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海
摘要:近年来“阅读赏析题”颇受中考命题者青睐,这类题分值高、题干长、难度大、涉及内容多而广,且多以“赏或析”的形式出现,赏析的角度更是灵活多变,主要包括炼字、修辞、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句式特点、哲理、语言特色、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抒情方式、标题妙处等。因此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必须学会重构课堂,大胆尝试“问题链”课堂教学模式,既能以新知带动旧知复习,事半功倍,又能从现代文阅读迁移到古文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问题链;导学;中考阅读;赏析题
最近几年中考语文阅读考课内的省市越来越少,但是阅读项目却大同小异,基本都由古诗阅读、古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三部分构成,而且三部分阅读基本又兼顾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
一、阅读赏析题全面开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有如下几点规定: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能力。
作为选拔性和达标性合二为一的中考必然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以2019年江苏13市中考题为例,所有县市都设置了阅读鉴赏题。在古诗、古文、现代文中三处连考的就有7个县市。可见,阅读鉴赏题很受命题者的青睐,在语文中考卷上几乎“处处留香”。另外,这类题分值特别高,一般都在3—5分,题干长、难度大、涉及内容多而广,复习的难度非常大。所以,这类阅读赏析题引起了初三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以某市中考复习安排为例:古诗复习时,它叫“诗之艺”;古文复习时,它叫“内容理解”;文学作品复习时,它叫“赏析精妙,品析语言”;说明文和议论文复习时,它叫“辨析说明文、议论文语言”。短短1个月左右的阅读复习时间,阅读赏析题就占了5个知识点,因为阅读知识点的“灌输巩固”必须涉及整篇文章的阅读,所以以一个知识点1课时计算,它整整占了5个课时的复习时间,是整个阅读复习时间的1/5。
总之,阅读赏析之花已全面盛开在全国各地的中考卷上,且有越开越盛的趋势,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可是,具体复习时老师依然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把学生当容器,片面满足于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简单“倒”给学生,不整合、不开发、不反思,“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想退?那就试试“问题链课堂教学法”!
二、赏析题“问题链”课堂设计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生为本”,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實践能力的一代新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推究学习等成了新课程的标志型学习方式。而“问题链”正是据此提出的教学方式。
著名教育学家罗日叶曾说过:“问题是一个障碍,是一个需要完成的目标,是一些需要联结的信息。”所以,中考阅读赏析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以“赏析精妙”为主要教学线索,立足词语、文本内容深入探索其内在赏析角度、对象特点、表达的情感或哲理、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以及思维逻辑关系,从而把这些知识整合、凝练、升华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组成带有紧密逻辑性的问题链。
首先,研究学情,以学定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最大程度地发生共振共鸣。所以,在设计“问题链”之前,教师要先在全班做学情调研,古文、古诗部分以练习形式出现,现代文则用课堂问答形式来摸底,最后再对同学的阅读赏析能力进行汇总。总结发现:学生对各种文体赏析知识点熟练掌握的很少,现代文赏析中散文语句的赏析错误主要出现在对内容的理解上,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语言赏析错误主要出现在关键词句表述不够准确上。另外,古文和古诗的赏析问题主要出现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接着,跨越式重组教材,形成“问题链”。老师在具体使用问题链过程中,需要紧扣学生实际学情和学习进度,针对性地设计出一系列问题,在一步步的教学中协助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思维,进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上面的问题,教师可确定阅读赏析题“问题链”上的三个主问题。
1.以小说《窗》和散文《春》为例,完善并强化语言赏析的一般格式,同时总结出赏析的各种角度。(技术问题)
2.以说明文《松树》和议论文《谈骨气》为例,比较并强化说明文和议论文语言的特点,同时总结提炼出这两种文体语言赏析的基本格式。(技术+文体)
3.以古文《陋室铭》和古诗《行路难》为例,研究古人表情达意时特殊的表达方式。(理解+技法)
三、赏析题“问题链”课堂实施
新课标强调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课堂上教师要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课堂伊始,教师要先组建“学习共同体”,请同学以八人小组为单位(好中差搭配),分别从《窗》和《春》中各挑选四个精妙佳句,尽量做到角度各不相同,然后全组一起完善答案(做全、做准),最后全班展示。同学们在组内、组外多次比较之后,慢慢理清了赏析的思路,记牢记全了答题的关键。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强调做好赏析题必须弄清鉴赏的角度:鉴赏精妙鲜活的词语、品味形象生动的修辞、分析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品析多种描写手法、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妙处。此外,要紧扣句子来鉴赏,语言力求简洁、流畅。与此同时,教师要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对词句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自由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放飞。
接着,教师要趁热打铁,请同学继续合作、探究第二个大问题。这次用抢答的方式,先请同学每人选一个体现说明文或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词句,开火车提问,然后全员抢答,机会均等,以组来记分。抢答结束,教师和同学一起分析得失,求同存异。教师没有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而是及时捕捉同学学习进程中的错误信息(赏析时说明对象特点不明确、论述道理不严谨),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帮同学调整答题思路、完善解题方法,总结出说明文语言生动性和准确性、议论文语言严密性和生动性的答题要求,并做了课堂强化。
最后,教师和同学一起背诵《陋室铭》和《行路难》,并请同学以组为单位,根据内容巧设赏析问题,你问我答,评出最佳问题组和最佳答案组,成功克服了学生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最难的问题就在大家你问我答中顺利解决了。同学们神奇地发现,原来除了古人偏爱的那几把斧子——比兴、托物言志、用典之外,古诗和古文的赏析我们完全可以在翻译之后当现代文来做。
整节课教师紧扣“赏析精妙”这根链条,先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两篇散文和小说夯实他们赏析的基础,接着用问题引导同学思考并辨识说明文和议论文语言的异同,最后再上一个台阶,把赏析从现代文阅读迁移到古文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课堂上,教师始终牢记“以生为本”的理念,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教”只是实现“学”的一种服务手段,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眼未来,跨跃式阅读组元和“问题链”教学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常态。
参考文献:
[1]范红、刘识亭、王家伦:《小学语文课程解析与教学技能提升》,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国际学校)
[责编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