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转喻思维培养研究

2020-05-30 10:44王智音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指代模态思维能力

白 烨 王智音

(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呼和浩特 010051)

一、引言

随着世界互联网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外语教学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慕课、翻转课堂以及雨课堂,都成为外语教学的高效手段。教学方法的提高与改进,直接影响的是学生学习二语知识的能力,然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转喻思维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转喻思维是人脑与客观世界在长期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而来的认知能力,学习语言要求我们依赖已有的概念和知识,认知和表达新事物、新概念、新思想[1],这就是一种转喻式的思考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隅而反三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将现代教育技术和转喻思维培养“跨界”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基础——学科教育技术架构;接着将转喻的临近性与多模态的联想功能两大特点相结合,说明二者的相似之处为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转喻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可能性;然后对比传统教学方法,从知识接收顺序、知识的灵活掌握、动态直观的教学特点三个角度来突出多模态教学方法对转喻思维能力培养的优势,通过雨课堂这一具体例子支撑“多模态手段对培养转喻思维能力更具优势”这一观点,最后得出结论切合论文主题“现代教育技术助力转喻思维培养”。

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是一款能够将教师与学生两终端通过复杂的信息技术联系在一起的软件。通过雨课堂,教师制作幻灯片、文档、表格、视频甚至微课等多种多模态材料并直接传递到学生端。雨课堂体现的多模态教学方式不仅提供了静态的学习途径,还提供了听觉的、视觉的、感官的等多种动态途径。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雨课堂,数据库愈加丰富。同时,多学科、多领域的教学设计有利于老师和学生扩展思维、关联学习[2]。多模态是指充分调动人体各项感官,以语言、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进行交流沟通的现象[3]。学生在转喻思维的形成过程中,需要结合一定的多模态方式,如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进行大脑认知过程。这时,雨课堂就提供了较为全面的信息手段来帮助学生大脑形成概念转喻。

二、学科教育技术架构理论下多模态对语言习得的助力作用

转喻作为特殊的人类认知方式,本身就体现着不同的两个“域”之间的跨越与联系,20世纪慢慢兴起的多模态已经逐渐扩展到图像、图表、音频、视频、幻灯片、微课、慕课、广告等极具凸显性的信息技术上,实现了一种多媒体与语言的跨界。多模态本身具有的联想性和形象性,与人类认知过程转喻思维需要的临近性如出一辙,能够很好地协助形成转喻思维,学科教学与现代技术教育不分家,而对于外语教育而言,就是构建以外语教学和语言学理论、教育学及心理学等教学法基础以及教育信息技术等为基本构成要素的、跨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外语教育技术的教学实践要落实到信息化外语课程建设上,由此提出了学科教育技术TPACK架构[4](如图1)。

(图1)

三、转喻思维的临近性与多模态的联想功能

转喻思维作为人类认知语言学中的一种至关重要的思维方式,形成过程极其抽象复杂。转喻以临近性为基础,区别于隐喻和其它认知方法,要求人们能够对两种事物域进行联想、映射,根据源域与目的域的临近性,用一种事物指代另一种事物,从而起到表现隐晦或者深奥意义的目的的一种方法。人们在运用这种方法的过程中,就是把抽象的、不清晰的事物表达成为一种具体的、清晰的事物,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转喻认知过程。

要发展概念隐喻、转喻理论, 离不开对非语言类隐喻、转喻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 以Forceville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将概念隐喻研究从纯语言层面拓展到图像层面 (Forceville,1996)。Forceville & Urios-Aparisi (2009) 进一步编著了《多模态隐喻》,标志着多模态隐喻理论的正式建立。自此, 认知语言学界的隐喻、转喻研究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多模态转向, 隐喻、转喻的非语言表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兴趣[5]。

在当今这个多媒体信息化的时代,图片、动画、视频、音乐、色彩甚至广告都成为人们关注和学习的媒介,多模态作为一种比较全面、比较丰富的学习形式,不仅能全面生动地展示信息,还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最重要的是,多模态本身也是一种能够唤醒人们联想能力,激发人们利用临近性来思考问题的手段。将这样新颖、高效的学习方式运用到学生转喻思维的培养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转喻思维能力。

四、多模态教学方法激发转喻思维能力

根据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多模态教学方法,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收获大有不同,转喻思维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多模态教学下正向接收知识的过程,以及具体、直观、动态的灵活理解过程,而传统教学方法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下从知识接收顺序、知识的灵活掌握、动态直观的教学特点三个角度来突出“多模态教学更易激发学生的转喻思维”这一结论。以雨课堂为例,突出多模态动态、直观、形象的教学特点对激发转喻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多模态教学的知识接收顺序激发转喻思维

1.多模态教学下正向接收知识

在人类独特又复杂的大脑系统中,转喻作为一种认知过程,一定是发生在接收学习结果之前的。比如英语学习中出现“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这句话,从词语范畴角度分析,这里的“笔”与“言语”同属于一个类属空间,“笔”作为这一空间的中心词,可以延伸为“言语”这一边缘词的意思,两者具有临近性。从词义角度来看,属于“具体概念代抽象概念”[6],“笔”比“言语”的词意更加具体,更易于直接理解,使用图像、幻灯片、视频等多模态方法有助于更加形象地表达这种临近关系,这一简单的转换其实是转喻思维的形成过程。

2.传统教学下逆向灌输知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将语言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对已经固定的知识点进行解释,其实是一种逆向的学习过程。比如“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笔的力量胜过剑”,深层意义是“言语胜于武力”,因为这里的“笔”指代“文字、言语”,而“剑”指代“武力、暴力”,后来人们常将这句话解释为“言语胜于刀剑,笔尖胜过干戈”。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知道“言语”“武力”是如何从“笔”“剑”延伸出来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语言知识本身是既有存在的,学习过程只是简单的被动灌输过程,不易于转喻思维的形成与培养。

(二)多模态教学下知识的灵活掌握激发转喻思维

二语习得的过程是一个从接受、理解到运用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死记硬背,就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从而导致“学不致用”,无法在语言学习上得到完整的发展,更不用说思维培养的形成。传统教学方法下,学生当下可以记住这句话的真正意思,但仅仅是理解了这两件事物的临近性,当出现另一句话时,就不能很好地联想和拓展。比如“Gluttony kills more than the sword”与“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比较,这里的sword是否还是“武力,暴力”的意思,还是字面意思“贪食比剑更易杀人”?学生就会出现不知道如何自行分辨词意的情况,课堂上常会听到学生问“有没有什么规律?什么时候是词意1,什么时候是词意2?”如果长期这样学习,最后会让学生混淆词意,不能活泛地使用英语词汇,而是把词意归结为“对的”或“错的”,非黑即白的。在语言习得上是如此,在对“旧知识新运用”的能力上更是如此,从而失去了理解语言的重要过程——转喻思维培养。

(三)多模态教学动态、直观的特点激发转喻思维

采取多模态的教学方式,语言学习更为直观,学生更容易吸收知识点。学生可以分辨出不同的语境下同一词汇或者语篇体现的不同的深层含义,这种“语境”除了根据上下文或者对话获得外,完全可以用雨课堂等多模态手段来实现。教师可以利用图象、视频、微课等媒介传达给学生语篇深层的意思,判断字面意思外的深层意思出现延伸意义的过程。这就好比我们小时候看简笔漫画,我们总能看出图画中没有写出来和没有画出来的东西,而通过这样一个“联想”“猜测”过程获得的信息,远比直接通过文字或讲解令人印象深刻得多。通过这种媒介,学生可以联想、挖掘语篇想要表达的真实含义,从而形成一种转喻思维,这种思维不是静态的、靠听觉的,而是动态的、视觉的、感官的。

1.当人物代替其成就进行概念转喻时,比如“Everyone reads Shakespeare”,学生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这里为什么不需要教师的解释,学生就知道表层意义下的深层意义呢?因为学生太过熟悉莎士比亚,总是看到他的画像、他的作品封面,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非常熟悉他的出身和经历,还有他在文学上达到的成就,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多模态”,所以“读莎士比亚”就等于“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这里形成的转喻过程是认知理想模型中的“生产者指代产品”[7]。由此可知,我们在听到、看到一个简单的图像或者符号时,便能根据之前的知识储备,通过人类独特的转喻思维方式,找到一种临近关系,从而认知到许多在有限知识之外的信息。所以转喻认知方式离不开多模态。

2.当施动者代替动作进行概念转喻时,比如名词“father”代替动词“抚养”,这一转喻过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可能只会死记硬背。但是有了雨课堂,可以通过动画这一多模态将father的动词用法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现代教育方式理解转喻过程,既生动形象,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3.在双重转喻中,要通过字面的形式来理解一个句子中包含的两个或多个转喻现象,是有些困难的。但通过雨课堂,我们大脑就可以轻松形成转喻过程。比如“every Tom, Dick, Harry”这里指代“everyone”,其实进行了一个双重转喻过程。首先,汤姆、迪克、哈瑞是美国民间最常见的男性名字,基于临近性,属于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具体指代一般,所以这里形成了“汤姆、迪克、哈瑞”指代“任何男子”;接着,“man”在英语中可指男人也可指人类,根据临近性,属于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具体指代一般,所以形成了“任何男子”指代“任何人”。进行双重转喻后,最终这个短语的意思变成了“任何人”[8]。

(图2)

雨课堂的应用是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中在国内广为使用的教学设施之一。雨课堂中幻灯片的制作,可以利用插图、音频、动画等插件对这一短语进行形象的解释。比如,从网站上下载三个具有不同特征的动态男子卡通图像:一名白人美国男子,一名黑人美国男子,一名墨西哥裔美国男子。三个卡通形象看起来要年龄一致,身高体型也差不多,用来代表普通美国民间男子。三个卡通形象放在幻灯片左侧,再找一张奥黛丽·赫本的图像,放在幻灯片左侧;再插入一段三种声音一同吹口哨的音频,幻灯片下方写“every Tom, Dick, Harry loves Audrey Hepburn”;最后用录屏软件配好字幕与音轨,就制作成了一个简单的视频。将视频保存至本地,上传到雨课堂的课件库里,按时发放给学生,学生就可以远程通过微信或者雨课堂网页观看短视频。用这样的直观方式,学生一看便知动画视频中的三个卡通形象代表着不同的多数男子,所以得出“每一位男性都喜欢奥黛丽·赫本”;而喜欢“女神”的必定是男性,所以得出“每个人都喜欢奥黛丽·赫本”(如图2)。这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大脑中不仅轻松做到了一个双重转喻过程,长期的学习还会在如此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下逐渐形成“以旧概念来认知新知识”的转喻思维。

五、结语

教师在具有外语内容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技术知识和二语教学知识来支撑教学,三者互相协作最终产生技术教学内容知识,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实现的理论基础。学科教育技术架构理论的提出,实现了多模态对学生二语习得能力以及语言学习过程中转喻思维能力的培养。将雨课堂为代表的多模态信息手段应用到学生二语习得的过程,学生能够从图像、音视频、幻灯片以及微课、慕课中根据多模态具有的联想性和形象性,更加直观地理解转喻过程,灵活掌握知识概念;同时多模态信息通过“以点代面”的表现艺术,提供了培养转喻思维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认知事物的临近性基础。总之,现代外语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转喻过程、培养转喻思维能力,转喻思维又反过来帮助学生理解多模态呈现的教学意义。

猜你喜欢
指代模态思维能力
奥卡姆和布列丹对指代划分的比较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培养思维能力
The Ways of Leading a Healthy Life
培养思维能力
基于深度学习的维吾尔语名词短语指代消解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指代”难点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