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王春静
摘要:19世纪英国经济、科学、文化空前繁荣。在此影响下,作家劳伦斯把理智作为压抑天性的因素加以摒弃,强调人的原始本能。在此影响下,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描写的主人公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之爱、米丽亚姆的精神之恋以及与克莱拉的占有之爱,展现了十九世纪末英国工业社会中下层人民的典型生活和特定环境下母子与两性复杂关系的交织,批判了英国的工业化物质文明和商业精神对人性的迫害。
关键词:阶级;俄狄浦斯之爱;精神与肉体
主人公保罗的父亲莫雷尔是一个矿工,年轻时开朗幽默后因长年沉重的矿井劳动性情大变,母亲出身于中产家庭并有一定的教养,两人婚前恩爱婚后却因种种矛盾不和。由于夫妻关系的破裂,母亲把对丈夫的不满转化为对孩子的深切期盼,由此产生变态的心理与畸形的母爱。小说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了保罗和其母亲俄狄浦斯式的感情,后半部分则着描重写了保罗与两位情人之间的爱恨纠缠,前者为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后者是情欲之爱。直到母亲去世,保罗才从变态的禁锢中逃离,告别家乡、情人,踏上了新的征途。
一、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式之爱
保罗与母亲之间的悲剧,归根到底要归结于其母亲与父亲婚姻的失败。保罗母亲与父亲的相遇可谓浪漫,两人郎才女貌、一见钟情,一支舞就将他们的一生联系了起来。也许是家庭环境的原因,莫雷尔太太未曾见过像莫雷尔这般朝气蓬勃、妙语连珠却不含讥讽之人。而就是莫雷尔身上这股看似与众不同的气质,将近乎单纯的莫雷尔太太深深吸引。他们像一般的男女结了婚,过了几个月甜蜜幸福、毫无牵绊的家庭生活,但爱情的热情和新生活的新鲜感却终究没能敌过两人阶级与性格的差异。
莫雷尔太太出身中产家庭,从小过着相对富足的生活,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熏陶,知书达理。相比之下,莫雷尔只是出身鄙夷的下层劳动人民,俗不可医。莫雷尔太太与莫雷尔的结合只是肉体上的结合而非精神上的契合,这是他们悲剧的开始,却并非根源。随着19世纪英国阶级的分化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展,英国贫富差距加大,上层阶级掌握着绝大多数的财富并压榨工人,工人阶级生活因此异常艰难。而伴随着财富而来的,更是人性被异化,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也被工业化和现代化所破坏。莫雷尔太太在物质上并未得到满足,继而追求精神上的充实,但粗俗的莫雷尔并不能与她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久而久之,莫雷尔在感情上远离了妻子和孩子,而莫雷尔太太把对丈夫爱的需求转向儿子。母亲这种几乎变态的精神控制,导致了儿子情感发育的畸形,进而又伤害了儿子的两个女朋友。
二、保罗与米莉亚姆的柏拉图式之爱
当我们在纠结于保罗与母亲的关系是否会打破禁忌时,米莉亚姆——在保罗十六岁时闯入了他的生活。她善于思考、不甘平庸的气质打动了保罗的心,而米莉亚姆也被保罗的帅气和才华吸引。他们兴趣相投,日久生情。然而,他们的感情并非顺风顺水。两人的爱情受到了保罗母亲的强烈反对,莫雷尔太太用自己感情的不幸,禁锢住了儿子的爱情。和莫雷尔太太一样,米莉亚姆对保罗的占有也是精神上的控制,这使莫雷尔太太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在莫雷尔太太一次又一次或隐或显的威胁下,保罗与米莉亚姆的感情出现了裂隙。保罗只顾照顾母亲的想法,将自己与母亲的隔阂全都怪罪到米莉亚姆身上,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米莉亚姆。在保罗用冠冕堂皇的话与行动得到她后,却又因为米莉亚姆不能给他激情的回报而狠心地抛弃了她。保罗用他男权主义的行为与思想,以自我为中心,不顾米利亚姆而将其伤害,我们也不得不将米莉亚姆归结为男权社会的牺牲者。
除此之外,米丽娅姆对宗教的信仰阻碍了他们感情的发展。米莉亚姆信奉清教,深受清教禁欲主义的影响。因此,她向往的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偏重于精神与灵魂的融合。而保罗的精神早已被母亲控制,只想要男女之欢。精神与肉体的选择,成为了他们感情的鸿沟。米利亚姆选择“牺牲”屈从与保罗结合后,保罗意识到米利亚姆想要精神上的征服而非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这使保罗感到窒息,并使他们的爱情中充满了精胜与肉体的挣扎,热恋与失望的折磨,从而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
三、保罗与克莱拉的肉欲之恋
当保罗与米莉亚姆的精神恋爱无法满足保罗时,他的目光转向了成熟有韵味的克莱拉。她不同于米利亚姆的青春懵懂,正是他无法满足时热烈需要的。在米利亚姆家初见克莱拉时,她冷漠高傲的态度让他无法忘怀,而克莱拉因与丈夫出轨而分居,正处于孤寂无助的时候。在两人相爱的期间,米莉亚姆好似退出了保罗的生活,两个人也如胶似漆、无法分离。在两人相爱的过程中,尽管克莱拉努力的配合着保罗,满足他的私欲,却始终无可奈何的难逃保罗的厌倦。他们的肉欲之爱虽然充满着炽热的激情,但精神上却缺乏灵魂的契合。在保罗与丈夫可笑的“谦让”下,克莱拉像一个商品一样被推回了丈夫身边。
纵观全文,克莱拉似乎是三个女人中最为独立的女性。她有自己的工作,在丈夫出轨时勇敢的离开了他,不顾世俗的眼光与保罗相爱,但就是这么一个被看作是新女性的代表,到头来也摆脱不了男性的“玩弄”。在两人的恋爱过程中,保罗发现克莱拉思想肤浅、精神空虚,徒有女权主义的空架子。最后也只能让保罗和丈夫像商品一样互相赠予,自己却无力反抗。从克莱拉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女性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是在形式上接受了女权主义,却没有领悟到女权主义的真谛。同时,保罗也是自我主义的代表者。不管是与米莉亚姆还是克莱拉恋爱的过程中,保罗始终以自己的感受为基准,选择自己想要的爱恋而不顾女性的感受,最后造成两位女性爱情的悲剧。
保罗的与三位女性的纠缠并非偶然,而是社会发展下多数人情感生活的映照。我们无法否认,不管是保罗与母亲的俄狄浦斯式之爱、与米莉亚姆的柏拉图式之爱,还是与克莱拉的肉欲之恋,都深受19世紀的英国工业文明的冲击与当时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变的影响,这是保罗所不能左右的必然。
参考文献:
[1]劳伦斯著.张禹九译.儿子与情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5.
[2]郭云飞.《从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看劳伦斯《儿子与情人》的恋母情结》[J].《文学教育(下)》,2016.6.
[3]姚洁.《女性的悲剧——论《儿子与情人》中三位女性》[J].《文教资料》,2011.2.
[4]田蓉.D.HL.劳伦斯笔下的几位女性[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3.
[5]赵春辉,周立田.《儿子与情人》的女性悲剧[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