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荔文
摘 要: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实际的学习是综合的、整体的,教育过程中幼儿通过真实而有意义的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以获得完整的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相处;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3B-0034-02
一、幼儿相处存在的问题
如何让幼儿学会与同伴相处,从小培养幼儿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可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许多家长似乎也懂得人与人之间应该忍让、宽容、不能斤斤计较等道理,但在遇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动辄火冒三丈,非要出面干涉不可,由于没必要的介入,或不得当的介入,反而把孩子之间的矛盾刺激放大,也没给孩子留出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更严重的是原本是一件一笑了之的小事,使孩子觉得是件大事,反而变得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幼儿园的小朋友在上活动课时,因为抢玩具,发生矛盾,你推了我一把,我打了你一拳。孩子回家后把事情告诉给家长,第二天家长找到学校,我教师理论一番;小区里左邻右舍同龄孩子放学后经常在一起玩耍,玩着玩着就产生了矛盾,不是你咬了我的胳膊,就是我抓了你的脸,各自回家告状。可是不到十分钟,又都聚到了一起开心地玩耍了。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家长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一笑了之,有的家长气冲冲地出来干涉,追根问底,甚至找到打人的孩子大声训斥。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觉得应该如何处理才最妥当?
二、用“三不原则”处理孩子间的冲突
这样习以为常的小事,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教育观,会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教育家尹建莉老师给出了最佳办法是: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首先,不生气,坦然面对,不用在意。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美丽的,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真诚和谐的。孩子之间在一起玩,出现磕磕碰碰、打打闹闹是最正常的一种现象,他们就是在这种打打闹闹、哭哭笑笑的摩擦中交流了感情,增进了友谊,打人的孩子也会被打,挨打的孩子有时也会打人,他们就是在这种摩擦和碰撞的生活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之间碰碰撞撞没有丝毫恶意,孩子即使受了皮肉之苦,也毫不介意,从不计仇,这就是纯真的儿童世界,作为家长,你的气从何而来?值得大惊小怪吗?值得理弄一番“上纲上线”吗?
面对孩子间的摩擦和矛盾,家长只有坦然平和,一笑了之,无所谓谁对谁错,更不是“犯了错误”,该怎样相处还怎样相处,持这种心态非常重要,它是儿童健康发展人际关系的基础,是豁达、友善健康人格生长的土壤。
其次,不介入。不介入的前提是不生气。儿童的世界是非常单纯的,天真活泼的小伙伴们一起尽兴地玩耍,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活动中难免磕磕碰碰,哭哭闹闹是司空见惯的小事,可是成人眼里却是非同小可的大事,是成年人把小事放大强加的。许多家长为什么会出面不得当的介入干涉,原因有三:一是他們不相信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相关问题,二是他们把儿童间原本正常的磕磕碰碰理解为是欺负和被欺负的关系,三是甚至认为是背后家长指使所为,所以进行不得当的介入,不仅破坏了孩子间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使孩子间亲密融洽的关系蒙上了阴影,而且使大人之间闹得面红耳赤。
事实证明,家长不得当的介入,完全适得其反,有的家长甚至在孩子们面前公开宣称:我们不欺负别人,但也绝不让别人欺负,你不要打别人,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必须还手!把孩子之间的小摩擦用对不好的办法对待,实在太荒唐、大糊涂了。
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观念,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为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家长要明确是培养孩子豁达、善意的品格,还是要教唆出一个斤斤计较、小肚鸡肠的不良个性的人?
再次,不怕吃亏。幼儿教育是“人之初”教育,儿童的健康人格是原生态的家庭环境孵化出来的。中国传统智慧“吃亏是福”被许多人奉为一种生存哲学,他指的不是凡事都要忍气吞声,而是以豁达的心看待世事,它不是来自压抑,而是源于气度和容量。在孩子的心里从来没有“吃亏”“不吃亏”这种意识,家长对孩子的负面评价,都是不良心理的投射,“不怕吃亏”就是培养孩子海纳百川的气度,“不能吃亏”就是误导孩子鼠肚鸡肠,斤斤计较,为孩子助长攻击性行为推波助澜,长大后可能变本加厉地成为一个报复狂,这种行为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三、“三不原则”考量家长的教育素质
教育好孩子,需要的是一种教育素质,父母需要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呢?底线是生孩子就要养育孩子。对儿童应该怀有敬畏之心,因为孩子是成长中的巨人,如果引导不当,儿童有可能成为废人甚至罪人。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发展儿童的个性关键在于他自身,他有一种发展过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成人想替代上帝的念头正是造成子孙后代痛苦的原因,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
儿童间的冲突本来是习以为常的小事,可是有的家长却大动肝火,甚至大打出手,让人觉得粗俗不堪。儿童教育家尹建莉老师提出“三不原则”的最佳解决办法,这种教育方法考量着家长的教育素质。现在高素质的父母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正是我们倡导的教育素质。
“三不原则”听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成人对待孩子间冲突的态度,告诉孩子如何做更重要,影响更大。家长要培养孩子豁达、宽容、大度的优良品格,就应该首先具备这种优良品格,给孩子做出榜样和示范,熏陶感染孩子。家长如果家长给孩子一双美丽的眼睛,孩子看到的世界就是美好的;如果家长给孩子一颗悲观的心,他感受到的世界就是可悲的。你想让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就看你从小给他什么教育。
家庭教育并非是技能和方法,最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的重点是孵化精神和灵魂。面对孩子间无意识的冲突,家长大发脾气,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做了一个不体谅、不宽容、不友好的坏榜样。父母亲的行为将永远刻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就变成了孩子的习惯,成了孩子生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将深刻地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和发展,孩子长大后出了问题,很可能就是小时候父母亲不当教育埋下的隐患。
父母不是战略家但需要战略眼光,之所以推崇用“三不原则”处理孩子间无意识的小摩擦,其着眼点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豁达、宽容、大度的健康人格,教会孩子学会交往、学会沟通、学会合作,成为一个豁达大度、会包容谅解,成为一个海纳百川、坦荡胸襟的高尚品格的人,而不能成为一个鼠肚鸡肠、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的人。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胸怀坦荡,海阔天空;斤斤计较,十面埋伏。培养什么格局的孩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自身的修养和教育素质。
综上所述,“三不原则”不仅是一种教育智慧,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儿童教育观,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自己解决同伴间的关系问题。家长不得当的介入和干涉,没给孩子留出学习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的机会,使其无法完成人际关系的协调,会意识地自我保护,远离他人,拒绝交往。良好的同伴关系本身就是成长的营养品,能让孩子心理得到滋养。儿童教育就是唤醒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家长只有做出榜样,营造豁达善意的环境,孩子才能学会与同伴交往,友好相处。
参考文献:
[1]孔梅.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幼儿德育教育[J].农场经济管理,2015,(11).
[2]杨雅超.探索幼儿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J].学周刊,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