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报》中的职业教育相关报道进行话语分析,透视国家层面在不同时期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以及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在官方媒体话语中的形象。研究发现,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层面越来越受到重视,整体形象良好。职业教育在报道中经常和发达经济体和地区一起出现,良好的地域形象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媒体形象。职业教育被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人民日报》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措施和发展方向,其发展形象也逐渐由笼统抽象变得明确具体。媒体在职业教育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是形成职业教育形象社会认知的基础。
关键词 人民日报;职业教育;媒体形象;话语分析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0)09-0052-06
近年来,我国政府密集出台了多项加快发展各级职业教育的政策,职业教育正在成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人们怎么看待职业教育,愿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都和其形象有密切关系。“职业教育形象是人们从一个个具体的职业教育机构以及个体形象中抽象而成的一个集体形象”[1],其建立在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总体感知和价值判断之上。“职业教育媒体形象”是职业教育形象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存在于各类媒体当中,被媒体话语所塑造和传播并极大地影响着公众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媒体在职业教育形象的建构和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国家主流媒体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是形成职业教育形象社会认知的基础。职业教育媒体形象研究是职业教育形象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也为职业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一、研究样本
《人民日报》是“中央方针政策的宣传阵地与舆论场所,主流媒体议程与政府议程密切相关”[2]。选择《人民日报》这样的综合性权威媒体而非《中国教育报》这样的教育类权威媒体,目的是将职业教育置于更广泛的国家及社会重要报道选题中,更能体现不同时期的国家政策导向。《人民日报》是“主流政治话语的重要窗口和主流文化的主阵地”[3],其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既可以反映出不同阶段的国家政策对于职业教育的态度,也可以折射出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对较长时间段内的职业教育报道进行分析,可以窥探职业教育媒体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本文以1949年10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的《人民日报》作为研究范围,利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9-2018),通过标题关键词“职业教育”进行搜索,经过人工筛选除去重复结果,得到有关“职业教育”的报道415篇。我们将对《人民日报》(1949-2018)中的“职业教育”报道相关话语进行分析,进而管窥职业教育在官方媒体中的形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对415篇报道进行多维度话语分析,包括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报道频率分析、态度分析、内容分析、所涉国家和地域分析、共现词分析等。
对报道频率的分析旨在得出《人民日报》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关注度的阶段性变化。对报道的态度倾向性分析和内容分析可以看出官方媒體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基调和定位。对报道所涉地域的分析,可以看出和职业教育相关联的地域形象。对报道标题中高频词及“职业教育”共现词语的分析,能折射出不同历史阶段的职业教育发展形象。
三、话语分析
(一)以“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报道频率分析
根据报道的频率可以将这70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从1949年到1979年,是低频报道阶段,31年间只有3篇报道。第二阶段即从1980年到1998年,是中频报道阶段,19年间共有119篇报道,年均约6篇。第三阶段即从1999年到2018年,是高频报道阶段,20年间共有293篇报道,年均约15篇。见图1。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31年间只有零星的3篇报道,分别在1950年、1959年和1964年。
第二阶段开始于1980年,这一年共有6篇报道,是前31年间报道数总和的2倍。第二阶段结束于1998年,这一年报道的数量为0。
第三阶段从1999年开始到2018年,这个阶段没有报道空白年份,并且报道数量大幅提升。
每个阶段的报道数量是和这个阶段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的。从第一阶段的不重视到第二阶段的开始重视,再到第三阶段的越来越重视。报道数量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增长,尤其是第三阶段,虽然也有报道的大小年之分,但是总体的报道趋势是越来越密集。这种变化和国家层面几个重要的文件出台有很大关系,尤其是2005年和2014年。
(二)以“职业教育”为主题报道的内容与基调分析
报道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类:国内职业教育发展;国内职业教育会议和活动;国外职业教育发展;国内外职业教育交流;国内外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前4类内容的报道,其总基调是积极和中性的;第5类内容的报道,其总基调是消极的。经统计分析,绝大多数关于“职业教育”报道的基调都是积极和中性的,占报道总数的97.3%,反映“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问题的报道只占2.7%。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在《人民日报》中总体上是以积极正面的形象出现的。
(三)以“职业教育”为主题报道所涉及的地域形象分析
《人民日报》报道了德国、泰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及地区的职业教育,见表1,被报道的国家及地区中发达经济体占多数,这些国家及地区的职业教育构成了职业教育的境外形象。在新闻报道中,职业教育经常和发达国家及地区联系在一起,这些国家及地区良好的地域形象对于职业教育形象的提升有积极作用。从1949-2018年间以“德国职业教育”为主题的报道一共出现过15次,德国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成就成为《人民日报》的报道焦点。这和我国长期以来与德国深入的产业合作有密切关系,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一直为国内学界和业界所称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世界公认的先进职教模式,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竞相学习效仿。”[4]与德国发达工业相匹配的成熟职业教育可以看作是《人民日报》中国际“职业教育”的形象代表。
从表2所示的报道频率上可以看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比其他地区更活跃,报道中职业教育的国内地域形象以北京、江苏、山东和天津等省市为代表。在报道中,职业教育经常和经济发达省市联系在一起,良好的地域形象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形象。报道次数排名前5位的省市中,北京是中央政府和直属部门所在地,许多有关职业教育的政令皆出于此,另外有关职业教育的会议报道占了绝大多数。河南作为人口大省,职业教育在缓解本省教育和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上这些省市都是职业教育活动频繁且作用突出的地区。
(四)以“职业教育”为主题报道的标题分析
1. 词频统计分析
为了解1949年以来《人民日报》中以“职业教育”为主题报道的变化,我们对样本的标题进行了分阶段的词频分析,见表3、表4、表5。
总体来看,这三个阶段1~10位的共同高频词有:职业教育、发展、我(国)。可见,1949至今《人民日报》的关注焦点还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
后两个阶段1~20位的共同高频词包括:职业教育、发展、人才、我国、大力、体系、培养。1980年以来,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数量大增,从这两个阶段前20位的高频词中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所关注的焦点已经扩大到(职业教育)人才、(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
具体到每个阶段,第一阶段1~10位的独有高频词有苏联、代表团、德国、华沙、全面、中等。因为第一阶段只有3篇报道,因此这里所列的高频词多数只出现过一次。第二阶段1~10位的独有高频词有重视、改革、经济、农村、迅速。由此可见,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相关报道中的态度多体现为“重视”,措施多体现为“改革”,目的多体现为“经济”,区域多体现为“农村”,发展步伐多体现为“迅速”。第三阶段1~10位的独有高频词有教育、现代、职教、技能。由此可以看出,第三阶段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职业教育的现代性和教育属性以及对技能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双音节缩略语“职教”也成为高频词语,而“职教”正是因为“职业教育”一词的高频使用而产生的。
2.“职业教育”的共现词语分析
“目标词共现分析法”是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语义分析方法,对语料中目标词相邻“短语的特质加以统计和分析”,来“测量某国家、某机构在一种言语社区中的基本形象”[5]。通过对标题中“职业教育”共现词的分析可以得到职业教育的基本形象。下文在对“职业教育”共现词语按年代顺序分类列举的基础上进行语义分析得出一系列职业教育媒体形象。表6~11中所列举的各类“职业教育”共现词语如实地反映了它们在所有报道中出现的时间顺序和频率,某一共现词语多次出现折射出了这个词语在职业教育报道中的热度。
(1)“职业教育”的修饰性成分:塑造稳步发展和聚焦三农的形象
阶段 “职业教育”的修饰性成分1949-1979 苏联 社会主义 中等1980-1998 利国利民 生气勃勃 有特色 职工 少数民族 农村 农村 职工 民主德国 合肥 北京 山西阳泉 即墨市 农村 德州女性 台湾 河南农村 信阳 成人 德州 昌邑 扬州 德国 保定
1999-2018 高等 郸城 无锡商校 中等 农村 浙江 首次 我國 天津 青年 高等 高等 农民 交通 非洲 百名 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 黄炎培 新余 中等 美英德国 农村 中等 我国 中国特色现代 十个 县级 农村 农民 我国 我国 中等 黄炎培 中国 国家 现代 免费 中等 农村 中外 黄炎培 多种形式 农村 现代 高等 今天 泰国 实用型 高等 现代 黄炎培 现代 现代 国外 比利时 现代农业 对口帮扶 现代 现代 冰雪体育 南疆 江苏中等 京津冀 广东 京津冀 现代 规模最大 一带一路 中国 肯尼亚 新时代 现代
从表6所示的这些职业教育的修饰性成分中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这里既有限定性成分也有描写性成分。一些限定性成分是成组成对的,而另一些描写性成分则突出了某种特色和重点。
在成组成对出现的限定性成分中,有“中等”“高等”表示层次的定语,有“农村”“农业”等体现我国二元经济的定语,有“现代”等表示时代特征的定语,有“我国”“国外”等表示国内外的定语,有“合肥、北京、阳泉、即墨、德州、台湾、信阳、昌邑、扬州、保定、郸城、无锡、浙江、天津、新余、广东”等省市名称,以及“南疆、京津冀”等地域名称,有“德国、泰国、比利时、肯尼亚”等国家名称。
在突出某种特色和重点的描写性成分中,有“利国利民、生气勃勃、有特色、多种形式、规模最大”等修饰语。
从限定性成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可谓是多方位的,其关注点是国内和国外职业教育的情况以及各层次和各领域的职业教育情况,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描写性成分可以体现出主观情感,有褒义的“利国利民、生气勃勃、有特色、规模最大”,有中性的“多种形式”,这些修饰语的感情色彩总体是积极的和赞扬的。
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市”和“农村”两个对立的概念。从标题中我们发现了多次关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报道,以及一次关于县级职业教育的报道,却没有发现“城市”和“职业教育”的组合。由此,我们看出“职业教育”仍然是解决备受关注的“三农”问题的一条出路。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帮助扶贫以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职责,职业教育形象和“三农”联系紧密。城市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关注。
报道标题中职业教育的判断性成分是对职业教育功能及属性的认定,往往回答了“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见表7。在这些判断中有翅膀、基石、羽翼、推力、出路、助推器等非常形象的名词,它们都是职业教育对中国经济腾飞、发展以及教育、就业领域起重要作用的一系列隐喻。职业教育和当今社会最重要的领域如经济、教育、就业等息息相关,并且可以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是职业教育最正面、积极的形象。在如此多就职业教育作用的隐喻中,有一个标题并没有使用隐喻,但是通过“面向人人”这个限定语说明了职业教育的另外一个性质,即“大众教育”。这些短语中的职业教育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职业教育并不是精英教育,它是一种“有教无类”的社会大众教育,它是经济发展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可以为社会多种领域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解决方案。
1999-2018 大有可为 走上快车道 输送 出路何在 持续发展 培养 驶上快车道 要取得更大发展 面向市场更上层楼 不可忽视 推进产教结合 走向确立 以民办为主 就业率高 加大投入 热起来 有“三多” 需在“变”中求“远” 春天已来临 满足煤炭行业需求 提升竞争力 显生机 列入中南海议事日程 亟待完善 连续两年增幅超10% 重在提高质量 莫成“职业中介” 已占半壁江山 要加大投入 播种技能与信心 实现历史性突破 继续保持高就业率 何时能理直气壮 当“软”“硬”并重 发展正逢其时 为何优质生源不足 应从两端努力 也需提高质量 制造优质产品 如何更有吸引力 最适合我 输送百万人才 将更职业 大有可为 免费 差距在哪里 也要向“中国制造”转型 撑起“半壁江山” 需要更大扶持 怎么走 什么样 紧盯国情和市场 在国外 脱胎换骨 也可以 不能低人一等了 协同育人 让市场发挥作用 注重多样化 给德国贴上成功标签 仍存在偏见 办得更好 将更多元 需要再加把劲 免除学杂费 铸造更多大国工匠 如何协同发展 尤重工匠精神 有了现代标准体系 协同发展 摆在更突出的位置 才有未来 阻断贫困 底气更足了 从城市转向农村 推动“欧洲2020战略” 越来越有吸引力 变化快
叙述性成分是对主语的陈述和说明,这一组表述主要突出了“职业教育怎么样”或者“应该怎么样”。《人民日报》标题中“职业教育”的叙述成分统计见表8,其中有对职业教育现状的描述,也有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建议和展望。具体分类包括对当下局势的判断(迫在眉睫)、对成绩的肯定(发展快、迅速发展、日趋兴旺、兴旺、迅速发展、正规完善、底气更足了)、对问题的直面(难发展、出现断流、面临窘境、仍存在偏见、何时能理直气壮、为何优质生源不足、如何更有吸引力、中外差距在哪里)、对目标的期待(热起来、需变中求远、满足煤炭行业需求、重在提高质量、当软硬并重、应从两端努力、也需提高质量、向中国制造转型、需更大扶持、脱胎换骨、办得更好、需要再加把劲、铸造更多大国工匠、摆在更突出的位置、阻断贫困、不能低人一等了)等。其中,对于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路径和期待的表述占比重最大。
1980-1998年这一阶段报道标题中“职业教育”后的叙述性成分和1999-2018年这一阶段有较为明显的区别。作为新闻报道的标题,后者普遍比前者更加醒目,不仅平均字数有所增加,而且涉及的主题更为多样化。另外有一些评论性的文章更是直接点出了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其中包括:(职业教育)何时能理直气壮、为何生源不足、如何更有吸引力、中外差距在哪里、不能低人一等了、仍存在偏见……后一阶段的报道标题很大程度上不再像前一阶段那样抽象,而是直接点明了具体情况,提出相关问题,甚至给出解决方案。这说明后一个阶段的文章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和思考更加深入且具有针对性。
深入报道反映出的职业教育形象更立体、更多元化,具有针对性的评论使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尖锐问题能得到更多关注。前一个阶段突出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较少提及问题,而后一阶段越来越多的报道和讨论将焦点集中在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上,不仅报道现状而且指明道路。这反映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實现其应有价值和满足国家层面对它的期许和定位还有一段距离。
1999-2018 发展 建设 大力发展 重视 大力推进 大力发展 推进 大力发展 合办 大力发展 推进 大力发展 阻碍 关注 看待 壮大 转向 大力发展 大力发展 努力实现 大力发展 大力发展 大力发展 看 加大 大力发展 完善 共建 切实推进 增强 理顺 提高 做强 推动 发展 大力发展 感受 提速 离不开 探索 成立 发展 优化 强化 推进 增强 建立 推动 打量 推动 加快 加快发展 支持和帮助 加快发展 关注 支持 发展 发展 推动 进入 推动 加快发展 加强 援助 打造 举办 打造 重视 助推 强化 办好 发展 接受
如表9统计数据可见,从1949年至今,出现在职业教育前面的支配性成分始终没有离开“发展”这个关键词,从“重视发展”到“大力发展”,再到“加快发展”,这些动词和动词短语一直是支配职业教育的热点语汇,许多报道都是围绕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展开的。可以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状况,也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发展初期的着力点在规模,国家要求各地重视职业教育的规模建设,之后的阶段需要进行内涵建设,就出现了完善、优化、加速等表述。
与第二阶段相比,第三阶段职业教育前的动语(包括动词和动词短语)更多不是直接支配职业教育,而是和职业教育之后的词或短语形成直接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也就是说,虽然这些动词及动词短语和职业教育放在一起,但它们所表述的行为和动作却更多地指向了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例如:增强职业教育的软实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打造职业教育共同体等。
前两阶段的报道标题更像是笼统的口号,号召发展职业教育,例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齐心协力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等。第三阶段的报道标题虽然也有口号的痕迹,但更多着眼于具体的发展措施,为发展指出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形象经历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过程。
(5)“职业教育”的并列性成分:塑造国民教育和解决就业的形象
与职业教育并列的成分可以大致归入“教育培训”和“企业就业”两类,见表10。这说明职业教育既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也是解决就业和企业发展问题的途径,它在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技能人才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所具备的国民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形象被建构。
1999-2018 师资培训 滑坡 新举措 国际周 成果展示会 改革与发展 发展 毕业生 研究中心 新余现象 发展 院校长 发展新跨越 决定 思想 助学计划 法宝 机制 招生 改革与发展 投入 体系 集团 体系 魅力 软实力 管理体制 地位 试验区 颁奖大会 振兴论坛 研究院 体系 魅力 发展的新趋势 颁奖大会 联盟 模式 筑梦人 综合改革 吸引力 体系 奖 转型发展 发展 体系建设 发展 时代强音 活力之源 建设 面面观 发展 高等院校 主体 有色眼镜 共享之路 发展推进会 升级版 资助 展览会 国际盛会 体系 共同体 中国探索 发展 机会
从表11所示的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发展”依然是职业教育的高频中心语,而职业教育的“体系”也是较多讨论的主题,“改革”“探索”“研究”“展览(展示)”等词语也多次出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主题贯穿于1980年至今的所有报道,从最开始“发展”的抽象概念,到近些年来越来越具体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报道中的职业教育展现出了不断进行体系化改革和探索的形象。
四、结语
“报纸是历史最接近真实的记录者”[6],我们可以从中探究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媒体形象。《人民日报》对于“职业教育”的报道数量呈上升态势,说明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关于“职业教育”的报道内容和基调总体是积极和肯定的。职业教育在报道中经常和发达经济体和省市一起出现,良好的地域形象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媒体形象。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高频报道使德国成为职业教育媒体形象的国际代表。职业教育媒体形象的国内省市代表则为北京、江苏、山东和天津等。职业教育和“农村”的报道关联度较高,而和“城市”的关联度较低,这体现出职业教育在稳步发展过程中聚焦三农的形象。《人民日报》越来越关注职业教育的具体发展措施和发展方向,其发展形象也逐渐由抽象变得具体。
媒体是塑造民众职业教育形象认知的重要力量,“媒介沟通着社会成员的经验、整合着社会价值”[7],“媒体对社会民众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情感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会受其影响”[8]。《人民日报》相关报道中的职业教育形象会成为社会的集体期待,影响人们对于职业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除了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之外,打造具有吸引力的职业教育媒体形象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崔蓬克,刘春雷.当代中国职业教育形象研究和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8(2):4-10.
[2]王仕勇,孙国徽.主流媒体对政府议程的宣传报道研究——以近30年《人民日报》头版塑造的农民个体形象为例[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94-102.
[3]朱丹.主流文化視角下农民工媒介形象建构的实证分析——以《人民日报》为例[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89-93.
[4]史文生.学习德国职业教育从哪里做起[N].中国教育报,2015-09-07(11).
[5]胡范铸,陈佳璇,甘莅豪,周萍.“海量接受”下国家和机构形象修辞研究的方法设计——兼论建构“机构形象修辞学”和“实验修辞学”的可能[J].当代修辞学,2013(4):1-9.
[6]李良荣.中国报纸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1.
[7]张娜.《人民日报》(2001-2015)话语中的女性形象研究[J].新闻界,2017(3):70-74.
[8]李黎.冷战时期中国媒体上的美国形象——以《人民日报》为例[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1):11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