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德丽
【摘 要】甘孜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广阔、人员分布比较散,加上基础教育差、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有些地区的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地区班级人数很少。九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大县,教育大县,每所学校各个班的学生都在50人以上,通过调研发现我们县的数学课堂总体来看是教师讲得过多,教法过于单一等问题。
鉴于此,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变革现有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课堂;民族地区;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甘孜民族地区由于地域广阔、人员分布比较散,加上基础教育差、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直接导致有些地区的班级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地区班级人数很少。我们九龙县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大县,教育大县,每所学校各个班的学生都在50人以上,通过调研发现我们县的数学课堂总体来看是教师讲得过多,教法过于单一;学生学得被动,学法过于单一,课堂教学单纯突出知识教学,学生可持续学习力和发展力不够,课堂上“填鸭式”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使得学生学得少、课堂节奏慢、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资源和时间浪费多、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现象比较突出。鉴于此,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的需要,变革现有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學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共同学习。这是新课标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缺乏讨论交流的意识。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各展所长,取长补短呢?我认为,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充当“管理者”、“促进者”、“咨询者”、“顾问”和“参与者”等多种角色,不再把自己视作为权威者,而是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研究,不断探索有效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
二、怎样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一)如何分组
(1) 初定小组;目前,我们县的各个班级人数平均在50多人,人数较多,所以每个班都安排成4个大组,每组前后4人为一个小组。(2)调配组员;刚开始小组划分原则是男女比例分配适中,再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被动学数学等来调配优化四人组合。(3)座位安排;小组人数为前后4人,每排2人是成绩搭配一好一弱。初步分组后,向所有学生说明:目前分组也许不如你意,但是,这对你来说是一次与他人合作的机会,每个同学都要学会适应对方,适应整个小组这样一个环境,如果确实有特殊原因没办法很好合作,个别考虑更换伙伴,一学期内所有组的成员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
(二)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来,我们一定要制定一个科学、公平的评价机制。在两年的探索中,我使用的评价机制主要是:
一是口头表扬、激励。我们老师要经常对课内或课外针表现比较好、进步比较快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学习状态不如意的学生要经常给予激励,从而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更有动力,获得更多的成就。
二是组与组之间的量化评分机制。在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之前,我们老师一定要制定一个量化评分制度,里面要说明其加分项、减分项和评价项,这样就可以基本公平地用量分机制去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为了鼓励小组合作学习中量化评分比较优秀的小组,我们还设置了每周、每月、一学期的优秀小组评选,分别对这些优秀小组、进步比较大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经过这两年时间的尝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要解决的困惑。
(一)小组内缺乏合作意识
小组之间的激烈竟争,成绩好点的学生为了得分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只顾表达自己的看法,成绩差一点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参与意识不是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常常是随意附和组内学生的意见,久而久之组内就出现小组的合作意识越来越淡薄。
(二)评价方法还不够科学,不够完善
我认为要长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评价机制必须要跟上,因为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一套长期的评价机制,学生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学习积极性就会下降。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组合作学习也会在我们民族地区得到逐步推广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使各层次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还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借用一句话,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自主学习,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虽然我们民族地区的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还很不成熟、不完善,有待今后教学中更加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从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朱改兰,刘婉凤.优化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郴州师专,1999(36).
[3]章飞.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