都没有好下场,因为袁绍做事优柔寡断,好谋不断;陈宫机智过人,深有策略,可惜吕布有勇无谋,最终下邳落马;杨修才思敏捷,知识博学,而又自恃其才,清高傲物,暗助曹植夺位,遭受曹操嫉恨,只寻个人头落地。
俗话云:“知己知彼,百戰百胜。”贾诩的聪明之处在于善于洞悉人性,猜透领导主子的心思,特别是对曹操,谨慎行事,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出谋划策,如曹袁赤壁之战,曹马西凉之战;有时又急流勇退,气节深沉,当曹操问贾诩关于立太子的事,贾诩沉思许久答:“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曹大笑。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就退而避之,此乃贾诩的高明之处也。
贾诩有范蠡、张良般的智慧——春秋末年的勾践灭吴后,范蠡便泛舟五湖,做到“功成身退,智以保身”,晚年过起了平凡的生活;张良助刘邦灭楚后,果断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性,静居行气,最后得以善终。可见,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掌握了人性的本质和规律。贾诩引以为鉴,做人尽量低调,紧口闭眼,谨慎处事,以防德高望重盖过上级,以免重蹈覆辙,招来杀身之祸,此乃大智慧也。
(三)遵守规则,淡泊明志
回溯历史,晚年的贾诩为人处世是相当“低调”的,奉行沉默是金的策略规则,因为他深懂“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所以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避免曹操猜嫌,慎防“小不忍则乱大谋”,招来不测之祸。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他担任太中大夫长达20年没有晋升,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老子说:“功遂,身退,天之道。”贾诩谨慎遵从其历史规律,他们不为世俗声名所累,知进知退,善于入世,更善于出世,既擅于辅佐君主,成就自己理想抱负,又善于安排后世,力求功成身退的大谋略家。因此,我不得不为贾诩具有超群的计谋和独到的慧眼,而欢呼鼓掌,只要学会贾诩的处世之道,成功就在不远处与你招手了。
诚然,处在汉末乱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谋士阶层不得不倚仗“权术以跻身”,鄙人觉得,我们不能完全用今天的价值标准,去衡量千年前的古人。
静下心,再研讨三国,谋士贾诩身上呈现的遵循社会规则意识,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珍爱生命的价值观。他具备较高的政治抱负和理想追求,拥有过硬的谋士专业技术,爱岗敬业,运筹帷幄,善识时务,最后明哲保身,功成身退,这无不给现代人为之敬仰与学习。
参考文献:
[1]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M].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45).
[2]陈寿.三国志·魏书·贾诩传[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9(119).
[3]张志江.贾诩形象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5).
[4]刘勉之.论官渡之战中贾诩[J].广州日报,2009-06-28.
[5]老子.中国古代经典集萃《道德经》[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26).
作者简介:
陈炜,小学语文一级教师,广东省珠海市,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格力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