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的建设

2020-05-28 09:35温燕玲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综合素养传统文化

温燕玲

摘要:以学科融合课程《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一课为例,浅谈小学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的建设。该課例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为切入点,以“雁”为主线,通过音乐、科学、语文等学科知识的融合,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关键词:学科融合;综合素养;传统文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优化学科资源,推进学科整合”正日渐成为教育的一个热潮,尤其是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是引起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度重视。在2016年11月30日,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此,笔者将“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课程,结合小学各科目的教学,打破学科壁垒,尝试“以二十四节气为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的建设和探究。希望通过此课程,在无形的文化熏陶中,在学生们的心中种下一颗文化的种子,帮助学生们在认识美、学习美的过程中认同传统文化,全面提高综合素养。下面,笔者将以《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一课为例,浅谈小学学科融合的教学。

一、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的课程内容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小觑的瑰宝,在如今的教育、农事活动、养生方面仍然发挥着持续的生活服务价值。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一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三种物候,一共七十二种物候,每一种物候都蕴含着该节气的物像变化或气候特点。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笔者会选择最能代表该节气特点的物候,将该物候代表的意象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小学阶段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打破学科间的壁垒,选取并组合成新的教学内容,设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

在《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一课中,笔者选择的节气是“小寒”。“小寒”节气有三候,其中一候是“鸿雁来”。“小寒”这个节气所在的时间,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小寒过去,也代表着寒冬将尽,暖春即来。春暖雁归来,“鸿雁来”这一物候蕴含的正是这样的深意。而综观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内容中,也有很多涉及“雁”的知识。在语文学科中,四年级上册有一首古诗《别董大》,一句“北风吹雁雪纷纷”道尽了分别时刻的悲壮,“雁”所蕴含的离别情意也表露无疑;在音乐学科中,五年级上册有《鸿雁》一曲,曲调之悲凉,词义之凄美,也将“雁”这一意象所代表的思乡情意刻画得入木三分;在科学学科中,包含“鸟是否能通过训练明确地辨别方向”的相关内容,虽没有特别涉及“雁”,但“探究雁是否能通过训练明确辨别方向”也是非常有趣的科学内容。试想,一节充满传统意味、富有诗意的课堂,以些许的科学内容作为调剂,也许能让学生思维产生更大的碰撞,让学生更有参与课堂的兴趣。为此,笔者将科学内容也融合到教学设计中。于是,在最终呈现的课堂中,教学流程是这样的。(1)秋去冬来知“小寒”:在此环节,教师用语言对秋冬季节进行过渡,然后大家欣赏精美的有关“小寒”节气的视频。(2)自主学习识“小寒”:在此环节,学生将进行三物候的展示,并通过朗诵、吟诵等形式赏析《别董大》。(3)鸿雁传书托相思:在此环节,音乐老师教授《鸿雁》,并配以大雁北飞的视频欣赏。之后,再通过诗句进行鸿雁意象拓展分析,得出“雁”这一意象总是蕴含着浓浓的思乡情和离别意。紧接着,请语文老师拓展《鸿雁传书》的典故,为文艺的课堂增添神秘的色彩。(4)科学探究“鸿雁究竟能否传书”:在此环节,请科学老师出马,让学生运用iPad进行分组探究,得出结论后展示。(5)以“雁”传情寄情意:在此环节,先播放本校教师在陆河支教的片段,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书信形式对陆河的孩子表达心中的情意,并由美术老师指导绘画明信片表达心意。(6)鸿雁北归课堂结:在此环节,《鸿雁》音乐声响起,学生齐唱鸿雁,结束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主线清晰,让学生在感受节气的特点的同时,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受,切切实实对“雁”所蕴含的意义有了深刻的了解,以“雁”为切入点,对中华传统文化也有了切实的感知。

二、以学科融合为基本结构的课程模式

“新课程改革在‘纲要中首先确立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学科整合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只有在各门学科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中,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以外的东西——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为此,笔者在课程的模式方面,以学科融合为基本结构,打破各个学科的壁垒。在《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一课中,由语文老师、科学老师、音乐老师和美术老师组成了教学团队,从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具的制作,再到最后课堂的呈现,都全程参与。在学科融合的课堂上,学生得到了视觉、听觉方面的美的感受,学生在各学科知识的交织下,迸发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三、以师生成长为主要考量的课程效果

本次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的建设,旨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二十四节气”的学习兴趣,有效利用各学科的教学资源,以及在各学科教学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不断提高,能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二十四节气”知识,全方位展现知识技能,学校的多学科融合课程也更丰富多彩。“教学相长”,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教师的成长也是毋庸置疑的。

(一)理论层面的师生成长

在预期的成果成效中,笔者期待通过多学科创意课程的实施与实验,在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以及探索培养与促进小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方式等方面形成理论体系。

(二)在实践层面的师生成长

在实践层面,笔者期待以下成果。(1)笔者期待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即通过多学科融合课程的不断实践,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增强,合作能力在提高,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善于思考、善于交流,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为将来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打下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使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教师的教学理念与课堂实践能力的转变。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实施,教师能在心目中建立自己的“好课观”,加深对传统文化及“二十四节气”的理解,提高钻研能力与探索能力。(3)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上课案例集与学生作品集。在实践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及想法,将研究过程中不断萌生的想法、不断涌现的优秀作品收集成册,形成独有的课程研究成果,推进课堂教学向“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转变。

在《小寒——鸿雁传书寄情意》一课后,通过评课和反思,笔者的课程成果库增添了一个优秀的课例,其中包含教案、课件、上课的视频录像等。此外,还有学生分组制作的精美节气课件、学生创作的节气诗歌和节气绘本。以上都是有形可见的课程成果,也便于课程结束后形成范本,推广开来,供其他师生使用。

四、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创造力源泉,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每一位华夏子孙都有责任及义务对其进行传承。因此,笔者创造性地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视角,截取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关的重要节点作为切入点,进行小学多学科融合创意课程的建设,探究出了“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内容、以学科融合为基本教学模式、以师生成长为主要考量”的课程,以求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优化组合,使各学科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期望取得“1+1>2”的效果,从而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世存.时间之书:余世存说二十四节气[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

[2]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www.edu.cn,2003-09-15.

[3]蒋媚.小学英语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王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探讨[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2012(2):2.

(责任编辑:吴延甲)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综合素养传统文化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童诗”也精彩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