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研究

2020-05-30 00:24朱豆豆李晓东王雅慧
关键词:州市错位入境

朱豆豆, 李晓东, 王雅慧

(1.新疆大学 旅游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7;2.新疆大学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引言

空间错位理论是John Kain于1968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提出的反映城市快速空间重构影响弱势群体居住和就业空间机会的理论假设[1]。该理论提出后被逐渐应用于城市规划学[2]、经济学[3]、社会学[4]等领域。国内众多学者将这一理论应用于旅游空间错位研究:王丽芳、王冠孝等从时空角度对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空间错位情况进行了研究[5];朱怡婷、熊黑钢等以新疆69个热门景区为例,基于重力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景区游览人数和收入的空间错位情况进行了分析[6];陈乔、程成等基于多变量视角,从东盟10国和广西14市两层面分析了2006—2015年的客流量、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的空间错位演变特征[7];李凌雁、翁钢民运用空间错位分析法研究了我国西部地区的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演变特征[8]。已有研究多集中于对旅游景区、星级酒店和客流量之间或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之间的空间错位研究,较少对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进行研究。入境旅游可以用来衡量某一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9]。基于此,本文以新疆为例,利用重力模型和二维组合矩阵对新疆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空间错位现象进行研究,得出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之间的匹配特征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以期促进新疆旅游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文中所用的新疆A级旅游景区数据是根据新疆旅游官方网站公布的新疆A级旅游景区名录(截止2017年年底,新疆A级旅游景区共338个)整理所得,新疆14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人数与入境旅游收入均源于《新疆统计年鉴2018》。文中需用到新疆14个地州市的经纬度坐标,因各地州市在空间上经纬度跨度大,故选取14个地州市的行政中心地理坐标来代替,并利用Google Earth获取各地州市行政中心经纬度坐标。

1.2 空间错位的测度指标

1.2.1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 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可以用来测量一个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而A级旅游景区是由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授权省旅游局,依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的国家标准评选出来的,其旅游资源质量较高[10]。因此,本文选取新疆A级旅游景区来计算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根据式(1)对新疆A级旅游景区的原始数据标准化,并借鉴已有学者[11]的研究成果对5A、4A、3A、2A、1A景区赋予不同的权重,计算公式(2)如下:

Yij=(Dij-MinDj)/(MaxDj-MinDj)

(1)

Ti=0.25yi1+0.5yi2+1.75yi3+2.5yi4+5.0yi5

(2)

式(1)中,Yij表示新疆第i个地州市的第j级别(j=1,2,3,4,5)景区的归一化数值,Dij表示第i个地州市的第j级别景区的原始个数,MinDj表示第j级别景区数量的最小值,MaxDj表示第j级别景区数量的最大值[12];式(2)中,Ti为新疆第i个地州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yi1、yi2、yi3、yi4、yi5分别为第i个地州市1A、2A、3A、4A、5A级旅游景区的归一化数值。

1.2.2 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 旅游流可以用旅游流流量与旅游流流质来表示。旅游流流量反映旅游流在某一空间上形成的规模[13],旅游流流质反映旅游流质量的高低[14]。本文引入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Qi,指某个区域入境旅游收入占市场份额与入境旅游人数占市场份额之比,来反映新疆入境旅游流质量。计算公式为[13]

(3)

式(3)中,ai为第i个地州市入境旅游收入所占的市场份额,bi为第i个地州市入境旅游人数所占的市场份额,xi为第i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收入,yi为第i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人数。

1.3 空间错位的分析方法

1.3.1 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是根据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来的,指在区域空间的某一点,在该点各个方向上的力量能够维持均衡[15]。空间错位是指两个紧密相关的生产要素的质量重心在空间上产生的分离[16]。本文运用重力模型分别计算两个重心,若重合,表明新疆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相匹配;若不重合,则表明新疆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的匹配发生偏离,出现了空间错位现象,应对错位进行相应的矫正。计算公式如下:

(4)

式(4)中,N为新疆旅游资源重心的纬度,E为旅游资源重心的经度,Ti为第i个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Ni第i个地州市行政中心的纬度,Ei为第i个地州市行政中心的经度。同理,通过公式(4)可以计算出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

1.3.2 二维组合矩阵分析 重力模型只能反映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的宏观状态,不能反映各地州市发生的具体空间错位关系,因而本文引入二维组合矩阵的分析方法,把新疆旅游资源丰度指数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组成二维矩阵,参考王美红等[16]的分区原则并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的组合划分为5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中等区、正逆向区和负逆向区。其中:双高区指旅游资源丰富或较丰富且入境旅游流质量高或较高的区域;双低区指旅游资源贫乏或较贫乏且入境旅游流质量低或较低的区域;中等区指旅游资源中等且入境旅游流质量中等的区域;正逆向区指旅游资源丰富或较丰富但入境旅游流质量低或较低的区域;负逆向区指旅游资源贫乏或较贫乏但入境旅游流质量高或较高的区域。

2 空间错位分析

2.1 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幅度分析

以新疆各地州市2017年的A级旅游景区数量(共338个)、入境旅游人数(共23.48万人),入境旅游收入(共105428万美元)数据,根据公式(1)和公式(2)计算得出新疆14个地州市的旅游资源丰度指数,根据公式(3)计算得出新疆14个地州市的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并将结果绘制成图(图1)。再根据重力模型公式(4),结合新疆14个地州市的行政中心地理坐标,可以计算出新疆旅游资源重心(43.43°N,84.03°E)和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42.34°N,86.16°E)。为了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两个重心的空间位置关系,本文运用ArcGIS10.3软件绘制出新疆旅游资源重心和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分布示意图(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旅游资源重心与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错位2.13个经度,1.09个纬度,两个重心没有重合,这表明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出现空间错位。

重力模型理论认为一个区域内某要素的重心会向要素值高的区域偏移。从图2中可以看出,新疆旅游资源重心偏向西部,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偏向中部,二者发生空间错位。从旅游资源指数来看,整体上北疆明显高于南疆,指数值大于1的地州市有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昌吉州、伊犁州、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巴州、阿克苏地区和喀什地区9个。其中伊犁州排名第一为7.79,而旅游资源重心也在伊犁州,这说明伊犁州是新疆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州。截止2017年底,伊犁州A级景区共71个(其中2个5A,16个4A,22个3A和31个2A),占整个新疆A级景区数的21%。从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来看,指数值大于1的有乌鲁木齐市、哈密市与和田地区3个,其它地州市均小于1。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新疆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较旅游资源重心位置偏东南。

图1 新疆各地州市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

Figure 1 Xinjiang tourism resources abundance index,inbound tourism flow index

图2 新疆旅游资源重心和入境旅游流流质重心空间示意图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focus of Xinjiang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the inbound tourism flow

2.2 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类型分析

本文将二维矩阵表中的横轴表示为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高(≥4),较高(3-4),中等(2-3),较低(1-2)和低(≤1);将二维矩阵表的纵轴表示为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分值,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高(≥1.1),较高(0.9-1.1),中等(0.7-0.9),较低(0.5-0.7)和低(≤0.5),由此形成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关系表(表1)。

表1 新疆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关系表

图3 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空间错位图Figure 3 Spatial dislocation map of tourism resources and inbound tourism quality in Xinjiang

根据表1可以把新疆各地州市的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质量的空间错位分为3类:发生明显空间错位、未发生空间错位和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其中:对角线所在的地州市没有发生空间错位,有昌吉州、塔城地区2个,占新疆地州市总量的14.29%;紧贴对角线两侧的地州市未发生明显的空间错位,有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博州、克州和阿克苏地区5个,占新疆地州市总量的35.71%;远离对角线两侧的地州市发生明显的空间错位,有伊犁州、巴州、阿勒泰地区、喀什地区、哈密市、和田地区和克拉玛依市7个,占新疆地州市总量的50%。从整体上看,新疆未发生空间错位和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与发生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所占比重相等。为直观显示三种类型的空间错位情况,借助ArcGIS10.3将其可视化(图3)。从图3中可以看出: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面积较大,主要位于新疆东部和南疆;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成块状分布在新疆境内;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地州市连成一块分布在新疆中部。结合图1可知,新疆旅游资源重心和入境旅游质量重心均位于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区域。

结合二维矩阵表,根据新疆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流质量将新疆14个地州市划分为五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中等区、正逆向区和负逆向区。并利用ArcGIS10.3软件将划分结果可视化(图4)。从图4中可以看出,双高区即位于对角线左上方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均高或较高的地州市,有乌鲁木齐市、昌吉州。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均较高,是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业发展水平匹配度最好的区域。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不仅是全疆政治、经济、交通中心,还是游客的旅游集散地,其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排名第一。昌吉州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乌昌石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具有和乌鲁木齐市同城一体发展的区位优势,其旅客人次和旅游收入也名列前茅。双低区即位于对角线右下方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均低或较低的地州市,有塔城地区、阿克苏地区、博州和克州。这些区域位于新疆西北和西南,均没有5A级旅游景区,但阿克苏地区和塔城地区旅游资源丰富。2018年阿克苏多浪河景区升为国家4A级景区,塔城地区在努力创建“塔额盆地边境绿洲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两地旅游发展潜力很大。而博州和克州旅游资源较贫乏,共有A级旅游景区14个,2017年入境旅游收入仅占新疆入境旅游收入的2.94%。正逆向区指旅游资源丰度指数较高但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较低的地州市,有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吐鲁番市;负逆向区指旅游资源丰度指数较低但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较高的地州市,主要分布在新疆南部和东部,有哈密市、克拉玛依市、和田地区。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不存在中等区,即旅游资源丰度指数和入境旅游流流质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的地州市。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宏观上看,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之间存在空间错位,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为(42.34°N,86.16°E),旅游资源重心为(43.43°N,84.03°E),两个重心错位2.13个经度,1.09个纬度。其中旅游资源重心位于伊犁州东部,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位于巴州北部。入境旅游流质量重心较旅游资源重心位置偏东南。

(2)从微观上看,根据新疆旅游资源与入境旅游流质量二维矩阵表可将新疆14个地州市划分为3种类型的区域: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区、未发生空间错位区和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区。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区域面积较大,主要位于东部和南部;未发生明显空间错位的地州市成块状分布;未发生空间错位的地州市连成一块分布在中部。

(3)依据新疆14个地州市旅游资源和入境旅游发展组合情况可以将其分成五种类型:双高区、双低区、中等区、正逆向区和负逆向区。双高区数量最少,只有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2个,正逆向区数量最多,有伊犁州、阿勒泰地区、巴州、喀什地区和吐鲁番市5个,双低区和正逆向区数量相当,缺少中等区。

3.2 建议

(1)应继续发挥乌鲁木齐市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昌吉州旅游业的发展,整合两地旅游资源,借助乌鲁木齐市旅游集散地的优势,携手打造乌昌全域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景区,不仅有利于自身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带动周边地州市旅游业的发展。

(2)对于双低区克州和阿克苏地区,可将旅游业培育成支柱型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乡村度假休闲游,民俗风情体验游等乡村旅游品牌,实施“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投资开发公司+合作社”等扶贫措施来带动精准脱贫。博州和塔城地区可实施“旅游+”战略,如“旅游+扶贫”“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互联网”等,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3)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入境旅游流质量较低的阿勒泰地区、伊犁州、吐鲁番市、巴州和喀什地区,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共同协调发展旅游经济。尤其是位于新疆西南的喀什地区地理位置较偏,交通可达性较差,应着力解决交通短板。精准评估核心旅游资源,挖掘优秀旅游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与城市建设相结合,打造南疆田园风情乡村游以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

(4)对于负逆向区的哈密市与和田地区,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哈密市旅游资源较丰富但缺乏独特性,旅游业的开发应注意一要找准定位,二要加强区域合作,三要塑造旅游品牌,四要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和线路。和田地区应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如重点开发玉石文化旅游产品和丝绸之路探险历史文化游,开发“旅游+”系列产品,如“旅游+美食”“旅游+医疗”等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猜你喜欢
州市错位入境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有趣的错位摄影
魔方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
荷塘月色
警查證截獲非法再入境男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
非法入境
“错位教育”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