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茂峰
“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综合的系统性思维。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合理”的意思是思维符合人们的正常认知和逻辑准则。“反思”是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思考再思考,破除已有的觀念,找到不同之处,打破自己的狭隘性。通过反思,产生新的认识。
产生新的认识,不是为新而新,最终目的还是基于事实和综合分析得出相对较好的结论。任何文本解读,都带有决策性、判断性,都要对是非作出判断。赖瑞云先生指出:“语文界要警惕的更大危险、更大隐患还不是无意义,而是无真理,无是非标准,因为真理的相对性而否定真理的存在,因为任何解读可能存在的局限而不承认相对最好的解读,因为反对‘唯一标准答案而放弃任何相对的标准,因为倡导多元而不去、不敢以及不以客观文本为依据评判各‘元之高下,诸如此类行为现象的‘大有人在才是更令人担忧的。”要使自己的解读结论相对较好,就要如决策学反对拍脑瓜式的决策那样,反对想当然式的解读,否则就会因乱解读而陷入错误意义的黑洞中。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的文本解读,就是要运用诸如澄清概念、因果推理、挖掘隐含假设、综合评估等可操作工具,在理智上主动与文本进行理性的内在对话,以作出目前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来说都可谓相对较好的解读结论。下面以《卖油翁》为例管窥批判性思维工具的运用。限于笔者水平,虽无力保证这是相对较好的解读,但至少可以使读者看清批判性解读与想当然式解读的分野。
一、澄清概念
请看以下解读:第一句“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简明扼要地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与狂傲个性。……《宋史》为元代史官修撰,其中对陈尧咨性格的评价,与《卖油翁》中陈尧咨展现的恃才傲物、骄矜暴躁的个性是一致的。
这一解读仅凭“自矜”一词就得出陈尧咨“狂傲”“恃才傲物”“骄矜暴躁”的结论,其难以服人主要在于缺乏对概念的澄清。而且对这样一个有着糟糕性格的人物,欧阳修为什么尊称其为“公”,难以自圆其说。
在逻辑学的学术范围内,概念的逻辑结构分为“内涵”与“外延”。内涵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本质特有的属性的总和。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氛围。“自矜”的意思,从内涵看是自夸;从外延看,属于能够看得见的具体的言语行动。而“狂傲”“恃才傲物”“骄矜暴躁”属于性格范畴,是“在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那么,“自矜”行为是否必然体现诸如“狂傲”“恃才傲物”“骄矜暴躁”之类的性格呢?有这种可能,但并不尽然。因为自夸或自矜只是口头上的言语行为,这种行为还有可能是心理上的自信使然。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喜欢自夸的人并不狂傲。因此,没有具体语境支持,我们无法直接以“自矜”为据,得出陈尧咨性格狂傲这个结论。
《卖油翁》课文文本是欧阳修给皇帝看的改后之作,其修改前的原文是这样的:
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它能,但手熟尔。”陈忿然说:“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它,亦熟耳。”陈笑而释之。
比较原文可以看出,课文除了增强情节的曲折性和描绘的形象性,还避免直接对人物性格、心理作主观评价。欧阳修将“自高”改为“自矜”,区别正在于“自高”是对性格的主观定性,而“自矜”则是对外在行为的陈述。还有将“笑而释之”改为“笑而遣之”,区别也是很大的:用“遣”,写的是人物的外在行为,而用“释”则直接说陈尧咨释然。课文文本能够避免直接对人物性格和心理作主观评价,正是通过精心改动词语以澄清概念的含义来实现的。
二、因果推理
因果推理主要是基于前因后果存有的确凿关系,也就是两事物之间必有其依存的关系来满足因果论。运用因果推理常见的误区有因果倒置谬误、强加因果谬误、单一因果谬误、滑坡谬误、臆测原因谬误、诉诸公众谬误等。文本解读中之所以存在“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分歧,甚至截然对立的解读结论都在自圆其说,很大程度上缘于运用因果推理有质量的高下之别。下面梳理《卖油翁》情节,通过因果强度分析陈尧咨的性格。
不少论者得出陈尧咨狂傲暴躁、盛气凌人的结论,其根据除了以射术当世无双而“自矜”,再就是询问卖油翁“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这样的分析存在强加因果之谬误,即仅仅把时间上有先后顺序的事件或者伴随发生的事件看成有因果关系的事件。陈尧咨家圃练射箭,卖油翁串街卖油,本来各不相干,可卖油翁偏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作轻视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还“但微颔之”,这对以射技当世无双而自矜的陈尧咨来说,不能不感到意外,于是上前询问:“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注意,欧阳修表述陈尧咨上前询问没有使用任何情绪的修饰,只是说“康肃问曰”,所以我们不能据此说卖油翁“一副不过如此的态度”“着实激怒了陈尧咨”,而只能审慎地说“康肃问曰”是“好奇地上前发问”,否则就是靠想象而强加因果,让陈尧咨“提前发怒”了。
陈尧咨发怒是在卖油翁作出“无他,但手熟尔”这一评价之后。从陈尧咨以射术当世无双而自矜的表现揣摩,他的自我评价是蛮高的,可出乎意料的是,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的表现不肯定、赞赏也就罢了,还给以“无他,但手熟尔”的蛮不讲理的评价。心理上期待褒奖与事实上否定评价之间的落差使得这个毛头小伙儿忿然作色,并且质问卖油老头“尔安敢轻吾射”。——这本是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谁有了成绩不希望被肯定呢?因此,根据忿然作色这刹那问的情绪表现说陈尧咨率真、易冲动倒是可以接受,如果以此为据兼以前文“自矜”的表现,说陈尧咨“恃才傲物”“骄横自矜”“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就是通过不当运用连串因果关系,作出了想当然式的解读。这就是典型的滑坡谬误。所谓滑坡谬误,是指使用连串的因果推论,却夸大了每个环节的因果强度,即不合理地使用连串的因果关系,将可能性转化为必然性,从而得出不合理的结论。
三、综合评估
批判性思维在文本解读中具体表现为一些基本的技能,比如,能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复杂的,并有分解、分辨主次和关系的初步能力,综合评估各方面因素,審慎得出结论。这要求运用因果推理应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因为某种结果有时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这时就必须从多角度分析原因,然后辨析其中的主要原因,揭示引起结果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原因。
从上文对《卖油翁》情节的梳理,可以看出先后发生的三个因果关系:
1.因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射术示以“微颔”,所以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2.因为卖油翁对陈尧咨“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的发问评价以“但手熟尔”,所以陈尧咨忿然质问“尔安敢轻吾射”。
3.面对陈尧咨的忿然质问,因为卖油翁精准表演了一番具有启发意义的倒油技能,所以有了从“康肃忿然曰”到“康肃笑而遣之”这一戏剧性的变化。
从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看,三个因果关系的功能强度呈递增趋势,即第三个最能深刻反映陈尧咨的核心性格,第二个次之,第一个最次之,从中几乎看不出性格特征。
“运用因果推理,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要分析一因多果、一果多因,还要分析同因异果、异果多因以及互为因果。”同卖油翁评价“但手熟尔”,正是没有看到一果多因。要练成“十中八九”的射术并非仅靠“手熟”可以奏效,还要有过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天赋等。陈尧咨练射箭能达到“当世无双”的精准程度,与熟能生巧有点关系,但如果唯“手熟”论,卖油翁就太偏激了。这也正是导致陈尧咨忿然作色的原因。
设若以忿然质问为据评价陈尧咨“狂傲”“恃才傲物”“骄矜暴躁”可以成立,也只是看到了表象,远没有触及其性格的本质层面。试想,这样一个狂躁的人,怎可能在卖油老头表演一番倒油术之后就由忿而笑?欧阳修又怎舍得对其尊称为“公”?
卖油翁的讲理艺术用的是现身说法和类比推理。明“理”人很容易看出其运用三段论推理的荒谬:
倒油和射箭都需要练习。(大前提)
我倒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本领只是靠熟能生巧练就的。(小前提)
所以,你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射技也是只靠熟能生巧练就的。(结论)
“类比是通过参考不同但比较熟悉的某事来解释比较陌生的某事的一种做法,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与那个相像。类比对于促进理解,特别是对复杂思想的理解可以有帮助,但它们也有潜在的误导性。只要所宣称的相似性是真实的,一个类比就是可以接受的。”卖油翁设置的大前提是正确的,小前提也勉强成立,但由大前提和小前提不能得出所有需要练习的技艺都仅靠熟能生巧这一结论。
尽管卖油翁努力推出“熟能生巧”这一结论的逻辑链条极为薄弱,但他的表演和推理中也有合理成分可使陈尧咨获得启示:人家老翁能毫无闪失地将油穿过钱孔倒入葫芦而钱不湿,我陈尧咨射箭如果能达到老翁倒油那般精准,那就应该可以百发百中,而不仅仅是十中八九。这样看来,陈尧咨实在没有自矜的必要——如果这自矜真的是源于内心的狂傲。
事件的发展有点吊诡。卖油翁以“无他,但手熟尔”的片面评价激怒了陈尧咨,而他的表演和推理也无力证明这一评价。但是,陈尧咨却似乎被卖油翁的表演和推理折服了。据《宋史》记载,陈尧咨于宋真宗咸平元年举进士第一,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等职。以这样的智商和其射箭经验,不会看不穿卖油翁的逻辑漏洞。既然这样,他为什么会转怒为笑?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卖油翁精湛的倒油技艺使陈尧咨通过类比推理看到:自己的射术虽然堪称“当世无双”,但离百发百中——达到像卖油翁倒油一样的精准——还有很大距离。或许,他的笑里,也有为卖油翁逻辑不通而窃笑的成分。
这样看来,陈尧咨面对别人的片面评价虽然有点急躁和生气,但他的性格优点还是相当突出的:即使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些片面,但只要有一点合理成分,也要虚心听取。质言之,陈尧咨是一位外表自傲而内里谦虚的率真智者,是一位讲道理的典范。这也是欧阳修之所以尊称其为“公”的原因吧?
解读《卖油翁》,陈尧咨为何“忿然”是显性的,而他为何转怒为笑则是隐性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逻辑的展开将隐性还原为显性,体验批判性思维运用的魅力,透视和学习“陈康肃公”多元、理性、温和的认知人格。这应该是《卖油翁》这一经典最大的教学价值。至于卖油翁这一形象,给人更多的则是反面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