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现实主义艺术

2020-05-26 14:53周敏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结构

周敏

摘要: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她“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情画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所罗门之歌》(1977)通过离奇的想象和神话故事来折射现实社会,全篇充满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从神话传说、叙事结构等入手分析《所罗门之歌》的魔幻特征的表现,进而挖掘作品在展现文化之间的冲突,寻找黑人文化方面的现实意义,探究总结《所罗门之歌》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意义与影响。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黑人文化;叙事结构

小说《所罗门之歌》以生活在美国密歇根州一个小镇的黑人麦肯·戴德家族的生活历程为线索,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百年沧桑历史,展示了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打破了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创造出了一个人鬼交融、魔幻与现实相结合的世界。

一、魔幻现实主义与《所罗门之歌》

“用离奇幻想的意境,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人鬼神合一,幻觉和现实相混,从而创造出一种魔幻和现实融为一体的文学样式,且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特色。”魔幻现实主义的第一个特征生命感。在《所罗门之歌》中体现在主人公出生的那天,一个按部就班的老实人,宣布自己将从慈善医院利用自己制造的翅膀飞向一个遥远的地方。魔幻现实主义的第二个特征是叙事的史诗性。为了让诞生于史密斯飞行之日的“奶娃”脱离老麦肯的成长路线,作者让“奶娃”遇到了派拉特——一个充满了魔力的女人,就像马尔克斯笔下那个一直守护着家族的母亲。第三个特征是它所要表现的现实本身。在《所罗门之歌》里那可怜的派拉特一家三代,她们如异类一般生活在一个新的时代,用一种天使般的纯真顽强展示了其自身文化的存在,向往自由,充满了对艺术的热情。

莫里森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民权运动的高潮与低谷,通过想象把黑人社会现状中的某些现实变成魔幻的“现实”,将非裔美国人在美国的悲惨生活与不公正的社会对待都融入到了《所罗门之歌》中。

二、“魔幻”的《所罗门之歌》

情理之外,意料之外,谓之魔幻主义。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曾说,神话是人的活动经历的原型。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的创作中结合真实的历史时间框架结构,引用西方神话故事和非洲古老的民间传说,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自己仿佛是置身于一个神秘、魔幻的时空。

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会飞的神话实际是象征着黑人种族对自由的向往和对获救出路的探寻,正是因为《所罗门之歌》对黑人飞行这一能力的着重描写才让美国的白人也对这本书充满了重视,让这本书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另一方面选择飞行,是为了让这本书在内容上给读者以如真似幻的感受,在虚幻中透露真实,又在真实中表达出了魔幻。

莫里森在《所罗门之歌》中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结构,而是选择了符合非洲传统的时间观和宇宙观的环形叙事结构,将现实与想象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她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把幻想、梦境与现实相互交融,采用交错穿插的时间来进行叙述,这让读者在不停变化的时空中把握故事的进展方向,用有限的时间体现了无限的空间。

三、“现实”的《所罗门之歌》

情理之内,意料之中,谓之现实主义。

《所罗门之歌》问世之际,当时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因为马丁·路德·金的去世,已宣告结束了近十年,可黑人的地位、处境及精神上的迷茫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莫里森用近乎魔幻的故事告诉全体美国人,美国的黑人正在寻找文化与精神上的自由。时至今日,美国的种族问题日益严重,白人与其他肤色人种的矛盾日趋激化,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或许能给人们新的启示:自由并不是拆掉几个南方奴隶主的雕塑,或是焚烧某些奴隶主的历史就可以得到的。真正的自由,是对历史的承认,是寻找黑人自身的文化之根。

小说中通过一个会飞黑人的后裔——奶娃的种种经历,控诉了白人对黑人的压榨与盘剥,结合奶娃的自身成长,再用魔幻的写作手法告诉了读者:黑人的文化与白人的文化并无高低之分,白人的文化理性,黑人的文化感性。黑人要想真正的达到自由,并不能仅仅依靠所谓经济上的独立,而是应该靠精神上的自由与独立,寻找美国黑人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精神之根。

四、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运用的意义及影响

情理之外,意料之中,谓之魔幻现实主义。

莫里森选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以局内人的眼光和笔触写下《所罗门之歌》,其中必然承载着许多关于民族的记忆,自身的历史使命促使她在文中再现黑人身心受创的过往时,需要努力地探索一条黑人获得身心解放的精神通道,而这样的艺术手法恰好给她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所罗门之歌》中,莫里森强调了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对于黑人传承文明、继承文化遗产与获得精神独立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魔幻现实主义艺术的重点并非是魔幻,而是现实。无论是莫言笔下的《蛙》、贾平凹眼中的《废都》、还是莫里森所吟唱的《所罗门之歌》,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幻”并不是真正的“魔幻”,而是由于文化差異导致的理解差异。这个世上本就没有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只有现实主义。人们一直很刻意地在写着现实,他们刻意用“狭隘”的眼光去写荒唐的社会制度,独裁、权势、或是自由。小说的创作向来是来源于现实,但却不同于现实,它比现实更加深沉,作为《所罗门之歌》的阅读者要看的不仅仅是它笔下的魔幻世界,更多的应该是放眼于现实。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经典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作者通过黑人与女性对自由的探索与憧憬来呼吁人们建立起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呼吁黑人走出思想上的桎梏,抛开不切实际的“理想国”,接受新的思想与观念,融入社会;呼吁人们为自己的生活发声,寻找自己的自由。她用极具代表性的象征写作手法,不同以往的环形叙事方式,希望让美国黑人不仅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更要明白黑人的民族历史精神与黑人的生存是不可分割的。

参考文献:

[1] 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M].胡允恒,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52-58,92-107,186-209,241-246,280-281,325-360.

[2] 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7:29-34,98-102.

[3]包金平.论托妮·莫里森《所罗门之歌》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作家杂志,2010(05):10-13.

猜你喜欢
魔幻现实主义叙事结构
相信不可能
《灵魂之湾》的魔幻现实主义解读
比较文学视域下莫言小说独创性探索分析
《哈利·波特》的魔幻叙事解析
魔幻现实主义与宫崎骏的动画电影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