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陆海新通道建设现已上升为中新两国政府推动的旗舰项目,国家发改委正在编制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其定位为西部地区全面开放开发、中国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战略通道。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来研究基于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广西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发展储备人才。
关键词: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
陆海新通道建设已进入全新发展阶段,广西将制定出台推进总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文件,夯实国际国内合作机制,推动中西部省份及中亚、东盟国家参与陆海新通道建设,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基于此,目前国际物流规模迅速扩大,结合区内中国—东盟国际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对掌握多种语言、跨境物流、冷链物流等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也明显加大,通过对广西物流职业教育现行培养模式的剖析,积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快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其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储备人才,培养出一批适用于区域建设发展战略的“国际化”特色人才势在必行。
1 广西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目前,经济全球化走势的不确定性加强,未来国际经贸合作更加趋于区域化合作,“陆海新通道”是中国西部联通东盟地区的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是“一带一路”的合拢工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东盟关系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给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发展带了新的机遇,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空前增大。鉴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呈现国際化、信息化、多样化和市场化的态势,物流职业教育也将呈现以下特点:
(1)培养对接东盟国家区域性战略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迫在眉睫。
(2)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结合,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提升物流人才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现代物流企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打造以国际物流中广西—东盟急需的跨境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境物流与冷链物流人才。
(4)“互联网+”行动计划催生移动互联和大数据成为推动物流新变革的核心引擎,为适应快捷、高效、绿色、节约的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新业态对物流人才的新需求,职业院校将会加强物流人才信息技术素质与技能的培养与应用。
(5)“陆海新通道”的快速发展,物流职业教育将构建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2 广西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就业市场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是行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大量职业院校学生无法就业,而导致这种矛盾现象存在的原因在于,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不对称。如今,陆海新通道建设方案的提出,大大促进了国际物流的发展,然而,现有的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充分匹配陆海新通道发展需要。
2.1 人才培养无法适应陆海新通道战略发展需要
随着陆海新通道建设战略的提出,中国—东盟关系进入务实合作阶段,给广西面向东盟的国际物流发展带了新的机遇,广西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应从国际物流人才需求视角出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解决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物流运作问题。然而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考虑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对物流人才“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的现实需求,导致培养目标分散而没有针对性。
2.2 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缺乏调研
广西物流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存在短视现象,过于注重当前社会行业企业需求,从而导致容易忽视市场经济发展的变化,且一般人才培养都具有周期性,严谨的培养方案需要不断的修订,应该主动走访相关的企业以及优秀院校,通过调研收集信息,制定出具有前瞻性且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高职物流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但许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时容易存在固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多为生搬硬套框架。
2.3 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明晰
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范围广,各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及区域优势,进行准确的人才培养定位,但现实情况下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模糊。职业教育的初衷就是培养实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广西区多数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课程体系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都没有实现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且因高职教育生源特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本科生略低一些,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定位容易造成学生研究操作技能不足,而知识能力结构又不及本科物流专业学生,从而无法真正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更无法展现各院校核心竞争力。
2.4 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为适应区域经济特色,物流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的时候应该考虑如何体现学生的技术技能要求,纵观广西职业教育院校的课程体系设置,发现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丰富,但皆是以通用理论课程居多,基于陆海新通道建设国际物流人才需求来说,专业方向性实训课程设置较少,以广西区内某高职物流专业为例,开设的课程包括《现代物流基础》、《仓储与配送》、《运输实务》、《供应链管理》等通用课程,国际物流方向的课程设置仅有《国际贸易》。如此就导致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吻合,难以满足“复合型、复语型、国际化”的现实人才需求,不利于学生就业。
2.5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物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结合基于陆海新通道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要求,突出复合型国际化物流人才培养特色,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参差不齐,内容设置要么偏传统理论要么就是纯实践,缺乏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教学内容实践与理论占比不均,理论教学的内容偏多,实践教学又与企业需求脱节,未能系统、广泛、深入开展,多停留在现场教学、企业参观、企业人员讲座等方式,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充分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职业院校在培养上也尽可能的拓展学生知识面,导致面虽广却不精的现象。
2.6 教学模式不能提升学生兴趣
广西多数职业院校物流专业还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讲授的方式还是以课堂灌输为主,虽然也会采用任务驱动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但学生长期适应了被动式的学习方式,所以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低,这是高职学生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教学模式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难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3 广西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广西与东盟的合作关系不断升级优化,通过建立稳定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使多边国家贸易共长,呈现多赢局面。且伴随着广西自贸区的成立,国际贸易业务合作越来越多,促进广西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健全。按照广西“十三五”规划的具体要求以及基于陆海新通道建设实际需要,广西高职院校应积极对接面向东盟的物流发展需要,创新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陆海新通道发展战略目标相融合、相匹配、相适应。
3.1 建立适应陆海新通道战略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
陆海新通道战略,是“一带一路”的合拢工程,(下转页)
(上接页)目前,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关系进入到务实阶段,广西将构建面向东盟、衔接欧美日韩、对接港澳台、服务西南合作新格局,打通海上东盟、陆路东盟、衔接“一带一路”,重点建设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南宁国际物流中心和柳州制造业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一批跨境经贸产业园,积极打造辐射我国西南中南、面向东盟的物流合作中心。广西物流业也将以中国—东盟南宁空港经济区为支点,形成以大宗商品物流、港口物流为龙头、以冷链物流、跨境物流等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广西物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 表明,新型的冷链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物流、智慧物流等企业人才将供不应求,广西高职院校应配合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满足区域性战略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2 开展调研,实现物流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的发展需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以此为依托才能培养出适合当地需求的专业人才。基于此,广西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要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服务地方产业,职业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就需要充分开展调研,深入行业、企业,了解人才需求特性,结合实际情况论证分析。并深化产教融合、政、行、企、校多方联动,完善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物流行业企业在院校人才培养、技术推广、职业资格认证等方面的融通作用,实现物流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体现在优化物流专业布局,提供适应社会化、专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的人才服务;提升物流人才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能促进陆海新通道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物流技术技能人才;提高物流人才素质,为现代产业链服务,形成物流人才与物流、制造、商贸、金融等领域的协调发展。
3.3 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视野物流人才
物流管理是教育部首批列入“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的专业,职业院校应以此为契机,大胆探索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改革,将“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做到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做到与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做到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评价做到与社会评价对接,这是建立高质量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策略。通过加快物流职业教育与培养体系建设,重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陆海新通道发展的跨境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为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跨境物流与冷链物流等方向的人才。
3.4 深化产、教、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政策、陆海通道建设对广西物流产业提出的新要求,传统物流产业升级之后面临着结构性人才失衡,因此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多元协同育人,如采用现代学徒制培养以及分方向订单培养等新的培养模式。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校企协作机制,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开展一些服务地方物流产业的项目,或以服务物流产业的科研创新项目为载体,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安排学生参与市场调研、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工作,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习兴趣。
3.5 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
培养与引进一批专家型、领军式的高层次物流专业带头人,打造一批精技善教、行业顶尖的物流大师;培育一批结构化高水平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等机制为重点,形成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新生态,培育一支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提高广西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伟鑫,葛显龙,许劲,“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
[2] 刘雪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面向东盟的物流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9(04).
[3] 袁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7.
[4] 司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辽宁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物流人才培养改革探究[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會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2016.
基金项目:2019 年度广西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科研项目“基于陆海新通道建设背景下广西物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编号:GXWLXZWKT201904),广西职业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罗燕(1983—),女,四川射洪人,研究生,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讲师、经济师、采购师,主要研究物流管理、区域经济方向。
(作者单位: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