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小说的“挖蔸”技巧

2020-05-26 01:54方雷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民伏笔冯骥才

“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2018年,著名作家冯骥才《俗世奇人》(足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为小小说文体赢得了鲁奖开评以来的破题首奖。冯骥才指出,小小说不是来自生活的边边角角,而是生活的核心與深层。它的产生是纷纭的生活在一个点上的的爆发。它来自一个深刻的发现,一种非凡与悟性和艺术上的独出心裁。

叙述是小小说开展故事的主要形式,如何把小小说写得有趣味、有意味、有回味,是考察一个作者功底的重要检验标准。小小说的叙述语言是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重要工具,成为作品之前,首先是要发现素材。在鄂东南山区农村流传一个历史悠久风俗:“大年夜的火,元宵夜的灯。”意思是大年夜的灶火不能熄灭,一直燃烧到第二天的大年初一,预示着新的一年日子红红火火。于是,冬季农闲时,家家户户爬上深山老林寻树蔸,只有树蔸才耐火。挖树蔸既是一个力气活,又是一个技术活。会挖的乡民一天挖七八个树蔸,不会挖的一天吃力的只挖得一个树蔸,这就涉及到一个技巧。像写小小说,看似一顿饭或一天的功夫写成的作品,其实是长期大量阅读、观察生活、素材积累、反复酝酿、名家影响等诸多因素的结果。

一是封闭式。首先,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树大根深。有经验的乡民遇到树蔸,必先要观察一番才动手。碰到根深弯曲埋土太深的,往往放弃另寻他处。小小说亦如此。一千多字的篇章中,不可能容纳更的人物,只有这样,才能在较短的篇章充分表达作者的观点、立意,让读者的审美感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快速的冲击和满足,留下极其深刻的印像和回味。其次,在决定开挖树蔸前须考虑轻重缓急,做些“无用功”。有经验的乡民只有分析树蔸在土层下的状态,这样才能牵一发而动全树蔸,拨出萝卜带出泥。写小小说亦如此。要抓住主要的关键人物来展开故事情节,次要的留作空白,让读者自己去思索回味。本期《鸭绿江》小小说“那片梧桐叶”,打开窗户吹来一阵风,看似“无用功”,其实就是为以后故事的合理展开埋下的伏笔,让事件发展合乎逻辑,从而让主题站得稳,放得准。懂行的人都知道,民主评议是个人无记名方式进行的,是不会马上公开结果的,它只是上级组织对下级单位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好多小小说写得妙趣横生,但是,由于没有像挖树蔸一样做好先期的“无用功”,悄悄的埋下伏笔,读者往往感到有悖常理,只有作者自己还活在那个自个的精神世界里,这样对小小说的主题表达是有负面影响的。

二是开放式。“挖蔸不要忙,先要刨开膛。”有经验的乡民往往懂得借力,寻找那些树根一半裸露在外或陡坡壁边的树蔸,这样挖起来的树蔸花的力气少。比如下围棋,行话“金角、银边、草肚皮”,先在“金角”下棋子,做活自己,只需两边的墙,如果是在中间的“草肚皮”下棋子,就要“砌四面的墙”才能做活,花的力气成本就大。本期《鸭绿江》小小说“那片梧桐叶”,开始就采用开放的手法,像裸露的树蔸一样,先把小小说的故事的秘密告诉读者,小说人物志强本来填写的就是一张各格的评议票,随着事件的展开,他索性顺水推舟,受着委屈承认自己填了一张不合格的推荐票,让读者“知道的”和小小说人物“知道的”形成较大戏剧反差。这样的开放性写法,要求故事本身要结实,不能玩套路花架子。不然,读者已经恍然大悟了,作者还在为人物设计搞得云里雾里的编故事,让读者贻笑大方。

与开放性写法相反的封闭式写法,源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写法,经典之作是《麦琪的礼物》。这样的写法,开始就像挖树蔸一样,多动点心思,玩点小聪明,埋好伏笔打好前提,到了最后要像相声小品一样,包袱要抖得开抖得快。不管是开放式写法还是封闭式写法,一部成功的小小说,要想帮助读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出色表达出来,一是像挖树蔸一样选取合适的角度,有好的切入点,对素材进行取舍。二是懂得借力,节约力气,选择细节,支撑起一个故事。作者除了有平常人不具的观察力之外,还需要拥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完美展示出故事的独特魅力,以充满活力的文体倡导与创作事件,有力推动小小说创作的发展。

作者简介:

方雷,男,湖北咸宁市通山人,副高级新闻记者,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荣誉证章。2019第36届湖北新闻奖评选审核委员,湖北省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专家库成员。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和纪录片摄制工作,新闻和文学作品散见央媒、省、市媒体。

猜你喜欢
乡民伏笔冯骥才
冯骥才:钓鱼悟出养生之道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施光南赴宴不动筷
路遇乡亲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