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学教育教学方式创新

2020-05-29 01:36谭四华
知识文库 2020年8期
关键词:国学诗词传统

谭四华

高职院校开设国学课程,一方面满足了学生对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如何展开国学教育教学带来了挑战。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吟诵经典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丧失对国学的兴趣,我们应该以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视角重新设计国学课堂内外的教学与实践环节,以一种因地制宜、灵活开放的思维处理国学教学与实践的连续性,让国学教育教学“走出去”、“唱起来”、“活起来”、“用起来”。

1 “走出去”——充分利用当地历史资源与馆藏,实现地域文化浸淫式教学

结合当地的历史资源与馆藏进行国学浸淫式教学,“学生在真切的环境中感悟文化,才能真正受到国学的熏陶,以地域文化推动学生思维的拓展,促进创新精神的萌发,获取国学知识。”

1.1 国学内容与当地历史资源相结合,身临其境感受更深

以笔者为例,所处的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有马王堆汉墓、贾谊故居、岳麓书院、橘子洲头等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孕育了“兼容并蓄,经世致用,敢为天下先”的湖湘文化。引导学生学习屈原《离骚》的诗歌特征和忧患精神后,带领学生参观“贾谊故居”、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汉墓陈列”,直观感受历史文物鲜明的楚文化特征,明确长沙作为“屈贾之乡”,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源头。讲授孔孟儒家思想之后,再带领学生参观岳麓书院,通过讲解讲堂上方的匾额“道南正脉”,再现宋代张轼主持书院与朱熹会讲的盛况,“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提示湖湘文化逐渐演变为中原儒家文化的地域性分支;最后再和学生一起游览橘子洲头,在青年毛泽东石像前,吟诵《沁园春·长沙》,回顾中国近代从这里走出的曾国藩、左宗棠、毛泽东、刘少奇等名人,“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勾勒出湖湘文化历经先秦湘楚文化的孕育,宋明中原儒家文化的洗炼之后,在近代表现为自强不息,刚健务实的理想主义与高度的责任感。

1.2 国学内容与当地馆藏相结合,明确小主题深度参观

比如在讲授“中国酒文化”主题时,结合当地馆藏确立“酒器”小主题,参观湖南省博物馆馆藏,引导学生结合实物认识商周时期青铜酒器的不同名称,比如尊、壶、卣、皿、瓮、瓿等,观赏工艺精湛匠心独具的青铜酒器“商代豕形铜尊”、“皿方罍”等;和学生一起寻找《国家宝藏》中守护的唐代长沙窑瓷器 “青釉褐彩诗文执壶”,细读上面的诗文“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体会唐代长沙窑酒器与诗文、书法相结合对中国酒文化的传承。通过实地参观,引导学生了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酒器也更加大气精美。

2 “唱起来”“活起来”——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打开传统与现代传承的大门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能有效提升高职国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打开传统与现代的大门,架起传承与创新的桥梁。

2.1 运用中国古典音乐音频营造国学课堂的古典氛围

文学与音乐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诗经》采风,汉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在民间流传,唐诗入乐演唱,宋词更是音乐文学的巅峰,它的产生、发展、创作与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关系,婉约派与豪放派曲风迥异,“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所以,在高职国学教学过程中,选取意境深远的中国古典音乐做背景,比如《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渔樵问答》等,可以更好地营造古典的文学氛围。同时,网络上有不少优质的古典诗词配乐朗诵,在诗词讲授时可以让学生欣赏,模仿,配乐诵读。

2.2 选用央视《经典咏流传》歌曲,传唱经典

2018年2月央视推出了中国首档大型诗词音乐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就是“和诗以歌”,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创新性传唱。《经典咏流传》用现代流行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诗词,由演艺圈资深人士或当红歌手来演唱,让经典再次流行、流传,比如《将进酒》、《青玉案 元夕》、《山居秋暝》等就入选年度经典作品。

这种创新形式可以打开传统与现代的大门。在高职国学教学中,讲授诗词传统上是以吟诵赏析为主,现在还可以补充歌曲传唱的新形式。不仅形式与内容创新,而且更贴合他们的心理,更具吸引力。在课堂讲授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欣赏《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视频,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在实践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唱起来,在传唱的过程中就记住了经典诗词;还可以组织班级开展《中国诗词朗诵、演唱会》,让学生在朗诵诗词、传唱经典的过程中亲近诗词、喜欢诗词。

2.3 借助视频让经典中的人物活起来

古典小说在明清发展至高峰,四大名著中高职学生通读过原著的并不多。根据在上课班级随堂调查,《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少数男生看过小说,《西游记》基本上就是通过电视剧让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成了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看过或看完小说《红楼梦》的学生相当少。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被公认为是高度还原了小说人物,比如林黛玉、王熙凤等,其中宝黛初会、黛玉葬花、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等拍得也经典传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著和再现小说人物,可以在赏析小说节选之后,观看相关视频片段,比如黛玉葬花,可以引导学生在读原文、看视频之后,在《葬花吟》的唱词中,感受林黛玉以花喻人表达的迷茫、痛苦与孤傲不流俗的情感。

3 “用起来”——高职国学课堂内外无缝对接,创建国学学习的氛围与实践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的陈先达教授说过:“继承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经过自己的嘴咀嚼,经过肠胃的消化。”所以,高职国学教育应积极搭建学生课外实践的平台,促进学生的思考把国学“用起来”。

3.1 与学院社团相结合

笔者所在学院离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很近,学院社团每年都会与遗址公园管理方接洽,在学生中征集“铜官窑讲解志愿者”,管理方对志愿者进行统一培训后服务于旅游者。这不仅锻炼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唐代长沙铜官窑由于釉下彩瓷的革新技术带来的崛起,又因为瓷器与诗文结合的装饰艺术满足了海外市场的需求促进了自身的迅猛发展,是国学实践“因地制宜”的理想平台。

3.2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筆者所在职院的教室走廊和教室内悬挂了很多古今中外名人名言的条幅,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学习氛围。学院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节目里都会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节目。

3.3 与其他专业相结合

笔者所在学院的商务英语学院2018年初开通了一个由师生共同打造的微信公众号,每周推送一篇中国古诗词与英语对应翻译的文章,同时伴有师生中文和英文的配乐朗读音频,利用微信平台在全院师生各微信群中推送转发。

世界的发展是连续的。我们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课堂上介绍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明成祖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就要讲到“一带一路”,跟学生介绍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就是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承基础之上谋发展的创新举措。

4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国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固步自封。在学科交叉与互相渗透的今天,高职国学教育教学更需要拥有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才能让国学重新焕发崭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国学诗词传统
“垂”改成“掉”,好不好?
诗词书法作品
【诗词篇】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少年力斗传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