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梅
摘 要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小学生成长、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小学语文是学生各科学习的基础,也是进行情感教育培养的摇篮。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是新课标实施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5-0158-01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融于教师个人的情感,把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灵感受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真情实感,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课前引导,培养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中的文章,饱含作者的经历和情感,小学生并不能完成理解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情感教育时,应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把学生引入文章的情境中,进行情感学习。例如,在学习《船长》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第一段和第二段,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文章的人物分配给不同的学生,先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感情,再通过分角色对话的方式引出文章中人物的对话内容,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让学生掌握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诺曼底”号轮船在面临灾难时,哈尔威船长那种临危不乱、镇定自如、果断勇敢、以身殉职的高贵品质。通过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不仅感染气氛,更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用深情的语言将文章的情感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情感通过朗读表达,情感的表达是进行朗读的基础。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仅仅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能让学生理解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才能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引起共鸣,燃起情感。例如《草原》是一篇自然美、语言美和情感美的作品,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学生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边朗读边思考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绿得无边无际”“草原上空气新鲜,天空明朗”“绿油油的草原上飘动的白色花朵”的迷人景色,在已有的情感体验下,默读自悟,品读品悟,学生读起来抑扬顿挫,情感在表情中尽情流露。在充满感情色彩语言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师生和谐、愉悦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升华。朗读独具吸引力,凝聚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情感和文章的内容达到和谐的共鸣,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更引起学生心灵的呼唤。
三、师生交流,情感渗透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引导者。为了加深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与体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与讲解来替代学生的语文阅读实践,教师要深化师生交流,促进师生间良好情感的形成。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弄懂文意,因为学生的阅读体验是他们自己的单个行为,学生在阅读时应自己主动思考获得相应的感悟,只有自己的思考才能得到情感熏陶。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依据教材设计教学的措施与方法,恰如其分的情感投入,能够提高课堂教学内容。如在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教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视频,了解沉香是如何救母亲的,然后就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紧接着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最后教师点评并展示主题句: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情感教学的开展需要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教师运用逐层深入的方式将情感教学一步一步引入教学过程。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走进课文铺设了道路,情感本身具有的动力功能和迁移作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贴近学生生活进行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与日常生活紧密相依,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引导学生透过日常生活进行语文知识学习,与此同时收获情感体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重视文本对学生情感教育,却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由于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的特点,对脱离生活实践的文本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在开展新课时,要结合日常生活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烟台的海》一课时,如果没有日常生活的体验,学生就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海边?为什么人们的心情那么欢快?假如教师在开展新课之前,组织学生去海边、海滩游玩,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看见美丽的大海,会产生欢快的心情与课文产生共鸣,感受海岸之美、海景之美。教师通过实践活动,将课本描绘的內容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充分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自然而然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索合适的情感教育的方式,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既丰富学生的情感,也能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参考文献:
[1]徐敏花.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0).
[2]谢丽芳.以情感为纽带的高效语文阅读课堂探究[J].成才之路,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