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二月二”节庆习俗及其当代文化价值
——以崇左各地为考察对像

2020-05-30 12:09农辽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龙州壮族民俗

农辽林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民间传说认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龙王抬头的日子。龙抬头与雨水逐渐增多密切相关,龙不抬头则天不下雨。千百年来,人们祈望龙抬头来兴云布雾,滋润万物,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二月二还是二十四节气中“惊蛰”的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人们也祈望龙抬出头来镇毒虫。而从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来看,“龙抬头”还与星宿位置排列有关。用星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判断季节,是中国古代民间智慧的一种具体表现。其二十八宿中的角宿酷似龙角,故每当二月来临,“龙角星(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准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龙抬头”的说法由是代代相传了下来,形成了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节日——二月二龙抬头节。节日中人们举办各类寄托美好愿望的活动,祈求全年丰收,身体安康。各地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也使得“二月二”的名称及活动内容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比如,在壮族的广大地区,“二月二”的节日既有冠名为“龙抬头节”的,也有冠名为“关帝庙庙会”“龙元节”“抢花炮节”等,但以举办祭祀土地公的“社神(汉族叫土地公)”节、“社公”节居多,且不论举办的是哪一类节庆活动,“哏锅(崇左一带壮语,合伙吃饭的意思)”的环节则必不可少。

一、多种多样的壮族“二月二”节庆活动

“二月二龙抬头节”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扶绥县龙头乡均举办一年一度的“龙抬头节”民俗活动,这是在壮族地区难得一见的最为接近汉族“二月二龙抬头节”的一种民俗活动。活动当天,来自当地的老百姓通过点炮龙比赛、游草龙、剃龙头、赛火龙、送龙、跳旱船舞等独特的方式迎接“龙抬头节”的到来,吸引了崇左、南宁以及当地游客、摄影爱好者慕名前来观看。

“二月二”关帝庙祭拜祈福活动。参加的主体为来自中越两国的边民群众、各界人士,举办的地点为宁明县爱店镇关帝庙。爱店镇地处中越边境,故“二月二”祭拜祈福活动的当天,来自中越两国的边民群众、边贸客商、民间文艺团体等数千人参加了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民俗庙会。

“龙元节”民俗活动。 每年的“二月二”龙抬头之日,龙州县城的人们为了驱除虫害、祈求丰收安康,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元节”活动。“龙元”,意为“龙头”。中法战争爆发后,抗法名将、主政广西军事的苏元春建设边关要塞小连城时,还在离县城三公里的将山炮台上依山而建“保元宫”。一年一度的“龙元节”民俗活动都要在这里进行。

“抢花炮节”民俗活动。主要是在宁明县城中镇纳利村举行,一般均能吸引来自本县及周边县市观众数千人到场观看。抢花炮是纳利村的传统习俗,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举行,当花炮被轰上天空,待落下时参加的人们互相追逐、嬉戏,争抢花炮,以抢到花炮为荣,寓意抢到者来年风调雨顺,幸福吉祥。赛场就设在村头草坡上,不仅本村人参加,周围村屯也派代表队来参加,获胜者奖励烤全猪、全羊、三禽(鸡、鸭、鹅),还有奖金。获奖者在欢庆的锣鼓、唢呐声中,抬着奖品到土地庙祭祀天公、地公、人公,即所谓的“三公”,然后回家设宴款待亲朋,以示庆贺。此俗在清末民初颇盛,后渐衰落,20 世纪80 年代后又盛行至今。节日期间还有山歌比赛、篮球比赛等,热闹非凡。过节时家家请客,置酒席两三日不散。抢花炮者都认为抢得头炮者可以添丁;抢得二炮者可以升官发财;抢得三炮者则平安无事,万事如意。故村民们都踊跃参加。“纳利村‘抢花炮’习俗是对当地居民远古宗教、信仰、祭祀活动的文化传承。”[1]192远古时期的古人类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狩猎和农作物种植成为我们祖先的生存方式与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发展到后来,慢慢被作为“艺术感应用到生活娱乐与祭祀活动中”,反映在花山岩画上,其狩猎、农耕、祭祀等活动场景已转变成为一种对神灵的信仰对祖先的敬畏。[1]192花炮节正是这样一种附有多种功能的包含宗教和民族、特色民俗的文化活动。

社公节民俗活动。传说中的土地公同样可以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业兴隆,故壮族地区在二月二这一天纷纷举办专门祭祀土地公的社公节。社公(社神)节又叫作社、“哏锅”。在古代,人们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叫作社,而壮族人叫土神或土地神为“阿公”“公土地”,人们在土地庙前聚在一起,举办节庆活动,是为社公节的由来。

壮族人认为,本地一年四季能不能顺利、发达,全靠社公保佑,为表达这一感激之情,壮族人都要在自己居住的村寨口里立一个社坛,并选择固定的时间祭祀这个社坛。而社坛中的社神则是无处不在的。壮族麽经《布洛陀》中即有三条路相交、三条路相通、三条溪相汇、三条河相汇、花斑石头、村子中间的大榕树、大棵篥竹、大棵樟树、三祖五代、大火灰、居家的各个角落均可成为社神或有社神的说法。而天等一带的壮族人则认为:社公神心地善良、特别乐于助人。举凡天下人的择吉、选宅之事,无一不是需要他来帮忙完成的,但这样一来他反而没有时间为自己选出一块好地址来做房子,大雨一来就只能直到大树底下去躲雨了。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大树底下建一个小房子来给他居住,这其实也就成了“社公神”的祭祀场所,即“阿公”庙的来由。阿公庙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边上通常有诸如樟树、榕树、木棉、枫树、松树等树龄很老的大树,神秘感和仪式感特别突出,同时庙内立的牌位有本峒峒主神、山神、本庄土地爷、本境社主等,不尽相同,“是集祖先崇拜、土地崇拜、自然崇拜、土司信仰为一体的公共祭祀空间”[2]70-71。

社公节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通常有“扫村”“祭社公”“哏锅”等。大新、天等、德保、靖西等地的壮族社公节称为“哏锅”,即“合伙吃饭”。举办的形式为在“哏锅”之前,每户人家出一份香火钱,集中起来后全村统一采买物品,诸如猪、米、香烛等,同时“阿公”庙也要打扫干净,里外布置一新,贴上请道公专为“阿公”庙写的新对联。“哏锅”时,每户要派出一位代表参加祭礼的各类事项,包括杀猪、在主神位前供猪头、布置好贡品等,诸事打理停当后,每户才依次给神灵跪拜上香,全村人才开始分工烧火做饭,在阿公庙前一起和神灵享用美食。

而在扶绥的许多地方,作为一个不小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二的节庆活动叫“吃重”节,是正月初一的春节之后又一个隆重的节日。“重”和“粽”谐音,传统的“吃重”节其实就是吃粽节,当天许多人家包粽子、吃粽子。吃重节在扶绥县的壮族地区现今仍在盛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过这个节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其中扶绥县的东门镇、柳桥镇及临近地方一带就很有特色。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这些地方的人们都自发筹集钱和物,以村或者屯为单位,举行一次全村或全屯性的大聚餐活动。当天,每户派出一人参加聚餐,聚餐的地点一般是约定俗成的,过去是在村里建起的土地祠举行,现在大多选在河边的一些较大的龙眼树或榕树下。旧时,人们收入较少,生活水平不高,聚餐带有较浓的传统色彩。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提高了,生活宽裕了,过“吃重”节聚餐的食品丰富多样,而且增添了不少的时代气息。

二月初二节在龙州壮族民间又叫糍粑节。该节从何时开始已无法考究,但在龙州盛行已久。糍粑节是一种祭祀性的节日。是日,各家各户都做糍粑。糍粑有三种:一为糍带,将糯米磨成米浆过滤晒干,捏成团后入糖或菜馅,再用芭蕉叶卷成带状,蒸熟;二为糍粑,将入馅的糯米粉团蒸熟;三为白糍粑,将糯米蒸熟后再捣烂捏成一团团蘸糖吃。

凭祥的农历二月二节称为春社节,又称土地公节,是凭祥市边境壮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新中国成立前,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凭祥市边境壮族由各家各户捐钱捐米,宰猪置酒,请巫公前来做“道斋”(壮译音),祭祀神灵,以求本村丁财两旺、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斋期三天,散斋时,大家争抢用纸制成的金牛金马,认为谁抢得多,谁当年就越有福气。新中国成立后,此活动仍在一些地方流行,但规模较以前小。

二、壮族“二月二”习俗的当代文化价值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体现于文化、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3]208-211+188具体而言,民俗的价值存在于三个层次或三个维度上,即对人类个体的生活层面,强调的是民俗“对于人的日常生活的解释和服务功能”[4]169;对地方、民族、国家等人类特定群体的意识形态层面,“是地方识别、民族识别、国家识别的重要标志”[4]170;一般而言,在人类整个知识体系建构层面方面,民俗是能够以“最完整地反映人类文明知识谱系”而存在的。

壮族传统的“二月二”节俗活动,尤其是民间极为注重的社公节,不仅只是传承了千百年来的一种传统活动,更重要的是,作为壮族社会中最常见的公共祭祀仪式之一,这个节庆活动习惯以村寨的保护神——社公(或社神)为祭祀对象,其最终的目的是“以春祈秋报的方式实践壮族对养育自身的土地、山、大树、泉流的感恩与崇拜,体现了人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诉求”[2]72。同时,社公祭祀活动本身也极富吸引力,其强烈的“公共性”属性使得节日中全村庄的人不分男女老幼,人人参与,即便外出打工不能回村参加仪式的人,也要反复交代家人或亲友一定不能漏掉交份子钱,否则会错过仪式(专家统一为全村人“收魂”的仪式)。此外,“哏锅”的过程中,人们还要分祭米,讨论一些平时由于人员外出分散而无法做出决定的公共事务,组织村民参加一些公共劳动、慰问孤寡等。这些都反映出了“二月二”传统节庆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有利整合基层乡村秩序,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特质”[2]72。

由此可知,作为一种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的民俗活动,“二月二”节俗在壮族人的心目当中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自古以来的节俗活动延续至今,不但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同时也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其当下的文化价值日益显现。具体表现如下:

(一)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阵地

近年来的龙州“二月二”节庆活动,最吸引人目光的就是举办大型的龙元节街头龙狮游街,这一盛大活动除了丰富广大人民群众业余文体生活、能为龙州打响千年古镇的文化招牌外,其另外的一大功能就是举办活动的同时,也让参与者受到了一次又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龙州每年“二月二·龙元节”的举办地点均选在红八军广场和小连城等地,活动的内容主要是舞狮舞龙比赛。随着该活动影响力的日益增大,前来参加比赛的舞狮舞龙的队伍越来越多,2018 年全县更是达到了16 支舞龙队、11 支舞狮队参赛,观赛人数达2 万人次的规模。比赛前所有的舞狮舞龙队都要登上龙元洞,祭拜龙宫,其实也就是祭拜、缅怀抗法名将、给地方带来安宁的苏元春。苏元春,字子熙,1844 年生于蒙山镇城北街,1908 年病逝于乌鲁木齐市,终年64 岁。1863 年,时年19 岁的他时随胞兄苏元章投湘军统领席宝田部,从此走上军旅生涯。1867 年,席宝田告休,苏元春接统中军,开赴黔东,镇压苗民起义有功,获记名提督。中法战争爆发后,北宁落入法军之手。1884 年4 月,苏元春奉命统带防军急赴广西,出关援越抗法。稍后,被任命为广西提督,成为驻越南北圻桂军的正式统领。是年10 月,苏元春继续在越南多地抗击法军侵略者,得清廷嘉奖,旋被充任帮办关外军务。在整个抗击法军的战争中,苏元春最青史留名的一战就是在1885 年2 月,当法军进占越南北圻重镇谅山时,清廷命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帮办广西关外军务,苏元春协助指挥战斗,共同取得了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是役,苏元春因功晋封三等轻车都尉,获称额尔德额巴图鲁称号。不久又加衔两级,获赏太子少保、二等轻车都尉。

中法战争结束后,越南彻底沦为法国殖民地。为应对强国再次入侵,清政府命苏元春以广西提督兼任广西边防督办,全力主管广西的边境防务。在任期间,苏元春完成了对当时巩固边疆稳定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两项至关重要的举措:1.将广西提督府从柳州移至边关龙州,在修筑龙州城的同时,还一并修建了龙州小连城(位于城西北,又名“小垒城”)和凭祥大连城(位于凭祥东郊)两个提督行署,使之成为广西的全边军事指挥中心。2.修建千里边境“南疆小长城”,一般称大小连城,即在北海、防城、东兴、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市县沿边地区,一共修建了炮台和碉台165 座、关隘和关卡66 个,从而构成了庞大宏伟的军事防御体系,这些设施多以城墙相连,有“乌鸦飞不过,老鼠钻不进”之称,2006 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元春在龙州执政期间,最让边疆人民感念的地方,就是其不惜捐献所有家产,毁家纾国,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南疆小长城;其次是将父亲的尸骨从蒙山移至龙州,埋在水口的一座山坡上,表明了他父子同上阵,共同保卫边疆的决心;再就是在南疆开发煤矿,借此增强边境地区经济实力,并完善和加强河汛督办工作,开辟金龙、硕龙等贸易市场,促进商品经济流通;此外,组织捐资设立同风书院,大力发展边疆文教事业等。

(二)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最佳场所

过去的“哏锅”节庆,多由一村一屯自己举办,规模小,影响力也不大,而近年来各地政府为挖掘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纷纷把当地的民俗活动当作地方的一张文化名片进行打造,以此作为对外招商、吸引外地人来旅游的一个亮点。故而每到一年一度的“哏锅”节时,各地的地方政府都会精心组织,努力举办出一场热热闹闹的有媒体报道、参与者尽兴而归的民俗文化活动。而借着这样的机会,伴随着“哏锅”民俗活动搭起的民歌大赛就成了政府各部门宣传方针政策的最佳场所。如2018 年崇左市举办的山歌擂台大赛中,歌手们自创自唱山歌,曲目有《歌颂党的十九大精神》《崇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美好安全和幸福生活》《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发展边贸睦邻友好》《崇左甘蔗大丰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等,从曲目就可知其内容。又如龙州的“哏锅”节庆,活动的内容除了有县委领导上台讲话、游行队伍高举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牌匾游行,还在红八军广场举办盛大的山歌大会,进行题为“龙州县脱贫致富——中小学、幼儿园受助”的宣传活动。其中的一首《学生读书乘车补贴金》这样唱到:

表1 壮语和汉语唱法(1)对比

表2 壮语和汉语唱法(2)对比

(二)成为乡间邻里、边关睦邻友好的纽带

如据媒体报道:地处中越边境的宁明县爱店镇“二月二”关帝庙庙会举办时,来自中越两国的边民群众、边贸客商、民间文艺团体等数千人参加了这一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民俗庙会。庙会期间举办的活动有关帝神像游演、祭祀关帝、和谐边关百家宴、中越商品展销、边关民俗风情文艺晚会、马拉松登山赛、扔猪脚比赛、码王争霸赛、中越特色烧猪美食节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5]这样的情况在中越边境一带比比皆是,可以说既加强了乡民彼此间的感情,也极大激活了当地的经贸活动,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此外,一年一度的“哏锅”仪式,本来就是全村人凑在一起举办活动,一起吃饭,借此增进邻里的友谊和感情。但在新时期,“哏锅”仪式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村中的精壮劳力已大多外出打工,村中的农活特别是甘蔗的种植大多由留守的老人、妇女进行。而甘蔗的种植、收获又是一种重体力活,在没有大规模采用机械化进行的情况下,村中原来分散的劳力都要自发地组织起来,组成一个个的互助小组,一家接一家地轮着去做各项农活。这样,既不用花钱请工,还加深了邻里间的感情。每到“哏锅”仪式来临的时候,大家合在一起祭祀神灵,开火做饭吃饭,正是表达了对邻里感情的最真诚的感谢。

结 语

以“二月二·龙抬头”为主体意象的壮族社公节或“哏锅”节,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的实质不外春祈秋报、感恩自然。同时,节日中人人参与、合伙“哏锅”、公共劳动等过程,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睦相处的表现。而在今天,赋予了它更加独特的现实价值,其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反映和古人智慧、精神寄托的集中表现,更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块基石。从小的方面来讲,在今天它是民间中为推广全民集体友爱、和谐共处的一项集体活动项目;往大了讲,它是中华大家庭中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研究现代与古代民间民俗文化的一条纽带,是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更是我国保留不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1]192

猜你喜欢
龙州壮族民俗
冬季民俗节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广西龙州东盟国际商贸城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