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劳动经济史分析

2020-05-25 09:12牟祉璇
辽宁经济 2020年5期
关键词:新中国经济体制

牟祉璇

〔内容提要〕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至2019年的七十年间,中国劳动经济发展的历程不断变化,其中经济形态发生了两次转变。我国经济目前进入了高速、高质、大发展的新时期,为了掌握劳动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对劳动经济史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对新中国劳动经济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有利于我们将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从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确凿的客观现实。

〔关键词〕 新中国 劳动经济史 经济体制

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形态发生了两次转变。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前三十年。为了快速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我国政府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以摆脱旧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在此期间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劳动力资源严格的按计划配置,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被严格限制,首先以满足城市劳动力就业需要为重点,有的地区通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逆城市化运动为工业化建设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促使工业化建设积累尽可能多的资本。在工资制度方面,为了防止工资分配对积累的挤占,国家统一等级工资制,计划调节平均工资和工资总额,职工工资水平十分低下。这样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国家商品数量严重不足、很多商品极其短缺,由此票证制度应势而生,通过票证制度对短缺商品实施限量供给,人民生活改善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虽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有弊端,但是中国人民在此期间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而不断奋斗,城市的广大职工做出了很大的牺牲,市民勒紧裤腰带全力搞建设。因此,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我国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两弹一星”发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同时还涌现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等许多模范人物,这些成绩的取得使新中国有了立国之本,也为改革开放时期的工业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国摆脱了生存方面的危机,很快便立于民族之林。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四十年。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政府实施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人口红利,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二是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产业,随着资本积累不断提高逐渐过渡到以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上。三是国家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人类文明和共同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经济目前进入了高速、高质、大发展的新时期,为了掌握劳动经济发展变化的新趋势,对劳动经济史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我们将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从而为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提供确凿的客观现实。

一、新中国劳动经济史

劳动经济史属于经济史研究范畴,其与劳动经济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纵横交织,相辅相成。劳动经济史研究劳动经济问题,从纵向分析史實;劳动经济学则侧重理论方面的研究与论述,在横向上研究劳动经济的相关问题。两者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对劳动力的供给、劳动力资源配置、就业与需求以及劳动管理体制等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

新中国的劳动经济史主要探讨中国劳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研究中国劳动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我国的劳动经济史可以从古代、近代、现代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也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前后两个部分来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可称之为新中国劳动经济史或当代劳动经济史,这个阶段经济史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其产生、演变和发展主要围绕新中国劳动力资源相关问题而展开,其中蕴含着新中国劳动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劳动经济制度经历了几次变革,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每一次经济制度的变革都有相应的社会根源,都有其理论支撑:计划经济与高度集中的权力相一致;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经济制度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改变了产业结构,影响了民生制度。经济制度变革的同时,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也随之不断调整与改进并逐渐完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呈现明显的变化。劳动经济制度变革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各个发展阶段也存在各种问题,其发展理念存在着与体制模式不相适应的现象,研究新中国劳动经济史不应把这些问题放大,应站在发展的角度,以发展的总趋势为主线来研究。

二、对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的研究

在总结经济与教训的基础上,对新中国劳动经济史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研究新中国劳动经济的产生、变革和发展,以及新中国劳动经济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1.为了更加明确的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成败得失,也为了正确看待两个时期的历史承接性,应当在工业化、市场化、现代化等各个方面从各角度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分清主流与支流,并充分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以及资源配置中市场的主要作用,才能更好地统筹与规划并能将效率与公平兼顾,从而创造条件实现城乡劳动经济的一体化建设。

2.以往的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研究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城市,忽视了农村,未能兼顾城乡统筹发展,只有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城乡共同视角进行研究,才能总结分析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发现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与相关劳动关系等问题,进而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决胜阶段的主要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使城乡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共建、共享,感受更多的获得感。

3.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一直是劳动经济制度变革的主线,其贯穿了改革的全过程,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以:劳动力供给、就业与需求、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培训与工资、劳动力收支去向、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劳动经济体制等等。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一直支配着历史沿着某种既定的方向前进,反映了历史变革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及其变革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脉络。

三、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的历史分期

关于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的历史分期问题有多种角度、多种分法。一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两个时期相互联系、相互区别,这种观点处于学术界的主流,这种分期的依据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时间节点,这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中,党和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二是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1956年、1957—1978年、1978年至今,这种观点分别以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节点。1956年,新中国完成了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三大改造任务,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三是把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为时间节点,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经济。

从上述新中国劳动经济史的分期标准中可以看出,经济发展历史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间节点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个阶段都有实质的内容和特点。

四、总结

目前,我国经济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对新中国七十年来劳动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总结和反思,应当谨记其中的结论和经验。劳动经济是基本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中之重,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形成合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制度。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

责任编辑:梁 欣

猜你喜欢
新中国经济体制
工程招投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还原真实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美媒:“新中国”的赢家与输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技术和价值比较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
新中国民族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