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岱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与地坛》,课文是节选。我先问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为我们揭示了几种关系?
生:两种。“我”与地坛,“我”与母亲。
师:还有其他关系吗?
(生沉默)
师:那我们就先来看这两种关系。请你分别用一组词来表示这两种关系。比如:“我”对地坛是××和××,地坛对“我”是××和××。请大家思考,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思考写下来。
(生思考、讨论)
师:完成的小组可以写到黑板上来,不合适也没关系。
(生在黑板上写:
地坛——我:慰藉依托
我——地坛:守候思考
母亲——我:关怀守候
我——母亲:悔恨歉意)
师:谢谢这个组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思考。跟你想的一样吗?我请其他组的同学点评一下,先点评第一种关系。
生:我觉得“依托”不太合适。地坛怎么能依托“我”呢?我们组写的是“启发”。
师:说说理由。
生:史铁生双腿瘫痪后,地坛成了他逃避现实的处所,所以地坛慰藉了他。他每日守候着地坛,地坛给他很多启发,比如关于生死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地坛中思考的。
师:同意吗?
(生点头)
师:好,我们现在具体看一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关系的。
生:史铁生从地坛的残破看到了自己,找到了一种相似的感觉,得到了一种慰藉。四百多年里,地坛已经没有了曾经的辉煌,它好像在说,你看我和你一样吧。
师:你怎么就听出地坛是这样说的呢?
生:第三段“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这几句话中的宾语都是在描述地坛过去多么华丽,而前面用的都是“散落”“剥蚀”一类破坏意味的动词,整句话就体现出它原来的辉煌,现在残破了。
师:从你的分析中我可以感到地坛的变化,但还感觉不到地坛在慰藉史铁生。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呢?同学们要注意思考:文章不但告诉了我们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告诉我们的?其实语言形式也是很有意味的。这一段除了刚才这位同学分析的,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到地坛是在安慰史铁生?
(生沉默)
師:这一段在语言形式上与我们平时的表达一样吗?符合我们平时的说法吗?
生:我们一般写文章的语序是:琉璃剥蚀了,朱红淡褪了……;但文中的语序却是反过来的:“它一面剥蚀了古殿瞻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坍圮了……”,表现出一种主动的状态。它为了“我”这个失魂落魄的人的到来,在这四百年问作好了准备。
师:这位同学品味得很好,这就是语言的敏感性。本来“剥蚀”“淡褪”“坍圮”这些词是不能带宾语的,而这里却让它们带了宾语,造成了语言的陌生化,引我们在这里停留。可以悟出地坛是自觉自愿地等待着史铁生的,给史铁生以“慰藉”,好像在告诉史铁生,没有永远的繁华、不变的灿烂,繁华过后是衰落,灿烂之后是平淡。
当然这也是启发,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给了史铁生启发,或者说史铁生看到什么而受到启发?我们来具体赏析一下。
生:还是第三段。“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描写地坛里萧瑟伤感的景象,表现了时间的永恒性,史铁生体会到人生和时间,获得启发——在时间的永恒中,人是很渺小的。
师:在时间的永恒中,人的痛苦也就失去了分量。很好。还有吗?
生:第五段,他在看似衰败的地坛中看到生命,园子荒芜却不衰败。在这里他写到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小小的露水亦能聚集力量,创造辉煌。还有一些昆虫,蜂儿、蚂蚁、瓢虫,它们活着挺不容易的,也祈祷生活得好一些,也在努力生活,启发了史铁生。
师:你见过昆虫吗?你觉得小动物会这样想吗?
生:我看到虫子就觉得它只是虫子,不会想这么多。
师(笑):那史铁生为什么会这样写呢?
生:我觉得这一段要跟史铁生自己的经历联系起来,还有上面“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再讲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都跟自己的生活有关。瓢虫“不耐烦”“累了”,自己生活得也很吃力、困难,像瓢虫、蚂蚁一样在地坛里思考自己以后的人生应该怎样,像瓢虫、蚂蚁一样祈祷自己以后能活得更好;蝉蜕意味着史铁生想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把痛苦的东西抛去,精神超脱肉体,想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轻盈一些。写的时候有了他的情感,这就是融情于景吧。
师:(板书)“融情于景”。说得太好了,写昆虫让它们都有了自己的心理和性格,作者写的是他眼中的景物,更是他心中的景物!
作者在写文章时是有顺序的,刚才这位同学比前一位同学多找了一句“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还有蝉蜕,当然还可联系后面“露水”一句来看。大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佯安排?
生:前面的还是茫然的,后面的昆虫已经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史铁生不是看到什么写什么,他让这些小动物像他一样也有思考的层次。蝉把蜕留在树上,挣脱了束缚,化为新的生命飞了。小小的露水也通过积聚力量,创造辉煌,史铁生在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得那真是辉煌。他把自己的生命状态寄寓到了所写的这些景物上。
师:说得多好啊!你看他写露水写得多么惊心动魄。所写的这些景物都人格化了,“史铁生化”了。在史铁生看来,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困惑、辛苦、挣扎、修行和顿悟,虫生不易,人生亦如此。这些不仅写出了他对地坛的观察,更写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过程!
第一段如此,那么我们不妨看一看第一部分中三个集中描写地坛的段落,在表现“我”与地坛的关系上是如何展开的,以及景物描写的异同。
生:这三段都是融情于景,但又有不同。刚才我们分析了第三段主要是通过倒装和动词的不同寻常的用法,也就是陌生化,来突出地坛对“我”的等待和慰藉。第五段将小动物、植物人格化写出地坛对“我”的启迪,从另一方面也就是“我”对地坛的思考,引出下段“我”对生命状态的思考: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要活下来。第七段用排比的方式列举了几种情况,用的词大都是对照的,写“落日”,与它相对的是“灿烂”;与“落寞的时间”相对的是雨燕,却在“高歌”;与“暴雨”相对的是“清纯的草木”。这些相对的词语,突出了生命遇到坎坷时,人要做的是什么。比如遇到秋霜,要“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表现了他已经想通了人生,有一种释然的感觉。
师:说得很好,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我还想说一点,就是第七段的那些古柏,那种坦然和镇静,那种阅尽繁华及悲欢后的宁静,这是地坛对史铁生如何活的启发,也是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使他从中获得了一种释然。
师:很棒,第三段写地坛接纳、慰藉了失魂落魄的史铁生;第五段写史铁生在地坛片刻不息的生命律动中纠结、思考;第七段写史铁生已可坦然面对生死,看穿了死才能悦纳生,从容地活。三段都是写景,正像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同是写景,但又是不同的,寄寓了作者不一样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因而呈现出的景物也不一样,具体的写法也是变换的,像倒装、动词的不同寻常的用法,景物的人格化,以及排比、对照等。这些都会给我们一种强有力的冲击感,增强了抒情性,展现出史铁生思考的过程,也推进了“我”与地坛关系的深化。
这时我们就能说——地坛慰藉了“我”,进而启发了“我”。“我”对地坛是什么?同学们之前在黑板上写的是“思考”“守候”。现在通过分析这几段,我们能不能概括出一组更准确的词语?
师(提示):地坛给“我”慰藉,给“我”启发,那么,“我”对地坛呢?来试试。
生:思考是通过“我”与地坛的对话进行的,“对话”比“守候”要好,更主动些。
师:很好,不是史铁生守候地坛,而是地坛接纳了史铁生,在史铁生面前坦露出自己,史铁生与之对话,在她的怀抱中思考。
(板书:去掉“守候”,改为“对话”)
与地坛对话,进而思考人生。这是第一种关系——“我”与地坛。第二种关系——“我”与母亲,我请同学来点评一下。
生:他们组写的是“关怀”“守候”与“悔恨”“歉意”,我们组写的是“关怀”“牵挂”与“怀念”“愧疚”。“守候”是一种姿态,“关怀”是一种态度,二者并列不太好,如换成“体贴”就可以与“关怀”并列了。“悔恨”与“歉意”意思差不多,不如“怀念”和“愧疚”好。
师:“悔恨”和“歉意”不仅所表达的意思相同,而且“歉意”是名词,放在这里也不好。同学们意见如何?
生:母亲不去阻止“我”,不去问“我”,“关怀”有些笼统,不如“体贴”好;但母亲不放心,去寻找“我”,这是一种“牵挂”。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沉默)
师:“关怀”是上对下,是一种关心,不太考虑对方需不需要,爸妈不受你们待见的“都是为了你好”是一种关怀,但可能就不是一种体贴。而“体贴”就不一样了,是细心忖度对方的心情和处境后再给予关怀。其实史铁生在文章中就已经为我们大致区分了,看一下是哪句话?
生:“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
师:对。你在读这两大部分时获得的感受一样吗?为什么?
生:我读这一部分时更多的是感动,读上一部分时更多的是思考。因为第一部分更多的是理性思考,而这部分更多的是诉诸感性,是怀念母亲,所以我读时特别感动。
师:说得很有道理。第一部分更多的是通过对地坛的描写,与地坛对话,写出对生命的理性思考。而这部分是对母亲的怀念,所以更多的是用情感去感染读者。同学们学过怀人散文如《背影》《老王》,想一想这一篇与你学过的这类散文的异同。
生:怀人散文一般会写这個人对“我”有多好,但“我”不理解他,等他离开或去世后“我”多么后悔,这样可以通过对比,加深情感的宣泄。比如《背影》,当时作者不理解父亲,觉得父亲多事,等到后来回忆父亲就会想到他的背影,自责当时自作聪明,很伤感,暗自流泪。文章写得挺平淡,我初二时读一点儿没感觉,现在读会有点儿感觉。虽然史铁生好像也是这样写的,写母亲找他时的神态、离去的背影,当时自己一点儿不领情,又写母亲去世后自己的悔恨,但读起来又不一样,感觉味道更浓。
师:好,这位同学归纳的怀人散文的写法不错,那这一篇更浓的味道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文章在回忆母亲时,用大段写了母亲的心理和状态,在第十段都是“我”在想,母亲在“我”出门时的心理和状态,通过这种联想更能表现“我”对母亲的愧疚。
师:(板书“揣想”)这里用的是“揣想”,揣摩母亲的心理,重新体验母亲当时的痛苦和煎熬,自责和愧疚表现得就更深刻了。
生:还有“我”和母亲的对比:母亲是“知道”,“我”是“不知道”,母亲去世后“我才知道”。可才知道已经晚了呀,通过这种对比更能突出母亲的坚忍和“我”对母亲的愧疚。
(板书“对比”)
生:反复。第十四段写“我”老是想“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第二遍读到这句话时,我……。
师:(板书“反复”)你来读一下好吗?
(生读,流泪;师抚摸生)
师:读得真好,将情感推向了一个高潮。
生:第十二段那几个反问式的排比,既是问自己,又是问母亲,更是问苍天,把自己无法摆脱的痛苦一股脑儿地宣泄了出来。还有后面的设问,表现了无奈的痛苦。
师:(板书“反问式排比”“设问”)你来读一下好吗?
(生读)
师:(接着学生读)“‘她心里太苦了,上天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师哽咽,许多学生流泪)
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史铁生没有像朱自清写《背影》时用那种淡而有味的笔触,而是用了刚才我们分析的揣想、反复、对比、反问、排比、设问等这类可以强化抒情的方法去写。
生:残疾给史铁生的痛苦以及给母亲的痛苦,很难让作者用一种很平淡、很冷静的笔调去写。
生:在自己快要成功,能给母亲带来一点儿安慰的时候,母亲却看不到了,这种痛苦需要浓厚的抒情。
师:同学们说得有道理,史铁生在回忆母亲的时候是纠结于母亲为什么不能多活两年!“熬不住了”“受不住了”,同学们,母亲是在“熬”呀!当“我”看似成功了,能给母亲一点儿回报、还一点儿欠母亲的债时,母亲却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做人子最大的痛!这对残疾的史铁生而言又是双倍的呀!因而这种如江河般的情感宣泄就是恰如其时、恰如其分的了。他不同于学者杨绛写老王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时的冷静,也不同于朱自清回忆两年不曾见面的父亲时那种略带隐忍的笔调。史铁生特殊的人生、特殊的情感才造就了他特殊的语言个性和行文风格。文学是借助语言表现思想感情的,写作是内心深处情感和思想的自然表达与真切流露。
同学们,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究竟是一条什么路?
生:找到自己幸福的路。
师:为什么不是纸笔在报刊上撞开的路呢?
生:希望孩子找到一条轻松的路,生活顺利。纸笔撞开的路其实并不简单、轻松。
生:写作成功,生活不就有了保障;成名了,不就有了荣誉,精神得到了满足,还不能算幸福吗?
师:同学们,母亲为什么那么苦苦地想让儿子找到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路呀?
因为儿子是个残疾的儿子呀!大家想想,影响史铁生幸福的最主要的是什么?——残疾。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秋天的怀念》——“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这样的残疾将伴随史铁生一辈子,母亲希望他不仅有物质生活的幸福,还要有精神层面的幸福,这就是怎么活的问题。
(有生举手)
生:也就是怎么对待他自己的命运。老师,我找到了第三种关系,就是“我与命运”。命运对史铁生是残酷的,他在地坛中想的死和生的问题,这就是命运问题。死的问题想通了,活的问题却一直是史铁生思考的,也是母亲希望他能想明白的。
母亲对待艰难命运的坚忍以及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给了史铁生最宝贵的启发:接纳命运,积极面对生活,找到生命价值和存在意义,活出自己的人生,不管结果如何,得到精神上的幸福。
师:说得真好。地坛用雍容正视自己的残破,母亲用坚忍正视自己的苦难,史铁生正是从地坛与母亲的一生中得到了启发,接纳残酷的命运。史铁生接纳命运是认命吗?
生:不是,课文中说用纸笔碰撞开一条路,可以看出史铁生的努力,有所作为。史铁生最后的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师:大家想一想,若史鐵生没有这样的命运,会不会有今天的史铁生可能就要打个问号了。因为——
生:不幸磨炼了史铁生。
师:史铁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因了地坛,我要感谢这命运。上帝给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给你打开一扇窗。好,第三种关系:“我”与命运用哪组词来概括好?
生:命运对“我”是残酷的,又是一种成全;“我”对命运是接纳,又是抗争。
(师板书:
命运——我:残酷成全
我——命运:接纳抗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我”与地坛、“我”与母亲、“我”与命运这三种关系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我”与地坛、“我”与母亲这两层关系决定了“我”与命运的关系。“我”从地坛虽荒芜但不衰败,从母亲虽苦难但坚忍,得到了对苦难、对生死、对命运的思考,实现了对生命的突围。
师:非常好,同学们,生活中无数个点都会和我们产生关联,都会影响我们。今天我们读了《我与地坛》,读了史铁生,我们就是与文本对话,与史铁生对话,当然也是与自我对话,我想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一说“我”与史铁生。
生:史铁生告诉了“我”如何面对苦难。
生:我知道了要善待父母,因为他们是世上最关心我们、最希望我们幸福的人。
生:不管面对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去努力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师:同学们,只有接纳命运,有一种担当,才能获得生命的尊严。愿我们每一个人在未来的道路上不管是坎坷还是顺利,都能用我们的努力不负生命,获得幸福,造福社会。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我与地坛》全文,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相信读完全文你就更能领悟史铁生对生命的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