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四维实践探究

2020-05-25 02:45张路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张路

摘  要: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点、线、面式地深入践行,以创新为枢纽的创新创业逐渐脱离了教育视域下的预设轨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变成深化这一教育的一个突破点,充分发挥高校多层次育人机制的优势,从转变观念、营造环境、优化教学、夯实实践的维度出发,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为契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向高质量、深层次迈进,成为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内涵、全面优化的“生命线”。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素养;四维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2-0108-08

高校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的先行者,创新创业教育将成为助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枢纽工程[1]。“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效性开展的必要保障;以高校为组织者、大学生为主力军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辟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但是,以创新素养为核心的内在诉求与以评估为基调的外在转化机制尚未成熟,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学科教育的耦合性不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理论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赛事的实效性弱,后续延伸性不强,机械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运作模式未能秉承创新素养的实质内涵。

因此,以转变观念、营造环境、优化教学、夯实实践的四维实践出发,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造性地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高校教育改革十分急切的要求。

一、转变观念——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敲门砖

(一)转变观念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的有关动机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一个十分关键的敲门砖是转变观念。以树立创新素养为基准的观念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红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动式的推进并未使观念发生改变,或是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初始的顶层性教育实践活动都是样式化的植入,特别是在多领域、高层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后,以高校为主的创新创业教育践行者观念尚未形成,容易形成挫败排斥的观念。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学生对创新创业持观望态度,在实践过程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认知尤为保守,很难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在笼统的自我认知中将创新创业教育隔开,乃至二元化对立,反而导致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逐步被淡化。

2.运动型创新创业教育没有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反而对其创业理念所具有的创造性带来了影响。

一方面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脱离了专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忽略了主体参与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陌生感造成了片面认知。另一方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碎片式践行,在具体教育环节照本宣科,反而制約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树立。

3.当前,高校学生以“铁饭碗”为主的就业观念日益落后,就业趋向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较为排斥[2]。在全面贯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转变观念势在必行。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转变思想,以理性的眼光审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要明确主体,又要注重以创新素养为基础的观念形成,从而构建“双线五级”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机制。

(二)“双线五级”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机制的构建

1.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立足专业学科创新,形成以学生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变学生本身的传统观念,增强其所具有的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要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科学研究。其二,应确定创新创业所具有的关键性,激励学生敢于担当创新责任、全方位地投入到创业行列中,实现从“要我创新创业”到“我要创新创业”。再者,转变学生传统观念不单要凝聚学生自身的创新性素养,还应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来激励学生加入创业中,进而创建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机制。比如《燕山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奖评选办法(试行)》内部扶持、激励方案极大地改变了学生观念,为学生试水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解决了后顾之忧。此外,高校要依托学生就业社团组织、大学生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创业学院,组织富含创新素养的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2.不断改变教师自身的观念,增强其创新性素养,让课堂教学能够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衔接。

首先,要不断提升教师创新素养,在教师业务培训中注重教师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与提升,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学术创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重大创新科研项目。其次,要不断在教师教学业务中扶持、激励创新。一方面在教师聘请和职称评定中增加创新类比重,或者明确向教师中有创新创业教育贡献的人倾斜。另一方面要对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科研活动给予资金扶持,积极支持教师跨学科、跨领域地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学术研究。再次,要统筹高平台、高规格、深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赛事活动,在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中形成长效机制,避免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敷衍了事、保守观望。

3.要不断重视以高校作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模式的构建,让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办学思路衔接,进而给高校中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树立长效性指导思想。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分关键的力量,在这一改革中,高校应全方位协调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到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革中,使之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具体而言,一是要统筹办学思路,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融入到办学定位中,使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形成指导性的长效机制,防止“创新创业教育热”逐渐退式弱化。二是要针对高校整体学生就业前景和见习渠道,打造高校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以特色模式的创新带动改革。三是要依托学校各级精品学科不断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让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观念逐步得到改变。

4.要不断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在产教融合领域积极转变从属观念,依托高校科研优势和专业属性,发挥高校创新驱动的应有之义,改变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认知。传统产教融合主要以企业为主导、高校为辅助,在高校创新创业改革中要不断激发高校师生潜能、发挥高校专业科研优势,推动产教融合由合作互惠向竞争共赢的局面转变,避免高校在产教融合中因处于从属地位产生消极、抵触的心理。

5.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在急功近利的浪潮中丧失教育应有的本能。

就内容而言,“双线”是指既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主体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又要重视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思维的培育。要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持续地渗入至各项工作中,让其改革更为常态化。尤其是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浪潮中要激流勇进、以创新为基石,以理念为导向,让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质量成为共识。

二、营造环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催化剂

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的意识较为淡薄,对其改革带来了相应的影响。整合高校各类教育资源,更为突出创新创业的理念,构建更为良好的改革氛围,变成了新时期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催化剂[3]。营造环境文化是灵魂,协作内联是动力,宣传普及是向导,平台搭建是密钥。换言之,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统筹环境维度,强化环境实践要素,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营造氛围浓厚、文化底蕴深厚、实践平台丰富的改革环境。

(一)突出亮点,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构建

突出亮点,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是营造改革环境的灵魂。文化建设是环境营造的内在机理,加强文化建设需要以下三点。

1.要统筹各类高校资源,在学校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长廊,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类成果以文化为轨道,塑造师生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既是改革推进成果的活化石,又是激励高校师生不断前行、敢于进行创新的推进剂。构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长廊不仅要突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创设双创竞赛展台、实践成果,还要注重师长寄语、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法规的集中展示,从而激发学生责任意识。

2.要积极运用数字平台,利用公众号、校园广播站等自媒体,以师生喜好的方式创造性地传播高校特色创新创业教育文化,从而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3.要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的有机转化,并通过学术报告、学术论文、专利申请等形式予以转化,使之成为高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种文化性沉淀,尤其是部分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在校刊、校报中开辟专栏进行传播。

总之,高校要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建设,在营造改革环境的同时强化“文化育人”理念,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反哺改革,成为深化改革的新动能。

(二)强化协作,创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强化协作,创建三位一体性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营造改革环境的动力。营造适合独特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需要多维度全方位的协作。

1.要构建以校企协作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在校企协作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是生产者,企业是消费者和检验者,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构建需要持续完善校企协作,在定向培养中要通力合作,构建产业特色突出、创新指向明确、创业扶持衔接、产教融合鲜明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实现校园、企业创新创业二合一的教育环境。

2.要构建以家校协作为纽带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家校协作为全方位扩大高校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指向标[4]

一方面,家庭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直接关系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和方向。另一方面,家庭对学生创业支持度也关系到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創建以家校协作为桥梁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但可以减弱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外在阻力,又可以针对学生原生家庭环境,利用父辈在极低生活水平下的艰苦经历,对有创新创业教育潜能的学生进行专项思想教育。

3.要构建以校校合作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各个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不同特色,构建以校校合作为中心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助于榜样示范效能的最大化,有助于高校之间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的共享,充分发挥高校环境育人的效能。

(三)注重宣传,全方位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影响力

重视开展宣传,全方位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具有的影响力是高校全方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向导。高校所有师生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中能动性、积极性不强,特别是针对高校以双创竞赛为主的实践普及程度较低,多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仅停留在学分认定层次上。一方面在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整体不到位;另一方面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并未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

因此,注重宣传,全面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是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宣传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向导和窗口[5]

注重宣传,一是要不断将高校内部、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态及时利用橱窗、公告栏、文化长廊的形式进行宣传。二是要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状况,以二级学院为主体,积极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宣传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展”活动,以全覆盖的形式向师生宣传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扩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力。三是要立足双创竞赛,积极宣传,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高校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实现“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的观念转变。

(四)以创新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把创新当作导向,创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是高校全方位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把密钥,是强化主体创新素养的必要保证。

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注重软平台的常态化创设。要不断引进资金、扩大范围、突出实效,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务训练、社会实践、双创竞赛、创新实验课堂的常态化创设作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切入点,充分发挥软平台的激励效能、提升效能,循序渐进地打造特色鲜明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平台[6]

2.要注重硬件平台的构建,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基石,大力开展符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向的众创空间、实践基地、教学平台,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造条件。

三、改良教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实施,需要高校承担主体责任。优化教学是全方位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优化教学务必要明确“开展什么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怎样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进而让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更为系统化、全面化。

(一)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系统是基础

提升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速度,优化教学、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系统是基础。创新创业教育学科系统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一个十分关键的载体。

1.要创建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应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构建,保障创新创业教育超脱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独立运作。当前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组织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依然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混淆。除“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盟”学校外,多数高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进行构建期间,失去了实效性,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各项重任没有统一于组织责任。

首先,要形成责任担当机制。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统筹力,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相吻合,积极将习总书记“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融入到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当中,使创新创业成为一种担当、一种使命、一种当代青年必备的共同文化素养,进而常态化为一种社会技能[7]。另一方面要明确高校各部门的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各二级学院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从而构建“放射性责任体系”,确保学校创新改革的针对性落实。

其次,要不断整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着力构建创新(创业)学院,全面开展以创新为枢纽、以创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从而深层次地蓄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注入富有朝气的生力军。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学院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的风暴必将席卷高等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导火索,构建创新(创业)学院,明确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期间的组织担当,让改革变成一项常规化的教学工作,将成为必然趋势[8]。此外,以创新(创业)学院为试验田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可以得到系统的实施。当然,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应结合校情、学情,以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的程度作为基石,持续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众创空间则逐渐向创新学院进行过渡。

再次,提高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速度,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系统应持续地发挥出高校中所有学生社团组织的聚众效应。一方面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会”等专业性社团组织,自发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9]。另一方面不断加强高校科技协会、专业学科爱好者组织的建设,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最后,创建多元一体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系统,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保证,也是新时期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

2.持续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师资队伍的构建。教师自身创新创业教育素养的培育为改良教学、贯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师资力量薄弱,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应坚持“三线双基”这一目标,让创新创业教育素养变成师资培训、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10]

所谓“三线”是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向,一要注重在职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各个基本环节中的定向培训,发掘更多良好的师资。二要引进更多优秀的師资,在引进中既要注重社会骨干师资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新知,又要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技能。三要不断加强同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性高校等各类教育资源间沟通,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结构。“双基”指的是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常规性基础培训和有潜在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的教师培训双向开展,从而分层次、分学科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构建。

3.持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课程系统构建、专业设置,课程系统构建为高校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专业设置为促进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规范化、系统化发展的关键性标志[11]

一方面,高校在对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专业设置方面基本处于摸索阶段,多数高校都是依靠就业指导中心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换句话来说,高校所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规模化建设难以满足当前社会日益高涨的创新创业需要,高校所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构建变成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另一方面,近年来在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中,大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课”作为本科阶段必修课,但是课时量却少之又少,教材多以《创业实务》为主,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整体课程体系并未形成,无法保证最后的教学效果。

所以,持续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系统构建变成了高校进行改革的核心。

(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核心

提升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速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而言:“三线式理论教学”占据主导地位,课堂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创造性,整体课堂效果甚微,特别是以就业指导中心为主体的授课模式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12]。传统“三线式理论教学”注重课堂理论,缺乏实践环节,以全校公共课授课体系模式、选修课授课模式、经管学院等院系专业课模式为主的“三线式理论教学”充当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创新创业教育课堂三维目标导向性不明确、学科考核机制不完善,学时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缺乏必要实践环节,整体教学方式较难凸显出创新创业教育本身的诉求。

提升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速度,重视相关教学方式的改变。

首先,应凸显出创新创业教育学科本身的特色,重视开展实践性教学,防止出现纯理论性教学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误读,从而导致与教育价值的变异。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强化要依托专业教学,在实验教学中突出创新特色,在专业教学中要注重实习实训的高质量落实。以“双创竞赛”为平台、以赛代练,扎实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能。

其次,要注重分层教学、分散式教学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营养。优化教学目的在于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所具有的实效性,针对学生因材施教,坚持以创业促就业的理念,细化教学、突出教学针对性。细化教学要不断强化分层教学、分散式教学,把具有潜在性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分类,并对其开展小规模化教学,并结合学科特色将相近专业的学生创造性集中,根据专业特色进行分散式教学,全方位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抓典型、树模范,致力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点、线、面间无缝进行衔接,全方位促进教育改革。

最后,要不断将融通式、互补式教学模式植入到创新创业教学中,完善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为第一课堂,以专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融通、互补为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从而着力打造全方位的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新兴教学方式。

(三)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一站式培育方式是根本

提升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速度,创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育一站式模式是根本。现如今,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终成效的主要指标是“以创业促进就业”与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得到创建,加之教学方式的优化根本在于人才培养一站式模式的构建[13]

首先,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人才体系。高校在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时务必统筹学校办学定位、统筹人才培养机制、统筹学生就业方向,持续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确定人才教育体系,从而确保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转化[14]

其次,要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人才得到一站式定向培养[15]。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期间,既要注重校内双创平台的建设,又要注重产教融合领域双创平台的互动搭建。不断加强校企合作,扩大创新创业教育在产教融合领域,扩大人才一站式定向培养的范围。

再次,要拓宽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各个培养渠道,创建不同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对口支援,实现一站式定向培养。这些都是能解决高校师资缺乏问题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的核心。不同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对口支援性一站式定向培养可以跨区域性扶持,也可以区域内不同高校之间开展。

最后,不同高校间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的对口支援不能以高校级别论之,强行进行名校向普通高校的引进,而是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近年来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走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双一流型高校朝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方面取经已经变成了一个趋势。当然,提升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总速度,构建相关人才培育一站式方式应严格遵循人才流动的市场动向,避免大规模的同质化培养造成人才的过剩,反而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

四、夯实实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永动机

夯实实践,不断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得到开展,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永动机。总体而言,要不断创新实践、优化实践,基本形成以专业学科为依托,以专业基础为基石,从专业实践中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属性,着重强化主体的创新创业素养[16]

一是要全面落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让“创新驱动成长”“创业孵化自信”成为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必要路径。一方面要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融入到各项创新创业教育中,让其变成高校学生坚持走创新创业道路的保证;另一方面要将“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同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依托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二是要不断开拓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平台。高校应借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进行以实习实训为基础、双创竞赛为过渡、创新创业实践为主导的实践性体系,全方位增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的实践水平。

三是要关注创新创业教育各类实践成果的转化。一方面应关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成果得到的有机转化,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壁垒;另一方面要不断重视师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成果的转化,既要注重专利申请,又要重视创新创业模式的推广。

总之,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四维实践中,注重改革实践是转变观念、营造环境、优化教学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体现。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期间,创新素养意识较为淡薄,创新创业教育总体的机制依旧没有成熟,都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困境[17]。因此,从转变观念、营造环境、优化教学、夯实实践的四维实践出发,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全力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李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8(4):127-128.

[2] 王创.扎实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高教探索,2016(10):5-7.

[3] 袁渭锟,王满四.作品导向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J].高教探索,2016(6):125-128.

[4] 张芳芳,贺志波.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7(7):88-92.

[5] 楊蕾,王秀彦.基于知识管理的大学生创业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2):90-93.

[6] 谢旭婧.应用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39):112-113.

[7] 任胜洪,刘孙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教育研究,2018(5):76-78.

[8] 孙爱武.构建“六位一体”创业教育体系 有效推动学生就业[J].中国高等教育,2013(Z2):60-62.

[9] 吴爱华,郝杰,汪凯.办好“互联网+”双创大赛 壮大创新创业生力军[J].中国大学教学,2017(9):109-111.

[10] 徐海涛.高校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和培养路径的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129-130.

[11] 高凯旋,王振馨.基于大创项目的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1):48.

[12] KATZ J A , ROBERTS J , STROM R , et al. Perspectiv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 Campu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Journal, 2013, 4(1):13-44.

[13] 张文铁.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为例[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2(6):145-147.

[14] 王占仁.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化特性与发展取向研究[J].教育研究,2016(3):94-96.

[15] 陈晨,邢勤锋.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模型构建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6(1):124-128.

[16] 闫蕾蕾.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转型与创新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0):108-109.

[17] 邱凌.关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4):52-53+58.

(责任编辑:张建升)

Four-dimensional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ng Lu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in-depth practice of the concept of“mass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by al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innovation as the hub gradually break away from the presupposed track under the vision of education.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carried ou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become a breakthrough point in deepening this education.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multi-level education mechanis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arting from the dimensions of changing ideas, creating environment, optimizing teaching and consolidating practice, and taking the“young peoples dream-building journey”as an opportunity,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will be promoted to high quality. Deep-seated progress has become the“lifeline”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o optimize it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innovation literacy; four-dimensional practice

猜你喜欢
创新素养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生创新素养培育路径
从“文化践行”到“学子讲堂”
基于创新素养下的初中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巧用“应答评价” 发展创新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