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传播正能量”: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声音设计课程创新研究

2020-05-26 12:03胡悦琳
北方音乐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摘要】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背景下,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认清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探索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创新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并落实于教学实践中,是目前课程思政教学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声音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6-0088-03

【本文著录格式】胡悦琳.“用声音传播正能量”: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声音设计课程创新研究[J].北方音乐,2020,03(06):88-90.

一、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必要性

(一)提升课程教学内涵

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专业知识和传授专业技能,传统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涉及面较窄,在整个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相互各自独立,缺乏跨文化、跨专业的内容,专业教学往往不能融会贯通,所以,高校专业课程往往给人繁杂的感觉,学一门专业课就像是学一个新的专业,专业课程间少有联系。而思政课程以传道为主,深谙此道,便能触类旁通,这些教学内容往往学校将其单独开设课程进行教学,很容易走入意识形态灌输的误区,不易于学生接受。所以,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在专业课程中渗入思政内容,拓展与拓宽课程覆盖面,挖掘和充实专业课程教育资源,提升专业课程内涵,专业课程价值将得到升华。[1]如果专业课程是一碗汤,那课程思政好比是盐,将盐融入汤中,就能起到提味的作用。

(二)发挥“三位一体”育人功能

“三位一体”,其基本内涵是将人才培养规格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人才培养内容融学生“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发展能力”为一体,人才培养途径融“课堂教学、实验实训、校园文化活动”三个培养平台为一体。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维度的教学目标可见可测,而素质维度的教学目标是隐性的,难以具体化标准化。课程思政为达成素质维度育人目标提供途径,以“立德树人”为根基,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浸润作用,把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传授中的主流价值引领相融合,借助多元化培养平台,滋养育人。[2]这种育人模式是全流程、全方位、综合性的,以“思政教育”隐性之手反哺知识能力教学,不仅不会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喧宾夺主,还有利于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三)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原本为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又称增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组成部分相加或调配在一起,所产生的作用大于各部分单独应用时作用的总和。而其中对混合物产生这种效果的物质称为增效剂。“课程思政”就是将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相互协作共享教学资源,并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不同环节、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整体效应。专业课程所处整个专业培养体系中,与思政教育同属一个育人环境,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在专业课程中落实“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这一要求,秉持“全面思政教育、立体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修养,开阔视野,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其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思政教育为专业课程注入灵魂,专业课程为思政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与资源,使思政教育不再“口若悬河”,而是有凭有据,大大提高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有效性。

二、声音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途径

(一)建设“工作流程”为主线的模块化思政课程体系

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融“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为一体,以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为首要目标,以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大纲为着力点调适教学观,将育人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整体规划,设置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目标。对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在每个课程模块设立课程思政评价点及标准,制订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突出先进性、实效性、前瞻性和持续性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声音设计》课程对原有声音设计基本理念与工艺流程、声画结合、声学与心理声学、数字音频制作四个教学单元增加思政教学要点及评价要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发现声音、画出声音、制作声音三阶段思政教学体系。

(二)依托“产学融合”,形成产教研一体化的思政教学生态圈

思政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品格健全的人才,其根本是为社会服务,而“产学融合”能为思政教育插上翅膀,延伸课堂教学,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广阔的教学天地。自然界任何事物都处在生态圈中,既有输入也有输出。传统的思政教学借助课堂以输入为主,不输出,那些思政教学理论就无法付诸实践,如同纸上谈兵;而当建立起思政教学生态圈后,思政教学就有了输出的途径,在整个生态圈中,资源互享,课程思政有了肥沃的土壤,教学就会得到长足并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就得先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以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和个性发展。产教相结合,是教育、生产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集成化。《声音设计》依据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音频特效制作”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依托“校台联盟”,结合党支部建设,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与广播影视行业建立联络、资源共享、搭建产学研平台,通过校企间的亲密合作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及声音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社会责怪感、使命感以及职业素养。此外,结合校系重大活动,如大学生电影节、毕业大戏、“美丽中国”艺术展,拓展产教融合形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三)通过“第二课堂”实施思政教学

“第二课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合作创新等各种能力,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享受创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展结合是“第二課堂”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展结合”教学实践不仅实现教学与科研项目的互相融合,还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布展及创作的不易,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成就感,落实“课展结合”的教学理念。在展出期间,相关教师利用观展的机会,带领学生到展览现场进行现场参观授课,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度感受相关课程的魅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理论知识。课展结合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是对传统课堂讲授式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延伸,它不仅将“课”与“展”相互结合,而且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快乐教学”的初衷,使学生饱尝愉悦地学习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记忆”,以此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专业能力,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由上海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联盟主办、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承办的“美丽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视觉艺术作品展”呈现了诸多积极探索课展结合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案例。在“声忆·石库门”板块中,系列作品结合了《声音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石库门采风活动学生参观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浏览了《屋里厢博物馆》,在代表不同时期新老石库门里弄间实地录音,最后凝练成《海派》《市井》《改造》《新尚》四个主题板块声音艺术作品。通过这番教育教学探索,有助于实现育人美德与智慧传播的初衷与使命。

三、声音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

(一)寓道于教

“寓道于教”是指在教学中渗入人生哲理、美学理念,或先人在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方法、总结的真理,将事物普遍发展规律及法则运用到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具体问题,化繁为简,以不变应万变。[3]如《声音设计》在课程“声画结合”模块中,引入中国古代美学理念“大音希声”,这一美学理念出自老子《道德经》:“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其实,这一美学理念在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并不少见,《声音设计》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一美学理念来讲述在声音设计中,有无相生,有声和无声是相反相成、相比较而存在、相衬托而益彰的。此外,旁征博引,列举分析了诗文中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与之前“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的“有声”形成对比,从而画龙点睛式地引出声音设计的基本原则——“此生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寻有声”,并通过《珍珠港》《海上钢琴师》等电影片段进行案例讲解。

寓道于教的思政教学实施方法有助于对专业知识进行高度凝炼和归纳总结,便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精髓,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即快乐教学。如果说寓道于教是将专业知识化繁为简,那寓教于乐就是将课堂教学变得有趣。在《声音设计》课程模块三“声学与心理声学”中,运用“快乐教学”将原本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运用体验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将其转化成具体形象生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学习探索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掌握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的关系,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严谨的态度做事,培养“试错”的精神。

针对美术类学生爱画画、习惯具象思维等特点,创造性地运用“联觉”,实现发现声音、画出声音、制作声音三阶段能力提升,让原本抽象的声音变得“看得到,摸得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拥有了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灵。

在《声音设计》教学内容上引入西方绘画艺术中的音乐视觉化案例及Cymatics(声音可视化),让学生发现一个美丽的聲音世界。通过课堂现场听域测试来直观地了解人耳的听阈范围以及类似的实验来掌握心理声学及乐器声学原理。以“寻找生活中的声音”为主题,让学生用最常见的录音设备手机、录音笔等录制生活中的声音,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捕捉声音的能力;通过“听声音画画”实践环节,在教学方法上运用逆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用声音讲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声画结合理论;在课堂实践环节,让学生DIY乐器,了解乐器的发生原理。

(三)寓德于教

在课程模块四《数字音频制作》中,通过寓德于教,元素化合式,情景化互动式、讨论式、课展结合,融入遵纪守法、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文化保护意识于课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在上海着力打造文化中心四大品牌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声音设计》课程积极创新实践、着力传承与弘扬海派文化,将上海的城市精神作为教学育人的载体,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影视学子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石库门采风活动参观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浏览了《屋里厢博物馆》,在代表不同时期的新老石库门里弄间实地录音,最后凝练成《海派》《市井》《改造》《新尚》四个主题板块声音艺术作品。此外,引入“我和我的祖国”主题,让学生通过团队协作自主创作网络电台节目,从前期的节目策划、对白/旁白的撰写以及录音和后期制作均由学生完成,并以此引入音像版权相关法律及基本知识,提升学生法律意识,该节目已在喜马拉雅电台上线,截至目前上了4期收获400多名听众,这档节目也为“00后”的学生提供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成就感是一种快乐,来自于一步步通向完美的过程,产学研结合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获得快乐的“快乐教学”策略,因为学生的每一次项目实践都是在不断积累、沉淀,通过反复尝试而逐渐完美,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时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获得巨大的成就感和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 2017(1):43-46.

[2]郑小飞,崔畅丹.高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与方法探微[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14-17.

作者简介:胡悦琳(1986—),女,上海,上海理工大学,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声音设计、影视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教学及科研工作。

猜你喜欢
教学创新课程思政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分析基于网络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