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欣欣 董维山
摘要:《菜根谭》作为融合我国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文化结晶,在海内外均有广泛影响。因此,《菜根谭》的英译本也尤为重要,故选取蒋坚松、保罗?怀特二人《菜根谭》的英译本片段,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运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法”对两个版本的译文做对比分析,以期对《菜根谭》抑或对其他中文古籍英译研究提供经验借鉴,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菜根谭 英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074-02
《菜根谭》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对于洗涤人们心中的污霾具有重要作用。其实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使过了多年也是有相通之处,如今当我们再次打开《菜根谭》,其中也仍有很多句子值得反复揣摩和思考。
目前,《菜根谭》的英译版本多达数十版,国内现有学者分别从语境化、改写理论和深化翻译法等角度对其展开研究,却鲜有学者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对《菜根谭》做英译研究。笔者拟以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转换视角对《菜根谭》的两个典型英译版本进行探究评析,以期为今后古籍英译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生态翻译学理论概述及其指导古籍英译的可行性
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以其所著《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的全新的翻译理论。随着人们对生态的重视,生态翻译学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该理论是一门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研究的跨学科译论。依据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学说,提出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胡庚申,2004:20)
国内学者分别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公示语翻译、散文翻译、诗歌翻译等多领域进行了研究,这些领域都与《菜根谭》的英译有很大的契合点,因此从生态翻译学领域探讨《菜根谭》的翻译也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并且对于类似的古籍英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生態翻译学视角的《菜根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本文拟以“三维转换法”为指导分别对蒋坚松和保罗?怀特的两个译本(下文简称“蒋译”“保译”)片段进行对比分析。生态翻译学认为,适应转换的维度越多,选择的适应性越高,译品的整体适应选择度也才有可能越高。(胡庚申,2008:4)
1.从语言维适应性转换看《菜根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强调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不局限于该句原有的语义,在了解原文含义的同时对目标语言进行适应性选择,从而使原句选择性适应译入语的语言环境。《菜根谭》作于明朝,因此,要实现它的英译,首先应把源语言译为现代汉语,即“语内转换”,其次再把译出的现代汉语转换成英语,即“语境转换”。这两个阶段都与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可分割。
例1:“会得个中趣,五湖之烟月尽入寸里。”
蒋译:If you really know the delight of things,you will have all the mists and moonshine of the lakes.(蒋坚松,2001:241)
保译:If you can ascertain the joy that is in everything in the mundane world,then you will enjoy supreme bliss,as if forever viewing the scenery of the Five Great Lakes.(Paul White,2003:236)
分析:从结构来看,两段译文对仗工整,在句式上也与原文相对称。首先,原文中的“五湖”为我国古代吴越地区湖泊,保译选择了直译为“the Five Great Lakes”,而该译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北美五大湖,事实上该词在原文中为泛指,并不是指某一个具体湖泊。保译曲解了原文内涵,因此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其次,关于“烟月尽入寸里”,现代汉语译为将风景都纳入心中,蒋译“you will have all the mists and moonshine”保留了原句中的“烟月”,也保留了原句意象所增添的美感。保译意译为“forever viewing the scenery”,将“烟月”具体表达了出来,虽然减少了些许意象美,但是也能使译文读者更易理解和接受,算是有得有失,但是保译增加的“forever”没有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原文也完全没有该层含义。
2.从文化维适应性转换看《菜根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也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碰撞。因此译者不仅需要对源语言所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深入了解,也应对译入语的文化了然于心,再通过适当的语言将其转化为译文读者所能理解的内容,使目标读者达到共鸣,从而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例2:“子弟者,大人之胚胎;秀才者,士夫之胚胎。”
蒋译:A child is the clay mould of an adult;a xiucai bachelor of art is the clay mould of a scholar official.(蒋坚松,2001:237)
保译:A child is an adult of tomorrow.A successful candidate 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lowest level can be a high official of tomorrow.(Paul White,2003:222)
分析:本段中文化负载词“秀才”的英译,蒋译“a xiucai bachelor of art”。该译文综合考虑了西方外国读者和中国读者的情况,采用音译法“xiucai”和译文加注法,以适应中国古代特殊的科举考试系统的翻译生态环境。保译“A successful candidate a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lowest level”适应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生态环境,采用了意译详细解释了该词。除此之外,选文中的“士夫”也是一个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词汇,蒋译、保译分别为“a scholar official”和“a high official”,“士夫”古时指当官有职位的人,不仅包括职位较高的官员,也是中国古代官僚阶层和知识分子的统称,从这一点上来看,蒋译涵盖范围更为精准。
例3:“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
蒋译:With a true Buddha in the family,and a true Tao in daily life.(蒋坚松,2001:111)
保译:Real faith and genuine rules of conduct can be found in the home and in everyday life.(Paul White,2003:21)
分析:此例句中,保译在此处将“真佛”意译为“real faith”,体现了这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但是原句中除了信念之外,也有那时中国人普遍信佛的意义,因此蒋译“true Buddha”不仅展现了中国人的普遍信仰,也有信念一层的意思,更能完整体现原文的两种意义。同理,原文中的“真道”蒋译和保译分别译为“true Tao”和“genuine rules of conduct”。“真道”在此不仅指生活中真正的准则,也包含中国道教的意义,通过与原文的适应转换性比较,蒋译在语言维简洁明了,语言句式对称上更胜一筹,保译虽未完全体现原文的内涵,但是保译较直观,也较易于海外读者理解。
如果翻译仅从语言维度进行转化,那么不仅表达不了原文文化内涵,可能还会使读者曲解源语言国家文化,因此,适当关切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也是必不可少的。
3.从交际维适应性转换看《菜根谭》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胡庚申,2008:3)
例4:“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
蒋译:In violent storms,birds are troubled and anxious;in bright sunny weather,plants and trees thrive.(蒋坚松,2001:104)
保译:When the wind rages and the rain beats down,even the birds seem woebegone.But when the rain ceases to pelt and the wind subsides,the very grass and trees bloom luxuriantly in the fresh sunshine.(Paul White:2003:6)
分析:在有关天气词的翻译中,原文中的“疾风怒雨”蒋译和保译分别为“In violent storms”和“When the wind rages and the rain beats down”。保譯将原句逐字完整直译下来,语句精准;蒋译更加简短明了,但是也能体现出原文暴风骤雨的意义,能够正确传达作者的交际意图。而“霁日光风”原意为天晴时的明净景象,与前文“疾风怒雨”有对比意味,而保译“when the rain ceases to pelt and the wind subsides”只有风雨散去,与原文相比,保译对比对象转变而且对比强度稍弱。蒋译“bright sunny weather”有风和日丽的意思,译文前后对比强度与原文一致,格式上对仗工整,言简意赅,并且能够传达正确的交际意义。保译虽在字面意义上与原文一致,却缺少对作者意图的揣摩。
显而易见,蒋译在传达作者交际意图上更胜一筹。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化,由于时间和地理上的特殊性,典籍英译就显得更为不易,唯有译者本身对典籍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与考证,以语言维和文化维为基础,使译文能够选择性适应作者的交际意图和译入语的生态翻译环境,才能打磨出适应性整合度最高的译文。
三、结语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先人们创作出了浩如烟海的文学著作,如何把我们的瑰宝完整呈现并且传达给世界尤为重要。在具体翻译过程中,除了要使译文适应本文所提到的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这三种翻译转化维度,还应在其他更多的维度上适应原文,尤其是古籍英译,语内和语际的双重转化,以及蕴含高语境文化的古文如何转化适应低语境文化的英文更增加了该翻译过程的复杂性,因此译者应基于“三维”的基础,多维度地适应原文的生态翻译环境。只有更高维度地作出适应和选择,译者才能得到更高整合度和适应性的译文。本文从“三维”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和比较《菜根谭》的两种译本,不难得出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会造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出不同的适应性选择,因而有了整合度不同的译本。总体来说,从文章选取的例句来看,蒋坚松的译文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作出的选择性转换的适应性都较高于保罗?怀特,相比较而言,蒋译是对翻译生态环境“整合适应选择度”更高的译文。生态翻译学在“三维”层面提出的适应性选择翻译论对于中文古籍英译具有指导意义,也使中文古籍译成其他语种具有一定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董维山.生态翻译学视域下《菜根谭》三英译本比较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
[2]洪应明.菜根谭[M].蒋坚松,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3]洪应明.菜根谭[M].保罗?怀特,译.新世界出版社,2003.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5]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6]李翔.适应与选择:《菜根谭》英译对比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3):85-89.
责任编辑:赵世鹏
[基金项目]嘉兴学院重点SRT资助项目(851719500)。
[作者简介]陆欣欣,嘉兴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在读专科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董维山,嘉兴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