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伦
摘要: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给独龙江乡实现整族脱贫回信,独龙族的经济发展已经迈向新的高度。独龙族群众从封闭、保守、落后的“民族直过区”,逐渐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天地,“口耳”相传的独龙族文化不断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如何传承和保护独龙族文化,逐渐成为独龙族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独龙族;经济;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独龙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直接由原始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集中居住于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在地势险峻、生态脆弱的环境之下,长期处于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下,独龙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在不断的创新和磨砺过程中,独龙族并未形成特有的文字,其文化传承主要依靠简单的家庭和社会活动中的“口耳相传”。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独龙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甚至出现部分传统文化的流失。独龙族文化是独龙族历史演变的记载,更是独龙江地区经济发展道路支撑,因此,探究经济发展进程中独龙族的文化传承与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一、独龙族传统文化的特点
独龙族的文化由蜿蜒的独龙江孕育而生,在封闭环境下的独龙族以采集、狩猎、捕鱼为生,以原始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为主,形成了“一条江水,一种文化”的独特民族文化。独龙族传统的文化保留和传承,主要体现在独龙族语言、传统民族习俗、传统手工工艺、传统节日等方面。独龙族由于缺乏本民族的文字,因此民族语言的教学、传统民俗的继承等主要源于父辈教授;传统的手工制品主要体现在独龙毯、褂褂、嘎等传统民族服饰,以及女士配饰挎箩、耳环等;在长期的历史演化进程中,独龙族形成了特有的自然历法,独龙族人根据当地的生产劳作过程和月圆月缺、花开鸟鸣、草木生长等自然现象规律,总结出了独龙族自然历法,不同于中国农历;在独龙族的传统节日中“卡雀哇”(年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其中剽牛仪式的举行以祈求当年的风调雨顺;注明的“文面女”被誉为独龙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独龙族历史、文化、宗教、审美等特有表达。独特而神秘的生活方式和民族内涵,承载了独龙族世代相传的传统民族文化。
二、独龙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传承现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兴边富民工程的不断推进,独龙江地区经济不断向前发展,2018年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大量新的思想和文化不断融入到独龙族传统文化中,独龙族群众从封闭、保守、落后的“民族直过区”,逐漸走向开放、包容、发展的新天地。
现如今,独龙族地区溜索逐渐被现代化桥梁所取代,独龙毯、褂褂、嘎也被现代化的流行服饰所代替,受到当代网络通讯技术带来的外来文化影响,传统的独龙族文化不断收到冲击,独龙族与其他民族一样,面临着传统文化的失传问题。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实地调查研究中发现,18~55岁中青年家庭中,只有46.15%的独龙族家庭能熟练掌握独龙族语言,11.54%的家庭已经完全失去独龙族语言的表达能力;对于独龙族婚礼和葬礼的民族习俗能完全熟知的仅为19.23%,其余仅为听说或是见过;大部分独龙族家庭仍保留有独龙毯、褂褂、嘎等传统民族服饰,但使用频率较低,几乎只有重要节庆时进行穿着,有7.69%的独龙族家庭未留有传统民族;对于年节“卡雀哇”及传统习俗19.23%的独龙族群体已经不了解,26.92%的独龙族家庭已经不再开展“卡雀哇”年节活动;独龙族群体对于“文面女”都有耳闻或见过,对于文面88.46%的独龙族群体认为,文面是独龙族传统文化特征之一,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应该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保留,要在紧跟时代审美潮流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找到平衡点。因此,当前的独龙族传统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流失较为严重,时代的加速发展给“无文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三、独龙族文化传承与现实矛盾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生活方式的矛盾
独龙族以结绳、木刻、火塘、祭台、田地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围火塘,讲故事”成为独龙族人沿袭家族文化的有效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断发生变化,电视、电话、互联网等不断开始占据人们大量的交流时间,使得原本无文字的“口耳”相传的独龙族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场所,对独龙族传统历法的了解仅剩7.69%的中青年,对于婚丧习俗和文化特征产物,了解的青年群体不断减少,独龙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在不断流失。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木业保护”等工程的实施,打破了长期生产实践中以山地农业为主,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独龙族生产生活方式,“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淡化,随之独特的传统生产生态知识也将逐渐失传。
(二)现代教育制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矛盾
当前我国的教育制度大多以西方教育模式为基础发展而来,其主要目的在于树立和强化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和引导学生科学技术的基础和立足社会的经济技能。传统独龙族文化相较于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较为滞后,产生的经济效益较低,传统民族文化的受关注程度不断降低。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后代所学大部分源于直系或旁系亲属,其中传统的独龙族农耕、民俗等文化占据教育主体。在学校的教学中,大多较为注重青少年的基础学科教育,较少涉及传统音乐、体育等内容。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独龙族青少年对传统民族文化表现出一种陌生的态度,不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此外,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些原始农耕工具和交通渠道被取代,新型工程建设逐渐取代旧设施,加速了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失,对于文化载体有限的独龙族来说,在教育中发扬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三)多元社会文化与传统民族文化的矛盾
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成了必然发展产物,独龙族青年对传统民族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开始出现缺乏自信心和认同感。随着独龙江交通运输方式的改进,外界发达的生产生活方式被越来越多的独龙族人接纳,开出逐渐衍生出“崇外”心理,认为固守的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格不相入,文化自信心出现落差,对于传统文化产生失落感,由于独龙族青年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清晰的认知和了解,未能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文化精髓,不断追求高速发展的社会步伐,迫切打破长期封闭的环境,过快融入外界社会环境,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开始动摇,原有的规范、宗教、习俗等精神内涵不断消逝。受多元文化影响的独龙族青少年与老人思想观念上出现偏差,致使文化的传承对象缺失。在老一代独龙族人眼中,传统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之基,掌握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但青年一辈则对其漠不关心,远离家乡打工创业,逃离传统文化的笼罩,新老两代人对于传统民族文化观念的偏差,阻碍着独龙族相关民族文化的延续。
四、持续发展经济进程中独龙族文化的保护
(一)以独龙江为保护区开展文化遗产保护
独龙江作为独龙族的聚居地,就地开展文化保护是最有效和最有可行性的途径。独龙江孕育了独特的独龙族文化,独龙江作为全国唯一一个独龙族聚居地,对处于文化弱势的独龙族形成了保护优势,独龙江也是独龙族文化传承的唯一地方,独龙族人在此创造出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社会环境下,独龙族传统文化无疑成了弱者,独龙江地区的文化保护就显得尤为关键。一部分是物质文化的保护,针对独龙族特有的手工工艺制品、民居建筑、交通工具和农耕工具等适当的采取保留和保护措施;另一部分是独龙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包括独龙族习俗、饮食、歌舞、工艺等的保护,可以通过后期的继承、发展进行保护。独龙族文化的保护和抢救,是历史的责任,也是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产业开发的现实需要。
(二)以文化产业为方向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独龙族群众的回信中强调,独龙族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一起发展经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守好边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只有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抵消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禁锢,减少独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阻碍,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力。在独龙族经济意识提升,经济主体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加强独龙族传统文化引导,开展有民风民俗的特色旅游文化项目,利用得天独厚的独龙江自然资源,融入别具一格的独龙族特色文化,打造形成极具独龙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形成文化龙头产业,提升旅游市场核心吸引力,传承独龙族文化,发展成为独龙族文化经济支撑点。
(三)以传统文化为内涵巩固民族文化自信
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语言的传承成为了独龙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独龙江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极为短缺,精通独龙族语言文化的师资更是罕见,在传统文化的系统化、标准化、专业化教学上存在较大的空白,独龙族传统文化传承上产生了漏洞,填补师资空缺以推动传统独龙族文化的传播发展;二是独龙江地区民族学校发展艰难,在推进集中办学的进程中,独龙族文化的校本开发力度不够,政策的傾斜力度不强,独龙族传统文化在中小学中的重视还需要加强;三是高质量独龙族青年流失严重,在外接受高等教育返回独龙江建设家乡的青年群体较少,吸引独龙族人才返乡就业,开展当地独龙族群众培训,发掘本土文化传承人才,有利于独龙族文化和经济的协调创新发展。
(四)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弘扬优良传统文化
立法,是保护与传承独龙族非物质文化的根本举措,《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标准着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怒江州独龙江地区,政府应加强立法保护支持,在法律的保护下进行独龙族文化传承使得独龙族文化保护有法可依。此外政府应加强宣传力度,以政策为主导,开展网络媒体、电视、广播等公众媒体宣传,提升独龙族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和认同,唤醒独龙族传统民族文化自主保护意识。
五、结语
独具特色的独龙族传统文化是独龙族人长期磨砺和创新的产物,“天人合一”是独龙江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在全方位的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进程中,独龙族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会步入新的台阶,独龙族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也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毅君,林媛,肖宏耀,黄雪萍,赵梓葵.贡山县独龙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机制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9).
[2]王明东.独龙族的生态文化与可持续发展[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3).
[3]闫宗淼.试论地区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10(01).
[4]杨云红.独龙族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初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1(06).
[5]朱琼,梁曾华.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传承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6(01).
[6]吕华岚,孙瑶,白原.论现代化进程中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J].辽宁经济,2019(01).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