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燕飞 邸燕鸣
摘 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渐进深入,改变中小学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局面,促进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成为大家的共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在中小学课堂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广大教师和研究者对其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给予了很多的关注。这里,我们将从微观的角度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常见的一些细小问题:小组的编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始与结束问题、教师的指导问题、小组的闲谈现象和效率问题和小组学习的内容设置等问题,以期帮助广大教师解决一些困惑。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效率;学习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99-03
“课堂在静悄悄地发生变化。课桌椅面向黑板和讲台排成行列,教师以教科书为中心,使用黑板和粉笔进行讲解,教师提问学生作答——这就是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风景。这种课堂风景在欧美各国正在进入博物馆。”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推进这种“宁静的革命”的学校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我国于2001年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里得到广泛的推广,一些一线教师和学者也不断撰文对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但纵观这些见解我们发现,鲜有学者论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一些具体细微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正是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要解决的,它们直接关系到小组学习是否能真正地开展和最终的效果。本文将从微观视角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一起帮助广大教师解决教学实践的困惑。
一、小组合作学习编组、开始和结束问题
(一)小组的合作学习的编组原则
小组合作学习的编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小学教师。从人数上说,多数学者认为4-6人的小组最为适宜,那到底4人、5人还是6人呢,并没有一致意见。还有就是小组中男女搭配问题,也没有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事实上,当你真正的做过中小学老师,就会发现4人式的男女混搭小组形式是最合适的。因为在5人或以上的小组中,常会有学生成为“客人”,个别的学生就有偷懒而不能真正融入到小组中去。人数过多也不易小组内平等参与关系的建立。倘若人数在3人以下也不利于小组中多样见解交流的出现。再有就是我们常发现,仅有男生或女生的小组,尽管能够热烈讨论,却难以产生合作学习。具体为什么男女混搭有利于激发合作性思维,这很难说,但实际的情况是,凡不是男女混编的小组,一般很难形成合作学习。
另一问题是,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成员分组一般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的。“组内异质”是指合作的小组在构成上应是班级的缩影,根据性别、学业成绩、個性特征等方面的合理差异而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而“组间同质”是指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而保证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的展开。但实际上这是不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因为根据群体动力学的观点,一个群体(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群体的性质,二是成员的动机。群体的性质指的是群体是一个什么类型的群体,是否能吸引个体的认同。社会学家纽康姆(Newcomb)认为,群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所属群体和参照群体[5]。前者中的个人对群体的所属关系是一种客观事实,个体并不一定认同该群体。后者则是个体所认同向往的群体,期待着被其接纳。这种教师精心组建的学习小组:一方面使学生容易产生教师刻意搭配好坏学生分组的心理,从而在未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就在心理上存在抵触的意愿;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强制性地划分学生属于某一小组,学生也不一定就对该小组认同,于是造成了上面所述的所属群体情况的出现,不利于学生的小组学习。因此,合作学习小组最好是随意编组,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组建小组是一种自然的行为,而非强迫的不平等规则。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始和结束
那什么时候开始一段小组合作学习呢?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上课进行到后半段时,课堂上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学生(或是更少)举手和发言,大多数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必须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仅限于一部分的学生学习扩展到班上所有的学生,借助学生提出的多样疑问和意见交流,实现高水准的学习。什么时候结束小组合作学习?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不合时机地结束小组学习可能带来的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不良或是陷入胶着状态。实际上小组学习的开始和结束应把握这样一条原则:小组学习应随“学习”的发生而发生,随“学习”的结束而结束。假设我们预定实施10分钟的小组学习的话,若是“学习”仍在进行那就可以延长5分钟。反之,如果预定实施15分钟的小组学习,在进行中“学习”不能形成的话,那就当10分钟打住。这一点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观察和经验。
二、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
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教师对小组的指导话语和行为也是非常重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鼓励学生积极互助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越是不懂得学生或差生,越是试图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克服困境,而不愿意寻求同学的帮助,因此他们逐渐变得孤立无助、失败、挫折,最终越来越差。面对这种情形,教师必须帮助差生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保障差生实现对高水准学习内容的理解,走出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指导他们向同组的同学经常性地提出“喂,这个该怎么理解”这样的问题。因为,借助同小组学生的互助,差生才有可能从孤立无援中走出来,实现对问题的解决和学习的进步,同时也有利于健全人格,形成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活动中,特别是在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助的强度和频度对学生的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二)提倡小组合作互学
在小组合作进行中,教师常会出现这样的指导语“懂的学生要教不懂的学生”这种指令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实现。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要的不是“互教”而是“互学”,“互教”只能带来学习者双方的厌倦,学习好的学生因在合作学习中感觉到自己只是在帮助别人却不能从中获得什么而“厌教”;学习差的同学因只是被教,却不能帮助别人(通常是一些新颖的见解),感觉不到自身价值的存在而“厌学”。只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现两者的“互学”,才能使双方感受到在小组学习中都有收获,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进行下去。因此,必须改变教师的指导语为“不懂的学生不要自己在那老是一个人思考,可以问问邻座的同学,相互交流一下”,这样的言语才是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
(三)引导学生互帮答疑
在课堂教学中,常出现有的学生“老师,老师”的频繁发问,以求得到来自老师的帮助。面对这种情形老师切不可给予这个学生直接作答,而应指导学生先去问问同组的同学,尽量让小组展开互动,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提问马上予以回答的话,只能是妨碍了合作学习的开展。
(四)尊重学生多元见解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常让一个小组形成一种答案,并让一个同学(小组长)代表同组的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就变成了“集体学习”或是“班级学习”了。小组合作学习绝不追求小组内思考或是见解的一致和统一。即便是在小组中存在着同样的思考和一致见解,也尽量鼓励学生作为个人的意见来表达,尊重小组中学生的思考和见解的多样性和个性是一个老师必须谨记的。因此,在小组合作中以不存在领导(小组长)为宜。这一点是区别于开展课外班级活动中的生活小组的模式,在生活小组中形成团队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领导者的存在保障了团队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对于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来说是无需领导者,我们培养的不是学生的团队精神,只是借助合作的形式实现小组中学生多样学习的相互碰撞,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的参与其中,求的是学生的多样思维和个性见解的形成。
三、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闲谈”现象和效率低下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闲谈”现象
常常听到教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之一就是实施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闲谈不止,而没有实现真正的学习。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设置的课题或是教育内容过于简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同学间的合作,使学生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平。而如果教师布置是一个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或学生自行就能解决的课题,那合作学习就不能展开,即使展开了也难免流于形式。二是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单向的讲解过多或是教师常常在课桌间“巡视”,也会挤占学生小组学习的时间和干扰学生小组学习的正常进行,这些行为在我们的课堂中是广泛存在的,并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
(二)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
教师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困惑之二就是害怕其降低了学习的效率,无法保证正常的教育教学进度的完成。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相对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同步教学看似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其实不然。同步教学的效率以削弱学生学习的经验、放弃学习困难学生、忽视部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而换来的。这种效率只是處于为了迎合教学需要的目的,而非学生学习经验的获得。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对教科书的处理,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其真正的责任在于让每位学生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我们谋求知识传授的效率,而牺牲学生学习经验的效率,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和工具主义教育观念的体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而不拖教学进度的方法有两个:一是教师要及时果断地展开教学单元,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该压缩的压缩,该扩展的扩展。二是高水准的设定合作学习的内容,把合作学习看做是挑战性质的,实现基础性和发展性教学内容的融汇。
四、小组合作学习中内容的设置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基本上呈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在课堂上全懂的学生(上等学生)占三分之一,一半懂一半不懂得占三分之一(中等学生),不懂的学生占剩下的三分之一。同步教学一般使学习在中等学生身上得以实现,但却无法在上层学生和下层学生身上实现。因为对上层学生而言,这种学习内容过于简单,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大的困难和挑战,自然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中相对而言并没有学到什么知识,顶多是一种知识的熟练性训练,这部分学生常常是自己干自己的,游离于教师的教学;同样,下层学生因为对教学内容听不懂,更多是在课堂上默不作声,或是搞一些小动作扰乱课堂教学秩序,学习也不会在他们身上产生。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位学生的真正学习和打破长期存在的“其身在场,心不在场”局面呢?那就要改变这种同步式的教学模式为小组合作学习,把所有的上、中、下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内容的设置。小组学习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比通常的教学水平内容有更高的层次,否则“上等”学生的学习将不会形成,因为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学习的挑战。对于“下等”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较高水平的教学内容的条件下,组织针对最低水平学生的问题。这样对下层学生来说也能通过这些问题也能真实的参与到小组的学习中去。
五、小结
上面我们探讨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这将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形式,但要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话,这里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就是实现教师学习观的根本转变。当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课堂来是仍然是围绕着“占有知识”这个轴心来组织教学。整个教育的逻辑就是:通过占有知识去实现占有世界的权利。学校里,课堂上天天为占有知识而进行着教育。学生的任务就是读知识、听知识、背知识和考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占有知识。于是,在我们老师的心目中对书本知识背的滚瓜烂熟就是最好的学习(这种观念在中小学甚为流行),谁能在考试中考的好成绩就是好学生。这种占有式学习观,导致的班级上形成了一种个人主义的竞争氛围。学生之间没有真实的学习互动交流,各自埋头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班级中形成的是一种“恶性”的竞争状态。实际上,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应该是互惠性而非恶性的竞争。因此,只有我们教师在心里切实认识到学习的互惠性质后,才能实现占有式学习观彻底转变,这种基于“互惠性”学习的小组合作方式才能真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佐藤学著,钟启泉译.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文涛.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2).
[3]卜中海编著.怎样进行合作学习[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7.
[4]钱志清,周华松,王斌著.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路与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5]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