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摘要: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不高,既有政策、体制、企业的原因,也有银行自身的原因。需要政府、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共同努力,进行综合治理。国有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对于金融体系的稳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不良资产比例偏高便是其中之一。对此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确保资产质量的稳定提高,保证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经济体制;信贷管理;信用体系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研究背景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降低不良贷款上的确下了不少功夫,如尝试制定严格的信贷管理制度,信贷业务的完全程序化改革,规定降低不良贷款的指标等。但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严重偏高,尤其国有银行为最多。不良贷款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大问题。不良贷款率过高一直威胁着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目前似乎有所缓解,但不良贷款依然有可能反弹,我们不能低估这种风险。如何处理和控制不良贷款,已成为银行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因素
1.经济体制改革与不良资产的产生
金融改革之后,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企业自主权扩大,减少了上缴财政的资金,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财政已难以主导资金分配,逐步退出企业资金分配的领域,同时企业打破“吃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客观上为银行吸收社会大量闲散资金提供了可能,资金由向财政集中改为向金融集中,企业资金供给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企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财政无力继续拨款,资金供给只能由银行贷款提供。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拨改贷在新条件下顺理成章成为企业的资金供给渠道。拨改贷的行政强制色彩为不良资产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行政干预代替了银行商业化经营原则,政府主导资金投向,往往流入了经营效益差、濒临破产的企业,出现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的结果—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企业也极有可能获取大量资金,这些资金成为无法归还的负债,相应的企业的不良负债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资产。
2.产权制度与不良资产
一是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存在缺陷,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组织形式为国家独资,即归“全民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主体本质上都是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设成为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要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经营,所以,商业银行国有产权关系导致政府调控经济与经营银行本身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不良资产形成埋下了伏笔。二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缺陷—产权不明晰。产权清晰不仅是指法律意义上的固态概念,而且是指贯穿于整个经济运行过程的动态范畴。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对经营者的监督缺少有效的约束机制,经营者以“自己利益最大”而非“企业利益最大”原则经营,改革后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大,责任和权利更加不对称,起不到约束的作用。三是产权同质及政府干预导致国企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转嫁,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都归国家所有,导致产权同质,在政府的行政干预下,国企和商业银行的责权可以脱钩。?
3.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经济行为滞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真正的商业化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银行在市场中的趋利动机与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并存,使商业银行的商业化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副产品—金融风险。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非国有商业银行,在经济转轨过程中都缺乏系统的有效的监管机制,银行内部也没有完善的内控机制,不计风险地将大量资金贷给房地产等高风险的行业,这样在内外约束机制均缺失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极易产生道德风险,不计成本的扩张资产和负债,甚至进行违规经营,其结果只能是风险成本由国家或社会承担,而经营者却逃避了责任的追究。反映在账面上,国有商业银行必然是资产质量下降,财务状况恶化。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过程中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极不规范、带有很强投机性的行为。?
4.寻租活动与不良资产
在经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并存,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相应的法律约束也不够严格,导致金融领域内大量寻租活动的产生,给金融机构违规和违法操作,金融系统内部人员的腐败留下了余地和空间。在转轨时期,旧的规章制度失去效力,而新的规章却尚未形成,由此产生了许多监管上的真空和漏洞,这使许多不利于金融系统稳定,不利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违规、违法活动得以滋生和发展,进而导致金融秩序混乱和各种金融风险。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发展现状
1.银行不良资产的界定
广义上的不良资产是指银行在资产业务中,资产风险超出预先估计,部分或全部损失的资产。银行在信贷业务中,到期收回本金、利息的贷款称为正常贷款;反之,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中,借款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约定的期限偿还全部本金或利息,造成银行损失的这类贷款,称为狭义上的不良资产或不良信贷资产。按国际标准将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贷款称为不良贷款。本文所探讨的不良资产是指后三类贷款。
2.不良资产的数量
根据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按贷款国际五级分类标准,我国商业银行2007年不良贷款年末余额为12684.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的6.2%,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距离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3-4%左右的不良贷款率仍然有很大的差距。可以看出较之其他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明显偏高,虽然近两年随着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国有银行的股改、上市过程中通过资产管理公司注资协助等手段加大了对不良贷款的消化清减工作,但是截至2007年年底后三类贷款仍占全部贷款的6.72%,而且2007年前三季度,城市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均出现反弹态势,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形势不容乐观。
3.不良资产的分布
不良贷款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和行业特征。不良资产的数量与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不同地区的经济发达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的数量有明显的区别,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我国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经济发达省份的不良贷款率低于3%,而在黑龙江、吉林、河南、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省份其不良贷款率超过15%。从不良贷款的行业分布来说农、林、牧、鱼业不良贷款率高达47%,批发、零售、餐饮、文化、娱乐业的不良贷款率也在13%-16%之间,而采矿、金融、建筑、运输、住房按揭等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低于4%。
4.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危害?
(1)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特别是在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2)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资产存量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源也是一种损失。(3)导致银行财务状况恶化。不良资产对银行财务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四、完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解决途径
1.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应加快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权责制,从体制上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尽可能多引入民营投资者和国外战略投资者,以消除行政干预和官商作风,按照国际同行的规则行事,以建立更为规范、科学的银行运作方式,构建一个产权明晰、政企分离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
2.完善法律制度?
(1)抓紧建立和健全我国的信用立法体系,严惩信贷市场的失信行为,为规范信贷经营提供牢固的法律保障,切实保护债权银行的债权等。彻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信贷市场法律短缺的现状。(2)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法律法规。逐步将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的一些行之有效的金融规章经过法定的程序转化为比较稳定的法律制度安排。(3)加强商业银行贷款人员以及企业的法律意识。银行要严格依法办事,坚决抵制不正当或不合法的贷款,加强内部审计稽核和贷款风险预警。
3.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完善授信风险机制,建立风险预警系统。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业务环节中实行分段管理,职能分开,相互独立、相互制约,强化贷款项目的调查评估工作、贷后跟踪管理以及后评价制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防止信贷风险发生。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问责机制。强化以人为中心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员工整体能力和素质,增加员工控制风险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员工对待不良资产的敏感力和洞察力。强化不良资产的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责任人员的查处力度。
4.防范和化解企业不良资产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开拓新的产品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同时,企业在处置不良资产时应注意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促使一批企业经营状况好转,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资金清偿能力。
5.减少政府行政干预
政府要彻底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对银行和企业的管理方式,使用间接的宏观调控手段,力争政府、国有企业及银行保持平等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另外,政府还要致力于完善整个国家的信息披露制度,违规的银行和企业,不管其地位如何,都要被媒体披露。其次,国家财政应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该注资的注资,该担保的担保,积极配合资产处理和资产证券化工作,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考虑给予贷款和资产证券的购买人一定的税收优惠,以提高投资者对资产债券的购买兴趣,促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等。
6.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一是加强市场经济的诚信教育,提高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的自律性。二是制定严格的惩罚性制度,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进行必要的惩戒?,同时进一步发挥覆盖全国的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作用。三是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四是提高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监督水平,加大执法力度,确保银行债权得到及时的保护。
总结: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深化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难题,直接影响着我国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影响着整个经济金融市场正常运转。伴随着改革开放,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如何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和对策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信贷问题提供一些有益建议,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不容乐观,需要加大重视力度,需要实行科学可行措施,立刻行动起来。在充分了解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前提下,除了深化传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还应根据我国国情与经济金融市场实际发展现状,不但探索新道路新方法,把各种不同的不良贷款相互结合起来,加大立法力度,从而保证我国商业银行与企业持续稳健的发展,为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经济市场氛围,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都富,等.从金融外部性视角分析不良资产与金融脆弱性.金融论坛.2006年(5)
[2]郭世江,等.浅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资产证券化.特区经济2006年(5)
[3]陈朝晖.通过资本市场处理不良资产的法律保障》,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2)
[4]王焯,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理方式的现实情况与理论对比.现代商业,2010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