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积累角度下的古诗词教学探究

2020-06-01 08:02潘慧莹
华人时刊·校长 2020年5期
关键词:词牌名浙东卜算子

潘慧莹

虽然知道部编版古诗词的编排比例会增加,但是拿到六年级下册教材翻看目录,有《古诗三首》两篇、《文言文二则》一篇、古诗词诵读十首,还有《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中穿插的古诗、谚语,分量着实不少。

相比于之前苏教版语文教材对于词的浅尝辄止,部编版六年级下册中文言文和词的难度都有所增加。有没有必要教得很深奥、很难?怎样教才能让学生不畏难、易理解、易接受,又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还能激发对祖国的文化兴趣、文化自信?老师是否可以从文化积累的角度教古诗词?

以《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为例,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巧用文化节目,加深文学知识学习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卜算子”是词牌名,“送鲍浩然之浙东”是题目,同样的词牌名字数、句数、分段、每句的字数是相等的,平仄与用韵也有规定。这属于知识范畴,理解起来比较枯燥。

可以用《诗词大会》中专家点评的陆游《卜算子 ·咏梅》和毛主席《卜算子 ·咏梅》导入,出示、吟诵两首《卜算子·咏梅》,不仅可以形象地理解同一词牌名字数、句数、分段、每句的字数相等,还可以体会其中的平仄和用韵。

出示《经典咏流传》中专家专门谱曲的《卜算子 ·咏梅》,可以告诉学生,词是可以唱的,并且同一个词牌名旋律是一样的。只是,古曲失传,这是今人谱的曲,表达对古诗词的敬意,包括课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都可以用同一种旋律来唱。

这样的知识获取,不是贴标签,不是教干巴巴的知识,而是通过感性、形象的手法,层层加深学生的认知,不仅知表,更知里,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的兴趣。

巧借文学名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的是王观送好朋友鲍浩然回浙东老家,本课衷心祝愿好友与春光同住。因此,春光描写为其特色,尤其“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打破俗套,以物拟人,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这一极易被忽略的妙处呢?

笔者在上课时先出示了名著《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宝黛初相见,对贾宝玉外貌的一段描写:“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嗔视而有情。”

除了最后一句是对贾宝玉神态的描写,前面都是对贾宝玉外貌的描写,而且,没有直接描写,都是比喻的铺排。

贾宝玉是一个虚构的文学形象,但是,通过这一系列比喻,我们对这个文学形象是有一个想象的。可以请学生谈一谈。

“面若中秋之月”是说他的脸型是圆的,或者近似圆形,而且中秋之月是多么美好的事物,可以想象宝玉的肤色也是白皙明亮的。如果找一个尖脸或长脸的人来扮演,就破坏了世人对贾宝玉这个人物形象的想象。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都分别把贾宝玉的头发鬓角、眉毛、鼻子、眼睛分别比作四样美好的东西,可以想象宝玉这个形象是眉目如画并且温柔多情的。

对于林黛玉的描写则是“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如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寻找这两段描写的规律,可以发现,都是以人喻物,反复吟诵,感悟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是用物的特点来映照人的特点。如“娇花”柔弱,“弱柳”更纤细柔弱,无论“娴静”還是“行动”,林黛玉的特点都是柔弱。

“中秋之月,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都是极美好的事物,可以想象宝玉的外貌也是丰神俊朗,尤其“秋水”“春花”都是含情之物,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文学作品中积累的类似的成语。

“眼若秋水”“眉若远黛”“剑眉星目”等等,都是比喻的手法,只是把人的器官比喻成自然物,赋予想象的事物以美好的形象。眼波,以山峰拟美人蹙起的眉毛,行人要去的地方,也是美人眉眼脉脉含情之处。

这里的描写独树一帜、别出心裁,处处以美人做比,让人对景色之美无限遐想,更引入无限深情。

如此春色美景,正逢送好友归去,归去之地是两人都无限留恋、寄予深情的故土。此处,情景交融,情深意切,正适合配乐朗读,深化主题。

拓展《卜算子》佳作,完成文化延伸

《卜算子》的名篇佳作迭出,除了陆游和毛主席的名篇,还有宋朝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和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都脍炙人口。

出示以上五首《卜算子》,借助《诗词大会》《卜算子·咏梅》的旋律,一咏三叹,在审美欣赏、文化欣赏的基础上,完成对这一词牌名的文化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古诗词欣赏兴趣。

(昆山市裕元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词牌名浙东卜算子
《〈新浙东报〉史料选编》编辑经过
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
卜算子·惜缘
屈炳水
卜算子·寄远人
卜算子·家山春
浙东传统村落祠堂史及建筑形制研究
东晋南朝时期西来高僧与浙东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