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英 崔广平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是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潮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客观要求。必须遵循“以生为本”“内容为王”“质量为上”“时势为据”的基本原则,通过理念、内容、方法、技术革命以及教育者的“自我革命”,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革命;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35(2020)02-0099-09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从关乎青年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高度开展思政课改革创新,通过“课堂革命”给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
一、思政课“课堂革命”的时代意蕴
(一)思政课“课堂革命”是顺应时代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新目标对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了质量提升新要求。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也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才内涵、结构以及相应的学习模式和培养模式。高校必须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要求和人才培养新趋势,加强内涵发展、质量提升、改革攻坚[2]。作为“铸魂育人”的思政课理应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逻辑,主动贯彻落实思政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3]378的总体要求,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推进思政课“课堂革命”,种好教书育人“责任田”。
(二)思政课“课堂革命”是遵循和契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3]378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基础最稳定最核心的渠道,该课程承载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逻辑、知识体系,进而构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体系的教学任务;承载着向大学生宣传党的主张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任务,蕴含着党和国家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殷切期待;承载着引导大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思考、想象、感悟、表达方式,实现从思想理论认知向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教育使命,因此,思政课教学过程是教书育人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灵成长过程的有机统一。作为三个过程的有机统一,思政课理应自觉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与价值性、建设性和批判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用真理的力量回应意识形态要求,突出“明大德、严私德、守公德”向上向善品格的培育,从根本上革除教学中部分存在的立场不坚定、价值不明确、主体不彰显的痼疾。
(三)思政课“课堂革命”是应对意识形态挑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
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使高校“文化丛林”已然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抢滩登陆、集散传播、交融交锋、碰撞角逐、攻城略地的主戰场。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西化”“分化”并未因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偃旗息鼓,反而变本加厉。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嬗变,也使各种言论思潮纷至沓来粉墨登场。受纷繁复杂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的影响、受各种社会思潮竞相迸发的扰攘,关心国家发展、关注民生难题的大学生极易因乱花迷眼而丧失判断力、甄别力。面对固根与拔根的较量、铸魂与熔魂的拉锯,思政课堂不能成为西方价值观念和各种错误思潮的传声筒,应站在“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意识形态工作大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4]的高度,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挺身入局,直面社会现实、坚持问题导向、回应学生关切、抢占意识形态主导。要打赢意识形态攻坚战,照本宣科无异于主动缴械,单打独斗的方法改进难以奏效,迫切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全方位“课堂革命”,教育引导处于“拔节孕穗”关键期的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3]377-378,从而在不见硝烟的意识形态战场赢得胜势。
(四)思政课“课堂革命”也是打造思政课“金课”增强大学生获得感的必然选择
思政课的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因思政课教学能有效满足发展需求和期待而产生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值”的满足感、愉悦感和成就感[5]。其中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期待是获得感生成的内生动力,而教学具有亲和力并能有效解决和满足大学生思想之困、认识之惑、成长之需、发展之要则是获得感生成的外生助力。因此,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成长的内在需求,还要注重理论供给与个人需求对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共振。然而,当下思政课依然存在教学供需匹配错位、教学内容无的放矢、教学方式单打独斗、教学话语陈旧迂腐、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等“水课”现象,台上教师“自拉自唱”、台下学生“自娱自乐”的尴尬时有发生。因此,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迫切需要找到思想理论与青春人生的结合点,找准学生情感的触发点和思想的共鸣点,按照“有虚有实、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人有我”的要求打造思政课“金课”,让大学生“主动抬头、频频点头、步步回头”,使“铸魂育人”课程真正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
二、思政课“课堂革命”的原则遵循
思政课教学的本质在于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其扣好人生“扣子”,引领他们掌握人生和社会发展的大道大智,为其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打好精神底色、夯实人生根基。思政课一端连接大学生的成长,一端连接中华民族的未来,其“课堂革命”必须在标定的航道中行稳致远。
(一)坚持“以生为本”原则
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3]377这就为思政课提出了“以生为本”的基本要求。思政课“课堂革命”必须秉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基本理念,聚焦学生所思、所想、所盼、所求,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让学生以“在场”的方式参与“课堂革命”全过程,把学生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发展不发展、满意不满意作为“课堂革命”的出发点、立足点和归宿点。具体地说,“课堂革命”要以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要以回应学生期待、解答学生困惑作为教学内容设置的主题,要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作为教学方法选择的指针,要以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作为话语转化的依据,要以学生的满意度、切实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成效的“金标准”,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契合学生成长、教学内容对接学生期待、教学方法突显学生主体、教学情境贴近学生生活。
(二)坚持“内容为王”原则
思政課“课堂革命”是涉及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全方位综合改革,教学形式的改革固然不可或缺,但“内容为王”的教学定律才是改革创新的基本遵循。因此,思政课“课堂革命”不能用形式创新代替内容诠释,不能为追求“精彩性”而牺牲内容科学性,不能用感官新奇的表象替代客观理性的思考。坚持“内容为王”原则,首先要把准政治方向性。思政课是意识形态“战场”,其“课堂革命”必须理直气壮“讲政治”,必须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6]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用“四个自信”明心立志,引导大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征程之中,切不可因重“知识传授”而偏离政治方向。其次要突出理论彻底性。思政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场”,其“课堂革命”必须坚持理论的彻底性和科学性。“理论只有彻底,才能说服人”[7]。没有理论的透彻性,难有现实的关照性,遑论教学的实效性。只有透彻把握理论,用深邃的思想、严谨的逻辑、理性的思辨诠释理论,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教学供给。切不能用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代替理论的精细深耕。再次要凸现教育引导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培育场”,其“课堂革命”必须有鲜明的价值导向。思政课必须关注学生需求、关心学生生活、关爱学生成长,“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8],帮助学生解答“在哪里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人”[9]的人生问题,切不可以“价值中立”代替课程的价值引领。
(三)坚持“质量为上”原则
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是“课堂革命”的“初心”。而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教学质量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课堂革命”坚持“质量为上”,就要以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目标的达成作为课堂守正创新的依据,切不能用“工具理性”代替“目标理性”,沉溺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带来的感官新奇而淡忘目标初心[10]。具体地讲,要实施教学内容的创造性转换,用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系统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要以教学质量提升为引领,打好教学方法灵活运用“组合拳”,沿用好办法、扬弃老办法、探寻新办法使之与教学设计、内容、课堂生态高度契合。要注重教学方法与其他教学环节协调配合、多点发力,共同唱响“课堂革命”同一首歌。只有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协调配合,彻底改变思政课“深刻而无趣”“生动而无聊”的局面,使教学既能做到亲和而不迎合、通俗而不媚俗,又能解答学生思想困惑、破解学生认知冲突、纠正学生情感偏差、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才会带来思政课教学质的飞跃。
(四)坚持“时势为据”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3]378。“时”与“势”也是思政课“课堂革命”的重要依据。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技术在进步,客观上要求思政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到手段都应与时俱进。无视时代变化、安于现状、墨守成规、老调重弹、找不准穴位、激不起共鸣,思政课就有丢失阵地的危险。落后于时代潮流,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时代步伐,用过时的知识培养明天的毕业生,也会让青年学生“执意扭身而去”。以“时势为据”,主动求变开展“课堂革命”,首先,要用体现时代变革的内容改变课堂生态。教学内容“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11]。把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新时代大学生的现实关切带进课堂,让学生领略理论的力量、感悟思想的魅力、享受思考的乐趣、实现精神的升华。其次,要用富有时代气息的话语改变课堂语态。把“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直观”的时代话语及“网言网语”用在课堂,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专家学者讲“家常话”,用时尚话语构建强大的课堂“引力场”。再次,用现代化新媒体技术改变课堂形态。将新媒体技术超越教学时空的优势与传统教学模式高度融合,实现“面对面”交流与“键对键”沟通完美对接,让课堂插上信息的翅膀、搭乘新技术的潮流快车,提升现代性和时尚感。
三、以增强思政课获得感为导向,掀起“课堂革命”风暴
思政课“课堂革命”,是一场改变当下思政课知识本位、教师主体、“配方”不新、“工艺”不精、“包装”不靓等问题的靶向式攻坚,必须聚焦到增强大学生获得感上来。只有通过理念、内容、方法、技术革命以及教育者的“自我革命”,使教学设计更加精巧、教学内容更加精准、教学讲授更加精妙、教学形式更加精美,才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使思政课从“山重水复疑无路”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以教育理念的适时性“刷新”引领思政课“课堂革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错位必然带来教学实践的偏颇,错误理念指导下的“课堂革命”只能与改革初心渐行渐远。因此,思政课“课堂革命”首先应当是一场“理念革命”。
第一,要“刷新”思政课“课程观”。一直以来,对思政课定位的模糊认识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果。一是把思政课等同于政策宣讲课,思政教学异化为文本灌输,以致枯燥乏味而难以走心;二是把思政课等同于专业课,原则底线异化为价值中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领;三是把思政课等同于生活课,故事、段子、电影、鸡汤充斥课堂,言传身教异化为迎合喜好,课堂异彩纷呈然却丢掉目标初心。思政课“课堂革命”必须拨开课程定位认识上的迷雾、走出认识的误区。思政课承担着“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礎”[3]377的重要任务,具有政治引导、道德培育、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等多重功能,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思政课“课堂革命”必须紧扣其功能和定位要求全方位开展,不能“只见其一、不见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只有对教材内容准确理解,对理论问题能透彻把握,对学生成长需求有清醒认识、对社会现实能辨证剖析,以政治高度把方向、理论深度做支撑、视野广度做导引、生活厚度做根基,方法创新为手段,才能搭建起思想理论通达学生心灵的“桥梁”。
第二,要“刷新”思政课“教育观”。受传统主客二分思维方式的影响,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教育观使教育者往往站在理论制高点上“目中无人”地单向度“独白”,使受教育者习惯于教育者的知识权威而言听计从,这种“教师唱主角,学生跑龙套”的课堂必然死气沉沉、差强人意。思政课“课堂革命”,必须变革传统“主客二分”教育理念,构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主体”的关系。二者在教学中地位平等、双向互动、沟通包容,相互促进[12]。“教师不再仅仅是授业者,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反过来也在教育教师,他们合作起来共同成长。”[13]树立“双主体”教育观,就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的革命都要把受教育者当作平等主体看待,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教学“配方”的创造性整合彰显思政课“课堂革命”
鲜明的政治性、严密的逻辑性、深刻的学理性、高度的抽象性是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共同特点。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也成为部分学生对理论精髓和核心要义的理解把握的障碍。如果照本宣科、按图索骥,就理论讲理论、就概念讲概念,不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丰富多彩的中国实际、中国生活、中国故事相结合,不与大学生思想需求相对接,理论与现实严重疏离,学生就会因教学内容的晦涩难懂而望而生畏、敬而远之、执意扭身。因此,思政课“课堂革命”的关键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优化整合,搭配好教学的营养“配方”。首先,深耕教材把握理论的“核心点”。头脑有理论,联系现实才有方向。因此,需要以教材为“蓝本”,按照“遵循—跳出—回归”路径,对教材内容进行分解、整合、提炼,梳理和挖掘其蕴含的理论要义、逻辑主线和实践价值。其次,找准教材理论与社会现实的契合点。根植于实践的理论之花才能结出累累硕果,理论只有与生动现实相结合方能触发深切感悟。因此,需将有限教材文本向无限社会现实延伸,将基本理论从天上降到人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活实践、与普通个人追梦寻梦圆梦的生动故事相结合,用原理贯穿故事,用故事承载道理,用道理引导明白事理;需将历史叙事与规律揭示相结合,从梳理历史的来龙去脉中总结经验教训、从其发展的内在逻辑中把握趋势揭示规律。再次,化解教材理论与社会现实的矛盾点。一要化解教材理论统一性与学生需求多样性的矛盾。要深入学生实际、全面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4]。只有摸准了学生的思想困惑、现实需求、心理变化、兴趣爱好,才能在破解矛盾中找到理论与学生需求的链接点,做出触动学生心灵,引起学生反思、建构、生成的营养“配方”。二要化解教材“正能量”传递与社会“负能量”消解之间的矛盾。当前,社会上一些“负面杂音”从不同渠道纷至沓来、四溢扩散,对冲和消解着课堂正能量的影响力。思政课教学绝不能回避矛盾,而应直面问题,主动回应,加大对现实重大敏感问题和理论问题的阐释和澄清,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去伪存真,消除疑惑,达成共识。
(三)以教学“工艺”创新性运用支撑思政课“课堂革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15]让政治性逻辑性说理性强的思政课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既有深度又有温度,不仅要有精良“配方”的创造性整合,还要有精湛“工艺”的创新性打造。如果说“配方”是教学的“神”,那么“工艺”就是教学的“形”,需做到以“形”促“神”,用“形”传“神”。
首先,多种教学方法交叉融合,激活学生主体性,凸显主体地位。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教育者的育心育德育气过程,又是受教育者自主认知、选择、建构的过程,而学生获得感的生成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把主体性和主导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起来,激活主体性,教学方能事半功倍。运用问题探究法,激活学生问题意识。创设具有逻辑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将“宣讲场”变成“讨论对话场”,用政理贯通学理、用学理贯通事理,顺藤摸瓜、抽丝剥茧、鉴别比较,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与时俱进地审问题、辩证理性地析问题、反思质疑地解问题。运用角色换位法,激活学生主体意识。教师要从具有权威话语的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引者,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讲者,将“宣讲场”变成“教学见习场”。教师在指导学生备课讲课中与学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信息共享,引导理解教材核心要义、把握理论精髓。运用情景表演法,激活学生的“剧中人”意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依据立德树人“根本”、结合教材理论“蓝本”、遵照历史和现实鲜活“母本”,编写情景模拟“剧本”,将“宣讲场”变成“情景展示场”,让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自主创作和角色扮演中领会思想、建构意义、坚定信仰、规范言行、升华情感。运用实践体悟法,激活学生“求真”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无字之书”,教师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带领学生投入火热生活,从“宣讲场”走向“生活体验场”,让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身之所历、目之所视、耳之所闻”触发“心之所思”,夯实理论基础、提高能力素养、增强理解感悟、形成科学判断、提升精神境界。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绽放绚丽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创新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推动传统教学方式与新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凸显课程的现代性。今天的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包围下成长,网上交友、学习、消费已然成为网络社会“原住民”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赢得互联网,才能赢得青年。如果无视“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现实,依然故我地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因不合时宜而被青年学生“吐槽”乃至唾弃。因此,思政课要将现代化设备、软件、视频、音频等技术工具“报、网、端、微、屏”上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教学各环节有机结合,使思政课因“改头换面”能够让大学生“入眼、入耳”进而“入脑、入心”[16]。一要探索網上网下融合教学新模式。让学生利用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自主学习与老师对热点、难点、困点、痛点的回应和解答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二要探索“面对面”与“键对键”多渠道互动交流新方式。通过QQ群、微信群、公众号、学习网站问答互动专区等线上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回应学生期待。三要探索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学管理新范式。将手机“玩具”变成课堂管理的“工具”、变成教学互动交流的“道具”、变成课后作业批改和课程考核的“教具”。
(四)以教学“包装”的时代性转换助推思政课“课堂革命”
话语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思政课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频繁地传递话语并获得理解的过程。作为融知识传授、理论阐释、信仰传递、价值引导和情感交流于一体的课程,其话语体系既应具备以理服人的科学特质,也要有亲和的日常生活色彩。思政课教学话语只有做到“情理交融”、化高深为通俗、化抽象为生动,让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能接受,理论方能通达灵魂深处。因此,思政课“课堂革命”还需要转换传统教学的话语“包装”,构建言之有信、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味的话语体系,以增强教学亲和力,提升学生获得感。首先,要将教材文本话语转化为教学话语。教材偏重宏大叙事,其编写的系统性、逻辑性,话语使用的抽象性、概括性,一定程度影响了可读性、趣味性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切近性。“话须通俗方传远。”科学的话语内容只有用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才能提升有效性。思政课要把教材文本化、抽象化的内容按照“突出重点、剖解难点、聚焦痛点、回应热点”的要求进行分解、整合、重构,用鲜活案例、生动故事、修辞手法、谐趣语言等“接地气”的话语将内容传授给学生,使其更易领会话语背后的意义,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其次,要把理论话语转化为生活话语。“语言是生活的化身”,贴近现实对接生活的话语方能获得大学生的青睐。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要回归生活世界,到生活和习俗里去寻找话语范本。尤其要从大学生生活中挖掘资源,构建符合大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心理的话语体系。只有用流行时尚的青春话语、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鲜活灵动的个性话语、活泼风趣的幽默话语代替晦涩枯燥的“学究气”话语,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大学生倍感思政课可亲可信。再次,要将“陈旧话语”转化为“时代话语”[17]。“时代是理论话语永远的语境,理论话语本身也映现着时代的进步和困惑[18]。话语落后于时代,必然丧失其理论传递宣传的生命力,也难以触及灵魂引起共鸣。因此,思政课教学话语要辩证扬弃、吐故纳新,推动“陈旧”话语表达的当代化转换、不断吸纳时代的新词汇新符号,结合时代话语变迁不断创新话语呈现方式,以鲜活的时代特质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以教学“主导”的自主性革命统领思政课“课堂革命”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思政课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19]。其自身素养将直接影响“配方”“工艺”“包装”的变革、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因此,作为教学主导的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进行自觉反省、自我扬弃、自我改造的“自主性革命”,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的要求,加强自我修养和能力锻造。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有信仰的人才能讲信仰、有魂之人方能铸魂。思政课教师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落实落细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把培育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自身恒久的价值追求;要提高政治站位,在事關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的问题上要练就火眼金睛,保持头脑清醒、站稳政治立场,理直气壮地批判和批驳各种错误言行,营造“风清气正”“春风化雨”思政课教学环境;要以积极高昂的政治热情,以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以深邃透彻的学理思想,以“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诠释信仰之理、传递信仰之火、深扎信仰之根。
其次,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支撑,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只有专业素养扎实,理论把握精准,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并善于亮剑,有效回应学生关切。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对科学理论不懈追求,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不断拓展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和历史视野,不断夯实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学识修养,用深厚学养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深邃之美、逻辑之美,用精彩话语阐释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之美,用鲜活故事呈现中华民族奋斗的力量之美,切实做到在透彻的学理分析中说服学生、在润物无声的引导中传播信仰、在古今中外的纵横比较中辨析事理、在循循善诱的教诲中启迪心智。
再次,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创新离不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教师要把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髓,积极锻造辩证的、历史的、正确的思维方法。尤其在课堂话语的权威性受到冲击、教师的课堂主导力受到弱化的互联网时代,思政课教师更应做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深谙青年人的所思所想、直面青年人的现实困惑,顺应时代浩荡潮流,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教学内容上固本守正,在教学方法上大胆创新,不断挖掘符合人生“拔节孕穗期”特点,“思想政治素质”养成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话语表达,通过有深意、有新意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最后,教师要严于律己,“用心用情用功”教书育人,在加强师德修养上下功夫。教师“吐辞为经、举足为法”,既是经师更是人师,其一言一行无不在给学生进行情景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认知和行为。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作为帮助学生开启真理之门、把稳思想之舵、指引人生航向的思政课教师,要严格自律,做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一致,用表里如一、知行合一的谨言慎行传播正能量,做到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教师要爱岗敬业,“心”到场、“情”到位、“功”到家,提升精神境界、升华价值追求,用灵魂唤醒灵魂,用坚定的信仰引领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丰厚的学识赢得学生、用真挚的情感打动学生、用生动的教学吸引学生、用榜样的言行示范学生、用人生的感悟点燃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把真善美的种子不断撒播在学生心间,让正确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浸润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19(2).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2018-10-18) [2019-10-08].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8/content_5332026.htm.
[3] 习近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4] 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科社【2015】2号.(2015-08-11)[2019-1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508/t20150811_199379.html.
[5] 房广顺,李鸿凯.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核心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理论教育,2018(2):56-61.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8-14)
[2019-1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8/14/c_1124876294.ht.
[7]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
[8]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05-03)[2019-10-09].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
/2018-05/03 /nw.D110000renmrb_20180503_1-02.htm
[9] 中国青年网.习近平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2017-01-02)[2019-10-09].http://news.youth.cn/gn/201701 /t20170102_9003831.htm.
[10] 張艳红,张澍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之反思[J].教学与研究,2018(5):97-102.
[11] 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M]//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9.
[12] 王颖,侯广斌.主体间性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9(1):83-89.
[13] 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赵友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4.
[14]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15]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1).
[16] 胡艺华.以“四个结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7(8):50-53.
[17] 马忠.以话语创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136-140.
[18] 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215.
[19]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2014-9-10)[2019-10-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09-10/6575002.shtml
[2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二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M]//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重要论述选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50.
(责任编辑:张建升)
On the “Classroom R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XU Chengying CUI Guangping
(Chongqing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4020, China)
Abstract:“Classroom r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which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ollows the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lement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and enhances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t requires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tudents-oriented”, “teaching content goes first”, as well as“complying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It enhances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acquisition in this course through delivering them concepts, content, and methods, together with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educators “self-promotion”.
Keywords: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lassroom revolution”;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