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林 任冰心
摘要:教育是有“性格”的,这“性格”便是教师的特色,而教学风格就是教师独有的特色。当教师不断努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时,就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这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但教师个性化教学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且要经历多个阶段。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环境对其各阶段产生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基于此,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与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学风格相关的文献,最终从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四个过程出发,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每个过程产生的影响,切实感知教育信息化为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带来的机遇与可能,及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带来的蓬勃生机。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教师 教学风格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7-0132-02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5G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数字化校园、智慧教室等,不仅颠覆了传统学校教育的功能形态和生态场景,并在由内向外重构教学过程、教育管理和学习评价[1]。
教育信息化为我国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同时也为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资源。教师可以借助教育信息化资源更快速、更精准地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进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一、小学教师教学风格的理论基础
1.教学风格的定义
目前众多学者对教师的教学风格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带有个人独特魅力又具稳定性的教学风貌,它是教师在自身的内在因素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共同影响下对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方面的综合且独特的体现,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的高度成熟。
2.影响教学风格形成的因素
从表1可以发现,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各学者未对此有一个统一的看法,但是可以发现影响教师教学风格的因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种,与教师自身相关的归为内因,其他统一归为外因。本文笔者主要针对外在因素中信息化环境对教师教学风格形成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
众多学者都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路径进行了研究,赵海红提到教师形成自身教学风格要经历模仿他人、认清自我,以及在学、思、行结合中不断探索的三个阶段[6]。吴新民提到个性化教学风格要经历虚心学习、勇于实践;弘扬和保护自身个性;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等过程[7]。张朝全认为成为有风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认清自己,因为风格即人,然后经历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才能登上属于自己的风格“专列”[8]。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以及冯忠良的操作技能理论,笔者将从模仿、选择、定向、创新四个阶段分析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对其产生的影响。
1.模仿阶段
模仿是形成教学风格的第一步。因为对大多数教师来说,没有模仿而单靠自身是很难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的。每一位教师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想要获得专业能力的发展,形成稳定的教学风格,都要模仿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模仿他人是一条走向成功的捷径。但是模仿不是简单地照搬或者效仿,模仿的目的是使教师能了解更多不同的教学风格,然后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个性特征去选择与自身有相通之处或感兴趣的教师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模仿。此外,教师不能只关注自身学科,还应该关注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这样才能博采众长,不拘一格。教育信息化为教师的这一形成过程提供了资源,从传统网络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然后通过多媒体提供给教师学习,到5G时代克服传统网络在传输过程中速度延迟、传输容量等方面的掣肘,实现了近乎无延迟的感受远端名师的上课画面。这些信息技术都为教师提供了更广泛、全面的学习资料和模仿对象,故教育信息化帮助教师克服了传统学习模式的缺点,拓宽了教师模仿学习的渠道。
2.选择阶段
教师的教学风格一定要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因此,在选择阶段,不仅要考虑教学对象、学校环境及教学设备等外在条件,更重要的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心理特征等内在条件。因为只有保留自己的独特之处,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在沒有大数据的时代,教师做选择时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而在有大数据技术的今天,教师可先收集参与的各种在线学习平台上学习痕迹所产生的教育大数据,然后应用云计算技术做跟踪统计归类,最后获得精确分析和及时反馈。教育大数据可以帮助教师更精准化识别自身的兴趣偏好、专业优势、行为倾向与认知结构,然后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环境,使教师得到更准确、及时和有效的指导。教育大数据使教师的选择更加智能,改变了教师盲目寻找学习资源的不足,真正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故教育信息化为教师选择学习过程提供了个性化服务,是教师教学风格发展的重要助力。
3.定向阶段
选择了某种教学风格之后就应该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初步设计,并不断学习和实践。学习能丰富理论知识、更新教育理念、了解教育动态,为教学风格的形成提供理论指导,而教学风格的真正形成还要不断进行教学实践。因为单纯进行理论性学习而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就很难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体会,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很难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故教师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要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实践。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教授等人创立的微格教学,利用现代视听设备,专门训练教育者掌握教学技能、技巧。教师可以借助这种设备录制自己的课程,增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录制这种短时间的课程并反复播放观看,有利于教师直观地感受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反思和改正,“实践+反思”是教师走向成功的关键。另外,微格教室配置的远程观摩评教系统,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让教师在微格教室就能观看其他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直播和实录,直观感受优秀教师对于教师角色的诠释,学习他们熟练的教学艺术。故教育信息化为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帮助教师借助学习平台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以改进自身不足,最终找到适合自身并受学生喜爱的教学风格。
4.创新阶段
创新不仅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引领教师发展的第一动力,它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能和素养,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风格。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一种教学风格,而是要不断地为已有教学风格注入新的活力,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创新。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拥有大数据支持的智慧课堂应运而生,它通过提取教育大数据中具有教育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这些信息和知识进行分析和管理,以达到利用教育大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智慧课堂由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循环的闭环。在课前,教师使用教学平台了解学生的学情,推送相应的课前学习任务。在课堂中,教师运用智能教室开展各种形式的智能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并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推送习题和学习资料。课后根据智能设备中产生的数据对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诊断评估,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提供及时的反馈。智慧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在丰富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过程,对教师的教学风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时代的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提高信息化素养,才能适应智慧课堂,进而克服传统课堂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故,教育信息化为教师的教学风格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教师教学风格顺应时代的发展。
教師教学风格形成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当每个形成过程中模仿性因素越来越少而创造性因素越来越多的时候,就能由量变引起质变,进而进入下一阶段。前一阶段都是下一阶段的基础,因此,各阶段的发展顺序不可颠倒,最终教师一步一步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而教育信息化更为各个阶段的发展过程提供了更便捷的资源,因此,我们要把握信息化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的机遇,更快捷地形成教学风格,真正提升教学质量,既发展自己又成就学生。
三、结语
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标志着教师教学艺术化的高度成熟,但是在形成过程中切记不可“为风格而风格”,不要只顾模仿他人而忽略自身的实际情况。齐白石曾说“学我者活,似我者死”,因此,在形成教学风格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继承,又要注重创新和发展,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形成具有自身魅力的教学风格。而教育信息化更是为教师教学风格从模仿到创新阶段的形成过程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使教师能够更方便快捷地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教学风格,这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抓住时代机遇,有效利用智能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素养,成长为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专家型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蔡宝来.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智慧教学:理念?特质及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2019(11):56-61.
[2]王志平.试论教学风格的构成因素与结构形式[J].教育研究,1994(2):66-69.
[3]贺雯.教师的教学风格及其发展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7):18-21.
[4]张晓辉,李如密.教学风格的影响因素及其结合机制探析[J].教育学报,2009,5(6):30-35.
[5]胡冬梅.基于心理认同理论的教学风格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7(21):56-58.
[6]赵海红.教师形成自我教学风格的路径[J].教育论,2012(2):60-62.
[7]吴新民.个性化教学风格及形成路径[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1):80-82.
[8]张朝全.成为有风格的教师[J].教学与管理,2015(20):51-52.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