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宝强
摘要:为了更好的提升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大豆产量,为大豆创造更加适宜的生长环境,必须注重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在大豆种植中的应用。通过化控抗旱制剂与土壤保水剂的应用,能够显著的提升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结合当代科技手段,达到提升大豆产量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在大豆栽培中的具体应用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栽培;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应用方法
大豆是我国北方地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但我国北方有许多区域都存在水资源缺乏的问题,这种情况不利于大豆的生长,严重制约着大豆的产量。为了提高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匮乏对大豆种植造成的影响,必须保证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在大豆种植中的有效应用。
1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必要性
大豆在正常生长过程中对水分有一定的要求。在北方缺水地区应用和推广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因水分问题对大豆品质和产量造成的影响,甚至可以缓解缺水地区的缺水现状,因此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2 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方法
2.1 对旱情进行监测预警
将抗旱节水栽培技术应用于大豆种植之中,可以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实现对自然环境的监测,有效提升干旱的检测和预报能力,在出现旱灾前就可以做好相关的防范准备。首先,要在当地大豆种植地区建立起完整的旱情預警体系,通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与旱情分析系统、信息统计系统的有机结合,对当地气象情况进行检测,使用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监测当地的气象变化,再通过技术人员对土壤环境进行实地监测,结合土壤环境检测信息,对土壤情况作出分析,掌握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方法,就能显著提升对旱情的掌控能力,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减小干旱对大豆种植造成的负面影响。
2.2 节水灌溉系统的应用
水资源不足时,想要提高大豆产量,保证大豆健康生长,就必须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将节水灌溉系统应用在大豆种植的水肥管理工作之中,就可以更好地利用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大豆的生长可以分为3个阶段,根据3个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合理的调控每个阶段的灌溉频次、用水量等。拿大豆苗期为例,在旱情较为严重的时期,将用水量控制在25~30立方米/亩,在旱情不严重的时期,对种植区的用水量可调整到20~25立方米/亩。在大豆的开花期阶段,对土壤水分含量的要求较高,不能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就会影响大豆的生育,此时应将用水量控制在30~40立方米/亩,保证大豆开花期阶段的良好状态。在大豆鼓粒期,是豆瓣生长的重要时期,水分供应不足,就会影响豆瓣的生长发育,进而造成产量、品质降低的问题。所以,此时就应该将用水量控制在35~40立方米/亩。
在大豆种植区域内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例如,将传统土渠改造为防渗渠,进行灌溉时,节水效果可在原本基础之上提升20%。将原始的土渠灌溉模式改变成管道输水灌溉,利用硬塑输水管或输水软管进行灌溉,将输水管埋设在种植区域的地下,可以让水资源更直接的作用在大豆植株根系区域,这样就能让节水效果在原基础之上提升30%~45%。在架设管道输水灌溉系统时,需要避免管道裸露在外,及时检查输水管的完整性,防止泄露问题的发生。
2.3 加强相关技术产品的应用
在防治旱情的工作中,可以通过相关技术产品提高大豆的抗旱能力,在大豆种植中常用的产品为保水剂和抗旱剂。保水剂的主要成分为同分子强吸水树脂,将保水剂使用在大豆种植之中,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大豆种子的水分含量,通过强吸水树脂可以吸收空气、土壤中的水分子,强吸水树脂的吸水量是自身质量的100倍,甚至1000倍,具有良好的缩水保湿效果。在进行大豆种植时,在大豆种子外面涂抹保水剂,或将大豆幼苗的根系泡入保水剂之中,这样处理完成后,大豆种子、幼苗对水分的吸收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将多余的水分保存在保水剂之中,这样就能延缓水分蒸发,让更多的水分作用在大豆植株之上,进而达到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抗旱剂属于抗蒸腾剂的一种,通常是由黄腐酸制剂加工而成,在每年的旱季,对大豆叶片喷洒抗旱剂,可以有效减少叶面的水分蒸腾,减少植株的水分流失,进而达到更好的抗旱作用。抗旱剂的有效时间为10~15天,因此,在使用时应该每隔2周左右对大豆植株喷洒一次抗旱剂,具体频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干旱会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及品质的稳定性,大豆产量、品质的降低,就会给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会给大豆种植者带来经济损失。因此,为了确保大豆的高产量、高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大豆产品的市场需要,提高大豆种植者的经济收益,必须在旱区大豆种植中加强抗旱节水栽培技术的应用,这对促进农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