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摘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新的教育理念及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让动手实践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动手实践的快乐,从而体会到数学学习本身的快乐。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实践;课堂教学;合作;“做数学”
动手实践,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获得感性经验,在实践中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在新课程理念下,动手实践已经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估算、创新、应用及相互合作等能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适时地安排一些动手实践的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可以组织一个“摸棋子”的游戏。由于不同颜色的棋子数量不同,所以摸到这些棋子的机会也就不同,学生在游戏中形成“可能性”的初步意识。那么,如何让动手实践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其作用呢?
一、先让学生的手动起来
经验表明,只有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而获得的知识,才能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去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强行灌输,让他们被动接受。当然,组织一次动手实践活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的内容、目标、过程等,还要让学生明白活动的意图,这样才能提高活动的效果。小学生的知识经验较少,对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的认识水平比较浅。对于一些稍微复杂的操作活动,教师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必要的时候可以亲自示范给大家看。教师示范在先,学生操作起来才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比如,在利用“折叠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时,学生不一定都能想出折叠的方法,那么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提示:前面已经用“剪拼法”进行验证了,现在能不能不剪三角形也可以让三个角形成一个平角?后面实际操作的过程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当然,教师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示范上。教师要掌控整个活动的进程,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协调学生和同伴之间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最后,教师要收集学生的汇报,要进行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动手的同时更要动脑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动手做,更不能代替学生去“想”。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动手实践的意义,并且已经在课堂上组织动手实践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动手实践不能只追求形式,为了活动而活动。数学实践活动的目的,一是化抽象为直观,促进知识的内化;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比较而言,前者是主要目标,但在教学中,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许多操作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学生在教師的指令下被动地操作,虽然场面热闹,但操作肤浅而匆忙,学生的体验既不丰富,也不深刻。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感知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大多数教师往往会这样开展教学活动:事先让每位学生都准备好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然后让学生用这两个三角形拼出学过的图形,学生轻而易举地拼出了平行四边形;接着让学生比一比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操作活动只满足于结论的得出和规律的发现,虽然学生表面上热情高涨,但缺乏内在的思维训练,不具挑战性,其原因就是活动的材料过于完备,而完备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机械性和封闭性,不利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形成,容易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如果能让学生多准备几组形状、大小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那么在实践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动手完成,更要动脑思考,必然会经历感知、分析、处理材料、尝试、选择调整的过程,从而真正体会到只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现其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动手操作不单单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它既能锻炼手的灵巧性,又能锻炼思维能力,是手脑并用的智力活动。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做到观察、操作和思维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知识内容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寓教于动手之中,以动手促动脑,真正实现“做数学”的目标,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并不断地产生“做”的需要,以不断获得新的动力、得到新的发展,让智慧尽情地流淌在学生的手指间。
(责任编辑:韩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