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海丽恰姆·买买提
本文通过汉维语动词的定义、分类、语法功能、以及构词法的对比分析,总结了关于汉、维语动词在定义、分类、语法特征等方面的异同点。
1 定义
汉语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存在、心理活动或发展变化的词,属于实词。目的语动词是表示一定过程,并通过语态、式、时、体、人称范畴表达这一类词类,动词所表示的过程包括各种具体和抽象的动作,也包括状态和属性的变化。根据以上的定义所知,汉、维语动词在定义上基本一致。
2 类别
动词的分类角度多样,本文主要从意义、是否带宾语这两个角度来分析汉维语动词在分类上的异同。
汉语动词按意义可分为:动作动词、心理动词、存现动词、判断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使动动词。汉语动词按是否带宾语可分为及物和不及物动词;目的语按意义可分为:具体动作、抽象动作、状态动作、属性变化动作。目的语动词按是否带宾语可划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由此可知,汉维语动词都属实词,都可分为及物不及物动词;但在意义分类中,汉语中有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判断动词的分类,在维语分类中则无。
3 语法特征
(1)汉维语动词都有实词虚化现象。汉语中以“我快饿死了”为例,在这句话中并不是我真的要死了,而是通过动词虚化表示“我非常饿”,且形容程度很深。目的语中以“qursqum et?ip θl?yd?p qaldim.”为例,为了突出动词 “et?ip”的程度,通过“θl?yd?p”来表达饿的程度之深。两种语言中都有同样的动词虚化现象;汉维语都有名词化现象。名词化现象即某一词性临时具有指称事物意义并起到名词作用的语法现象。汉语中以“来的来了,走的走了”为例,在此句中“来、走”原本为动词,但在“来、走”字后加上“的”就被名词化了,表示“来的人,走的人”。目的语中以“k?lg?nlirqu? 来的人呢?”为例,在此句中原本”k?l-”是动词,但在其后附加词缀-k?n、-l?r之后,就被名词化了,表示“来的人”。
(2)汉维动词在句中都可做宾语、谓语和谓语中心语、定语、状语。在汉语中以“我们热爱祖国”为例,动词“热爱”在句中作谓语。目的语中以“u k?ldi.”为例,动词“k?ldi”在句中作谓语。目的语中大部分动词都可受副词修饰限定,部分副词除外。以“m?n uni b?k jaχ? kθrm?n.”和“我很喜欢她。”为例,在这两个句子中副词“很”在句中修饰动词“喜欢”,表示喜欢的程度,但通常在语言表达中我们不会使用“很思考”等这类的表达方式;汉维语中大部分动词都可受数量短语修饰,一般只有在具有明显熟语性的句式中,才可直接受数词修饰限定。例如:在“一把抓住”中,动词“抓住”,可受“一把”数量短语的修饰限定。“一哭二闹三上吊”是熟语,动词“哭、闹、上吊”直接接受数词“一、二、三”的修饰。“j?tt? ojlap bir k?s”也是熟语,动词“ojilap、k?s”直接受数词“j?tt?、bir”的修饰。在汉语中数量短语修饰动词比较常见,但由于目的语中量词相对于汉语较少,所以在目的语中数量短语修饰动词的现象不多。
(3)在汉维语动词中都有兼类现象。兼类词通俗一点说就是同时具有两种词的部分词性。以汉语中动词与形容词兼类现象为例。“端正态度”是动宾短语,这里的“端正”是动词,表示使态度端正;“态度端正”是主谓短语,这里的“端正”是形容词,形容态度是端正的。“端正”同时具有了动词和形容词的部分词性。在目的语中也有兼类现象。以动词与后置词兼类现象为例。“ji?in ba?landi”此句中“ba?laidi”具有动词词性,在句中做谓语,表示“开始”意义。“byɡyndin ba?lap……”在此句中“ba?lap”具有后置词词性,在句中作状语成分,表示“从……开始”的意义。
(4)目的语动词成句时,要求主谓在人称上保持一致,汉语则不需要。在目的语中以“m?n barm?n.”为例,在此句中人称代词“m?n”与动词“bar-”后的第一人称附加成分“im?n”相一致,要前后对应;而汉语中我们不会说“我要去我”,不需要人称对应;目的语中除祈使式第二人称普称以外,其他请况下目的语动词词根不能单独使用,汉语则可以。汉语中以“走,我们去看电影去。”为例,此句中“走”可以单独使用。目的语中以“ma?ajli,kino kθr?jli.”为例,在此句中由于目的语要求主谓人称一致,所以“ma?ajli”不能像汉语一样,直接说成词根“ma?”,只有在祈使式第二人称普称时,可以用动词词根“ma?”。
(5) 目的语中助动词不表示与其同形的独立动词的意义,而表示主要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断持续、加强、开始、完成等动作的状态,对主要动作补充说明,汉语中则无。目的语中以“k?t-”为例,当它是动词时,表示“走”的意思,“u k?tti.”她走了。当它是助动词时,没有独立意义,只是表示主要动作的状态,“u ji?lap k?tti”她哭了。在这个句子中主要动作是“ji?lap”哭,而“k?tti”無实际意义,只表示“哭”的状态,从不哭变成哭的这个过程。
(6)汉语及物动词有近宾、远宾之分,目的语则无。在汉语中以“给我一本书。”为例,在这个句子中“我”是近宾,“书”是远宾。而在目的语“ma?a bir kitabni b?r.”中,只有直接宾语“kitab”书,没有远、近宾之分。目的语动词接受后置词的修饰限定,汉语则对应介词词组。以“按老师说的写作业。”为例,这个句子在目的语中则被翻译成“mu?lim?in sθzlig?ng? asas?n biz tap?uruq i?il?ymiz.” ,在这个句子中“sθzl?-”接受后置词“asasan”的修饰,在汉语中则翻译为“根据……”,以介词的形式体现意义。
4 构词法
(1)汉维语动词构成分类中都有单纯词、合成词、派生词,合成法形式都有主谓、偏正、动宾。在汉语中以“心酸、腾飞、失业”为例,“心酸”是主谓形式,“腾飞”是偏正形式,“失业”是动宾形式。在目的语中““kyn jatmaq”是主谓形式,“jaχ? kθrm?k”是偏正形式,“jol qujmaq”是动宾形式,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构词分类。
(2)汉维语动词都有按照约定俗成的排列关系构成对偶词形式。在汉语中以“买卖”为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由两个动词合成一个对偶词,这个对偶词有可能是名词或其他词性。“这个买卖我们不做了。”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在这里“买卖”就是指这次的交易。而其动词本身依旧可以当做独立的动词去使用。例如:“我不买了”。目的语中情况与汉语十分相似。以“bardi-k?ldi”为例,此句中“bardi”“k?ldi”两个动词组合成了“bardi-k?ldi”对偶词,表示来往,交融之意,“bardi-k?ldi qili? d?rjanda ular muh?b?tl??ti”在来往的过程中他们相爱了。其次对偶词一方依旧可以自由的单独使用。例如:“u bardi.”他来了。
(3)汉维语动词都有后缀形式。在汉语中以词缀“化”为例,和其他词性组合就会使原来的词具有动词词性,例如:“现代化。”时间名词“现代”后附加词缀“化”,使“现代”具有动词词性,具有向现代发展之意。在目的语中以“sθzl?-”为例,原本“sθz”为名词,有“话语,话”之意,在其后附加动词词缀“l?-”,使“sθz”变成了动词“sθzl?-”,有“说话,说”之意。
(4)汉语部分动词通过重叠法可表示短促的、时量短或尝试等意义,目的语则无。在汉语中以“你尝尝!”为例,动词“尝”通过重叠法,组成“尝尝”具有请求别人尝试的意味。而在目的语中动词没有重叠式,一般是通过助动词,来表示主要动词状态的意义。例如:sinap baqaj.我试试。
(5)汉语动词的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加“不”“没有”等词。例如:“我不去。”动词“去”前加“不”,表否定。目的语动词否定是附加后缀,以“ barmajm?n.”为例,目的语中“bar-”的否定是通过后加否定词缀“maj”,表示否定意义。
总之,动词构词上目的语比汉语构词能力强,是以派生构词为主,动词能产性高,派生动词数量多,而汉语是复合构词为主,所以汉语派生词则比维语少。在维吾尔语中动词派生词只有后加法,沒有前加法,而在汉语中前后加都有。例如:变大、变小、绿化、现代化。
5 结语
本文通过汉维语动词在定义、种类、语法特征等方面的举例论证,发现汉维语动词无论是在种类和定义方面还是在语法结构及构词上都存在着差异,并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具体的说明,希望通过本文能让读者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汉维语动词的异同,为更好的学习维吾尔语提供帮助。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