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锋
山东省平度市高中化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于近日圆满落下帷幕,選手们同台竞技,展示了一节又一节优秀的示范课.尽管还有许多需优化和改进的地方,但选手们能“在传统中寻求突破,在平淡中闪现亮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本次优质课决赛的课题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2章第1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共两课时.现将第一课时选手们的表现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下分析.
一、对教材正确的理解是一节课的灵魂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了教学设计的层次.本节课的第一课时属于初高中衔接课.初中学生虽然学习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酸的概念,但并没有上升到一类物质性质的高度,更没有建立起有限元素与大量的物质家族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要让学生学会用“元素观”来看待物质,以此建立物质的组成和化合价这两个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二维坐标.因此,第一课时既是初中知识的归纳和升华,又是后面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铺垫和支撑.多数选手对此都理解得比较到位,但有的选手由于没有吃透教材,只讲述了物质的分类,而忽略了化合价,也有的选手在本节课中没有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元素观”,从而使课堂教学效果欠佳.由此可见,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就是一节课的灵魂.
二、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本次比赛课的亮点之一是课堂导入精彩纷呈,灵活高效.大多数选手从物质的分类进行导入.如一名选手录制了一段陪女儿(5岁左右)到大型超市去购买“中华牌”铅笔和“玛丽牌”写字本的视频.女儿很快挑选出了所需商品,爸爸问:“你是怎样迅速挑选出来的?”女儿说:“我看指示牌先找到文具区,再分别到摆放铅笔和写字本的地方,找到想买的品牌的物品.”
还有的选手按物质的组成导入.选手在屏幕上打出右图,让学生根据屏幕上的四个关键词,结合课本上的阅读内容畅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的存在形成了广博的世界,世界给人类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空间,让我们用智慧的双手创造属于我们的物质世界吧!”这种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导入方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捕捉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问题组的设计和内容的处理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把知识设计成问题组不仅能让学生在层层递进思考中生成完整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探究意识,还能克服幻灯片一闪而过、雁过无痕的不足,避免一些无效提问.
例如,有一位选手在讲“氧化物的分类”时,这样设计:
有下列氧化物:Na2O、Na2O2、CO2、CO.
1.根据组成特点,上述氧化物能分成哪两大类?
2.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上述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的有哪些?试写出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上述氧化物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有哪些?试写出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上述氧化物能不能进一步分类?试着画出树状分类图.
问题组螺旋上升,学生因此很快总结出了氧化物的分类标准.
四、小组合作和学法指导是高效课堂的展现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来源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比赛中,所有选手均运用“生本愉悦课堂”的教学理念,采用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力图使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讲得少了,给学生留出时间就多了,学生由此可以独立思考,可以交流讨论.不过,教师要对小组合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避免课堂出现混乱,及“一言堂”的局面.
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更应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学法指导.令人欣慰的是,在本次比赛中,多数选手充分考虑了学情,在课堂上和导学案的设计中给学生进行了明确的提示,效果很好.
当然,教无定法,我们要遵循一定的模式,但又不能拘泥于固有的模式.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通过这次活动,参赛老师在技能和观念上有了突破,也让其他老师学习到了经验与技巧,提升了自身的化学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