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 懿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 旅行社管理系,山东 济南 250200)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技能型人才,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1]近几年,随着国家层面的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日益突显,这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仅体现在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方面,更反映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为改进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管理水平,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以X学院为例,对部分一线学生管理工作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策略。
选取X学院100名学生干部和70位学生管理工作者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60份。为保证正式问卷调查的施测效果,在发放正式问卷前,选取部分教师和学生干部进行了问卷预调查,主要围绕学生管理的理念、学生管理的工作职责、承担的工作量、与学生的沟通渠道等维度展开。通过预测试,结合访谈情况和现有的研究成果,经过多次修改,最终形成《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影响因素调查问卷》。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五个主要维度进行评价,即学生管理理念和价值观、师生沟通渠道、学生管理方式、学生管理工作现状以及学生干部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的作用,[2]共计30个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记分,赞同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非常赞同(5分)、比较赞同(4分)、不确定(3分)、比较不赞同(2分)、完全不赞同(1分)。
调查显示,对学校的学生管理理念和价值观不赞同的比例为52.4%,赞同的比例为32.6%,而对此表示不确定的比例为15.0%。其中32%的调查对象没有明确感受到学校“全员育人”的管理理念和价值观,有所感受的仅占30%,其余38%表示不确定;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氛围、工作职责、激励考核方面,不赞同的比例分别为50%、60%、65%和55%,赞同的比例均在38%以下。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管理理念和价值观评价调查结果
图2 师生沟通渠道评价调查结果
在师生沟通渠道方面,59%的调查对象做出否定性的评价,仅有34.4%的调查对象做出积极性评价,另有6.6%表示不确定。其中62.7%的调查对象表示学生管理沟通的渠道不充分,35%的调查对象认为存在师生代沟现象,师生之间缺乏共同语言,70%的调查对象表示师生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分歧,60%的调查对象表示教师不善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易接受的方式沟通。如图2所示。
在学生教育管理方式方面,否定性评价占比为58%,肯定性评价比例仅占32%,其余10%表示对此问题不确定。其中,认为不完全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并不完全知道如何解决的占75%,认为学生管理不善于运用多种方式、不善于用鼓励性的语言及不注意学生心理情感方面问题的比例均为55%,对批评学生的方式表示不赞同的比例为50%。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管理方式评价调查结果
对于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表示不赞同的为62.2%,赞同的为30.5%,其余7.3%表示不确定。该项下的10个二级维度的不赞同度均在50%以上,包括学校提供适合学生管理的相关培训占85%,学生管理工作岗位稳定,工作连续性强的占81%,负责的班级较少,可以全覆盖的占80%,一线学生管理人员的待遇高,发展空间大的占78%,有必要的政治辅导和心理辅导资料的占76%,教师对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状况很满意的占76%,教师能关注和学习有关学生管理的知识,有意识地提高管理能力的占67%,承担工作较少,精力有保障的占65%,院系两级管理职责明晰,管理重心能够彻底下移的占61%,有完备的办公设施的占50%。仅有14%的调查对象对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状况表示满意。如图4所示。
图4 学生管理工作现状评价调查结果
在5个一级调查维度中,对于学生干部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表示赞同和不赞同的比例差距最大,认为学生干部的作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的比例高达75.3%,认为比较好地发挥作用的仅占17%,另有7.7%的调查对象表示不确定。其中,75%的调查对象认为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干部潜能,不能有效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72%的调查对象表示学校不重视学生社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79%的调查对象对学生自我管理氛围感受不明显。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干部的作用调查结果
纵观全部5个调查维度,60.4%的调查对象给出的评价是负面的,而正面评价仅为30.7%,表示不确定的占8.9%。可见,当前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32%的调查对象感受不到学校有“全员育人”的理念,5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管理职责不明晰,缺乏切合实际的奖励与绩效考核机制。
师生之间缺乏充分的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价值观方面存在较大分歧,代沟明显。
教师对学生实际存在的问题了解不充分,不善于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与学生沟通,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刻板。
学生管理工作者普遍工作量大,办公条件差,培训和晋升机会少,工资待遇低,工作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管理工作状况多为不满,仅有14%的教师对目前的学生管理工作状况表示满意。
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的作用未给予足够重视和充分挖掘,学生自我管理的氛围淡薄甚至尚未形成,导致学生干部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显得微不足道。
以学生为本,全员育人已成为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共识,但是仍有很多高职院校以学生为本和“全员育人”的环境尚未成熟。对此,建议将学生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管理顶层设计,为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氛围奠定制度基础。完善学生管理运行机制,明确工作职责,防止职责不明、相互推诿现象的发生。建立健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绩效考核以及奖励机制,完善管理评估体系,并执行到位。[3]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摆脱居高临下的“家长式”或“领导式”作风,与学生平等交流,能够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巧分析学生心理,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合理移情,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其成长需求。利用各种信息化技术,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拓宽师生交流渠道,夯实师生情感纽带,促进师生间无障碍沟通。设立各类学生事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及时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缓解就业焦虑,增强专业自信。
学生教育管理团队专业化发展已成为教育管理改革的必然趋势,打造学生管理者专业团队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必经之路。为此,在选拔学生管理工作者时,不仅要考查其基本的管理理论、领导及沟通技巧、心理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考查其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辨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时,重视职前、职中培训,为学生管理者创造参与国内外培训与交流的有利条件,与时俱进,避免单一刻板的管理方式。鼓励学生管理者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对其职业生涯发展给予制度保障,提高职业认同感,从而形成一支专业化的学生管理队伍,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4]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特点,工作重心大多在招生和就业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事务琐碎繁杂、责任重、压力大、工资待遇低,职业发展空间小,在职称评定等方面和专职教师相差悬殊,而且经常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这使得学生管理工作者缺乏工作积极性,易产生职业倦怠。改善学生管理岗位待遇是激发学生管理工作者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必要条件。
教师应转变思想,认识到与学生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应该培养优秀学生干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改变其从属或被动的地位。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内鼓励学生在班级、社团和学生会中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充分发挥“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师应正确引导,扮演好辅助角色。如果引领得当,学生干部完全可以成为得力助手,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且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构建更和谐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