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技术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

2020-05-26 09:25沈梦红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56期
关键词:表达方式传统文化信息技术

沈梦红

【摘要】将信息技术和传统文化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创造情景、引发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学习的兴趣。同时,两种方式的完美组合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继承传统文化,明白作品内涵。传统文化作为新型武器,能够让校园教育方式得到改变,以此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传统文化;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人文精神、道德品质、文化沉淀,在充满感性思想的同时夹杂了理性认知,是人类文化载体的重要章节,它的存在让学习者的人文素质和文化教养得到提高,是最重要的学习素材和资料。以前的语文教学,有的只是教师的一张嘴和手中的一支粉笔,想要让自己所讲的东西更加多姿多彩的话就会带一幅画,有才能的还会在小黑板上画一下,只是这样的设施很难把语文课本中那种唯美意境和抽象、不具体的内容具体化地表现出来,自然也就没有办法表达其中的情感,整节课下来枯燥无味,学生学习的激情被一点点的消磨,课程的进度也相当缓慢,有些学生还因此有了逆反情绪,讨厌学习。想要让这种情况得到解决,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老套且枯燥的教学模式换掉。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各种信息以具体内容的形式展示出来,像是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等,把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众多感官系统调动起来,不但展现出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而且还填补了教学方法的空白,让教学过程变得有意思起来。信息技术和传统文化的相互结合可以让教学过程锦上添花。

一、应试教育模式中对于学生文化素养缺失的反思

长时间以来,我国教育模式一直在应试层面上徘徊,该种教育令学生在学习压力中,极大的违背了学生的成长规律。该种模式下学生只知道学习书本内的知识,对于课外的一些知识所知甚少,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当走上社会之后,因为传统文化没有根植于心,必然会同社会有着很大的隔阂。当下由于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外国人都在向中国看齐,并且国际上的“中国热”蔚然成风,对中华文明的研究到处可见,然而,国人对中华文化却恰恰相反,这种“外冷内热”的现象实在令国人堪忧。我们作为堂堂的炎黄子孙,假如我們的学生不了解中华瑰宝,是十分可悲的事情。在倡导文化自信的今天,在只有文化自信才能够真正弘扬国威,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瞩目焦点的大环境下,当下的学生却只是用信息技术来学习他国的知识,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置之不理,写篇文章毫无章法,做起事情来没有一点中华传统美德的影子等等,这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也同样说明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真正根植于心,是非常重要的,不但是培育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也是树立国威,让中华文化真正源远流长,让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真正永存于世的需要。

二、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相关观点,认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应该把这些经典国学放到学生的脑中, 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下去。

(一)“相互逼近”

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相互逼近”关系。原因有二:1.传统文化可以填补现代教育的空白,有些传统文化就是因为没有结合现代教育而走向衰败,从而彻底消失。国内多次兴起让人震撼的“非遗保护”活动,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基础层面来讲,想要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把一些现代化的知识融入其中,让一些传统文化以现代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它真正的和现代教育结合;2.现代教育要扶持传统文化,要知道现代教育目前正处于一个技术和工具的怪圈,各种高科技设备层出不穷,像是VR、AR等高新电子设备屡见不鲜,这些设备的存在再加上翻转课堂、移动式学习等方式使得学习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现代教育遇到的就是严肃而又没有任何借鉴的改革。不过,不论技术怎么变革和进步,传承的教育根基永远是传统教育。

(二)“道”“术”“地域文化”融合

传统文化进入学校分三个层面:1.是民族精神的“道”的层面,中华书局把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仁义礼智信勇等优秀文化作为了新的传统文化素材,作为传承的内容以及人们素质培养的新载体;2.是“术”的层面,像是诗词歌赋、对联等的教育,通过朗读、背诵、赏析再到自己写作,这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审美提高,从而养成学生的民族自信感,形成由内而外的骄傲之感;3.是“地域文化”层面,一些具有地区特色的传统文化,像是北京京剧、广东粤剧等等,这些也是传统文化代表,也需要传播和继承。只有把“道”“术”“地域文化”三个层面的内容结合起来,才会形成完美的传统文化教育。

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下转第23版)  (上接第22版)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标记,在对待的时候应该保持客观、真实、崇敬的心理。“立德”“立功”“立言”被看作“三不朽”,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的家国天下情怀的根基。所谓“立德”,就是“修身、齐家”,就像是孟子说的“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父母俱在, 兄弟无故”。所谓“立功”,指的就是“治国、平天下”,像是孟子说的“王天下”代表的就是这一方面的含义和目的。所谓“立言”,代表的是传承,像是孟子说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其中著书立言就在这一范围之内。放在家庭当中,就是为家人做好表率作用,从而形成好的家庭作风,也同样是好的“立言”方式。

三、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相关活动,拓展传统文化表达形式

想要拓宽传统文化的知识面有三点要求:1.是认准项目,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繁琐复杂,所以要认准学校的定位,从学校的特点出发,结合学校历史变革和文化传统来找到对应项目,想要包罗万象是不可能的;2.要贯彻实体,就是把选中的传统文化项目落实到实处,当然这里要从现实出发,像是成立社团学习、建立学校选修课程、创建学生论坛或者常常进行的社会实践等等都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才能实行;3.是创建平台,让那些传统文化项目有舞台可以呈现出来,像是经常见到的文艺汇演、戏剧表演、交流平台等等都可以让传统文化项目已现代化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建立一个可以交流的共同研究的平台,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辩论、游戏、交谈等方式来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播。

(二)学校与家庭协同发展

陈复兴先生说过:“现代教育要有现代教育的样子,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现代教育的独特内涵、方法和条件。”只是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方面也应该做好这方面的教育,因为家庭才是更接近学生本身,并且更长期有作用的环境。优质的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生的启蒙老师、首席老师、终生老师都是家长,家长才是帮助学生继承和传承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也是学校进一步推行教育的中流砥柱。《易经》中提到,“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而儒家创始人孔子也说,“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种种观点都表明,先学会做人再说其他,而做人的道理其实是家长教会的,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最信赖的、最首先接触的是家长,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孝顺、谦逊、仁义、好学等优秀品质的民族才会领先其他民族。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第一要有好的方式来教学和学习。现在就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高科技设施,像是多媒体、互联网、VR等方式,这些方式是古代所没有的方式。古人想要弄清楚一件事就要去问名师,如果老师住的远了还要翻山越岭,想要给老师写信还要什么飞鸽传书,消息甚至可能会在半路丢失,现在我们的互联网功能强大,手机电脑点击搜索就可以直接解决任何问题,这就是创新,现在学生学习的进步空间更大,平台更广,选项多、空间大,这也是创新,是教学方式上的创新和变革。

例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为了使学生的打字速度提高,每节课可以抽出一段时间来,录入一些《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篇章,这样可以借助学生打字练习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在学生打字练习以及与计算机交互中可以对这些传统文化篇章进行学习,这就从无形中将传统文化渗透到了学生的心中。又如在学生对“搜索引擎”展开学习时,让学生搜索的内容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给学生布置查找“莫高窟”“曲阜孔庙”等资料的作业,这样学生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的技巧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爱上中华传统文化,打开他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第二要选择好适当典籍。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好事,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众多,内容多,涵盖层面广,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要弄清楚合适进入校园的有哪些,像是当今社会上众人讨论的《弟子规》该不该进入校园的问题,像是国粹京剧,像是民间艺术剪纸、雕刻等能不能进入校园。在选择典籍放到校园环境的时候应该先对这些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实质进行检查,看它们的存在能够对孩子的脑力和技艺开发提供什么帮助,不要因为是传统文化所以就可以进入校园,这是不负责的,是不对的。针对这个问题,专家就要做出一个细致的研究,知道什么对学生身心发展、知识储备提高、审美水平拉高有益处。同时还要去研究传统文化该以什么方式进入校园,是政府以下命令的方式还是学习自发组织让学生去自行选择?当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时候,需不需要对学生进行评级该怎么评?此外还需要研究的就是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所能表现出的水平是什么样的,我们假设的目标水平多少,中间水平多少,合格线以下是什么水平?这需要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兴则国兴,国兴则民族兴,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信仰、信念,事关中华名族是否能够屹立于民族之林。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知晓中国的传统美德、民俗风情,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样才能够使科技与文化相互融合,借助新技术来重拾传统文化,这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是为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而助力。

参考文献:

[1]巢宗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15.

[2]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刘志国.全球化背景下中國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山东大学,2017.

猜你喜欢
表达方式传统文化信息技术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将感悟能力培养植根于有效的阅读活动中
柳州都乐岩溶洞景观的特色表达研究
图案的艺术表达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