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庆川
【摘 要】 2017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其中时空观念的培养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本文以人民版《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例谈谈关于时空观念培养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时空观念素养;历史教学;探究
一、教学思路的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三个面向”的提出和教育立法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以下设计,以一个家庭为例,其中有爷爷、父亲和儿子,他们分别出生于1945年、1966年和1985年,由于他們出生的年代不同,所处的教育环境就有所不同,以这个思路,笔者设置了三个子目:新中国的教育、文革的教育和新时期的教育。在导入部分,笔者给学生呈现了以下材料:
华北农村小镇上1945年有一户解放前常年给地主家当长工的人家出生了一个小孩,名叫张铁锤,到了1966年张铁锤的孩子张文革出生了,到了1985年张文革的孩子张红梅也来到了人世。
教师提问:请问这祖孙三代人都将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设计思路:学生此前已经必修一和必修二的学习,对于这三个年份应该有一个比较清楚的时空概念。通过以上的导入,教师能够直接将相关的情景带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教师的问题能够有一定的代入感,让学生认真分析材料,更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思路。通过这种代入在教育教学中凸显时空观念。
二、教学流程
环节一:张铁锤的命运
教师呈现材料:
张铁锤父亲的自白(1952年):铁锤现在都7岁了,听说现在可以送孩子读书了,再也不像我原来小的时候那样从小就给地主家当长工了,原来只有地主家的儿子才能够读书,现在可好了啊?
之后,笔者提问学生:上述材料反映了此时中国农民什么状况?为什么张铁锤的父亲原来不能读书,而铁锤可以读书了呢?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提供的材料,从新中国成立、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新中国的教育政策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随后笔者再次提出问题:新中国建立之后,我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教育方针?教育与科技、经济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广大工农群众成为了国家的主人,他们的孩子理应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另外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经济恢复和发展势必需要大量的人才,因此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办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新中国教育方针就是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最后小铁锤能够有读书的机会,不仅这样,连铁锤的父母也能接受教育了。
环节二:张文革的命运选择
教师呈现材料:张铁锤的自白(1972年),我们的孩子现在已经7岁了,又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可是现在哪里才能有学校上呢?
笔者首先提问学生:为什么张文革不能上学?中国在当时正经历什么样的时期?文革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又是什么?学生以教材为材料,很容易能够得出结论,由于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的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环节三:张红梅的人生转折
教师呈现材料:张铁锤的自白(1992年):现在我的孙女都7岁了,自从学前班毕业以来,今年该上小学了,国家的政策好,我的孙子还可以上兴趣班学点美术了。相信我的孙女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的栋梁之才!
“相较于1972年的张文革,张铁锤的孙子为什么能够上学?而且还可以上兴趣班呢?”由此将学生带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们国家教育的大发展时期,组织学生进行讨论,1977年恢复高考,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等等党和国家的重大措施带来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通过展示材料,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合作研究: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组织讨论很容易能够得出以下几种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设计意图: 笔者通过虚拟人物的独白勾勒出祖孙三代人的命运,增强了学生对时空观念的认知,让学生回到历史的情景中,对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了充分的认知。通过学生比较分析材料,运用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将教育发展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而现代化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要贯彻以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纲的观念,而时空素养是历史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学生的时空素养必然要通过教师合情合理的情景材料才能够体现,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