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
摘要:“乐教”,即孔子“以乐教和”的教育理念,主张借助音乐进行教育,这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现实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将音乐和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分别在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中植入乐感元素,可以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入,以激发学生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乐教;《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
“乐教”,最早载于中国春秋时期教育家孔子《礼记·乐记》:“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者相亲,异者相敬。以礼教中,以乐教和。”笔者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教学中分别将悲—喜—悲转换的乐感元素植入其中,学生在这段幻妙的爱情悲剧和形而上的精神体悟中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一、植入乐教元素,体悟乐教氛围
导入环节,一段声韵凄惋的《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用悲凉的歌喉,唱出一曲哀艳凄美的爱情挽歌,为教学创设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情境,使学生极速进入课堂角色,很自然地为课堂教学打开了情景模式。
中国古典音乐配以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品,充分满足了一些文学爱好者的古典情结。笔者讲解“宝黛初会”时设置了这样的环节:组织学生讨论“黛玉眼里的宝玉”与“宝玉眼里的黛玉”,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诗句“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和“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学生极富感染力的朗诵伴着柔和的古典音乐缓缓而起,形成了让人心生爱恋情愫的课堂氛围,可尽情体味这段出自于生命最自然本性的“木石前盟”姻缘。这段凸显悦心悦意的古典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快乐,而是一种自我的心灵净化和提升。
当然,这种有目的的教学实践行为背后嵌套着系统知识基础的存在,可能对于初入教坛者来说,其教学理论是比较零散的前人经验之谈,具体的教学实践还有所欠缺。这当然需要一个不断总结的过程,在课堂中植入转化型音乐的乐教元素,只是笔者一个简单的尝试。
二、渗透乐感转换,领悟课文主旨
在古典音乐再响起之时,点名提问两名学生:“在诗句的解读上,你觉得宝玉眼里的林妹妹(黛玉眼中的宝哥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将优美的书面语言文字转化为白话的口头语言。如學生谈到,林黛玉像一朵“含泪的百合花”,而贾宝玉的形象似乎给我们内心树立一个带有闺阁女儿特性的“痴傻男儿”。从微观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唯美的邂逅,前世注定的“木石前盟”经过浓墨重彩的演绎之后,给能解其中味的读者们,一种莫名的期待和憧憬,更赢得了对美的衷心信仰,为小说制造了一场盛大的高潮。
孔子提倡用“乐”来完成修养,通过音乐审美过程中的潜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趋于完美,成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规范的“仁人”。“宝黛初会”仅仅只是给学生开启了一个小小的视角,从这个角度借助乐感的直接作用,启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进而学会深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相较之下,前者是浪漫主义,后者是现实主义;前者是叛逆者,后者是顺从者;前者在充满了无限的悲观主义色彩,后者饱含了厚重人生之中的无奈。课堂中灵动的音乐节奏随着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内容的深入渐转入无限的悲悯主义色彩。
三、体会乐感跳跃,感受悲美情怀
在课堂渐进入尾声之时,随着乐感转换跳跃,学习内容层次的挖掘愈加深入。在尾声的探讨中,一段预示后文结局的音乐《红楼梦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将课堂情境步入了另一个阶段。随着讨论的不断进行,思考的不断被强调,学生在震慑中继续着理性思维,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在《林黛玉进贾府·宝黛初会》课堂教学中,音乐起到了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虽然它并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但课堂中音乐的植入,突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体地位,已成为用来培养人和塑造人的重要手段。通过“乐”这种载体实现教育目的,不失为一种可以借鉴的方式方法。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
[责编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