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学生特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20-05-25 02:38许红菊
关键词:特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进入新时代,高职教育迅猛发展,但相应的思政教育并不相匹配,甚至出现滞后状况。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务必“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在充分考虑高职生源特点、个性特征及心理状况的基础上,从合力教育、衔接教育、阵地建设等路径探索高职生思政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高职学生;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教育;衔接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20)01-0062-05

“我国拥有着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和在校生规模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展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职业教育必将更加坚定地承担起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的职责,更加有力地肩负起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历史重任”。[1]但是,当前的思政教育与迅猛发展的高职教育并不相匹配,甚至出现滞后状况——思政教育主体(教育者)的投入与客体(教育对象即学生)的需求之间产生了错位、失衡和不对称性。“没有对教育对象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无论主观动机多么纯洁,无论实践过程多么努力,但本质上都是盲目的,基本是属于对象无效的实践活动”。[2]因此,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务必“围绕学生关注学生服务学生”,充分了解、精准定位学生特质,以学定教、以学促改。唯有如此,思政教育工作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职学生特质分析

(一) 生源特点

“谁更愿意读职校?”学者李源研究发现:“职业教育仅为‘生存教育,职校生多数来自中下阶层的家庭,在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拥有量均处于相对弱势”。[3]笔者在2017年对安徽省一所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实证调研印证了这一结果:农村生源多,家庭经济条件普遍处于中等以下,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占相当比重。

“是否心甘情愿讀职校?”“职校已成为弱势群体的无奈选择”。[3] “无奈”是对现实境遇的无计可施的接受,是现阶段生活的被迫选择。调查显示:学习成绩及家庭经济是“弱势群体”接受职业教育的最主要因素。高职院校门槛低,学生入校成绩差,生源质量不断滑坡,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新生“爽约”及退学现象频发。

农村生源多、文化基础弱、家庭经济条件相对困难是目前高职生源的最主要特征。近年来,自主招生和五年制高职逐步成为职校生源的重要来源。生源类型多元化和学生教育层次参差不齐无疑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主体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个性特征

相较于本科生,高职学生具有脚踏实地的品质,也更务实、更渴望通过学习改变现状,但与此同时存有以下矛盾:

1.知行不一的矛盾

“许多农村家庭愿意其子女接受职业教育,因为它仍然是帮助子女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非农民、从农业到非农业的区域等进行二元转换的可行选择”。[3]来自农村的高职生们有一个鲜明的目标:读书——找到工作——立足城市——改变身份。他们有迫切改变现状的愿景与梦想,渴望通过一纸文凭获得立足城市的机会,但往往“临渊羡鱼”,却不“退而结网”。调查显示,35%的高职生缺乏学习动力,大多数学生自我约束力差、缺少职业规划,甚至有学生认为无论怎样也能拿到毕业证,即使刻苦学习也未必找到好工作,不如得过且过、游戏人生。长此以往必将导致理想与现实的脱节。

2.顾此失彼的矛盾

技能型、职业性是高职院校突出特征。基于此,部分高职院校以学生就业为借口,片面强调专业技术,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理想信念的培育。于学生而言,专业课“能教会其某项职业技能,将来更容易就业”。[4]因此,重“技能”轻“修为”,注重专业技术,忽视人文修养,成为高职生的内在惯性。事实上,“简单的重视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养的提升,过分地强调‘学做事,忽视‘学做人,只会把高职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机器人和‘工具人”。[5]只有融合人文素养、思政教育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肩负起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历史重任。

(三)心理状况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人们对高职教育依然存在误区:进入门槛低、生源质量差、上升空间窄、社会待遇低,等等。学校不如意、专业不对口、就业不理想等都给高职学生造成无形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高职生的心理韧性显著低于本科生”。[6]他们容易产生内疚感和无助感,抗压能力、适应能力与挫折承受能力较弱,易自暴自弃、消极无为。但是,高职生也有强烈的成长需求,他们年轻有朝气,充满好奇心,富有挑战性,渴望获得成功。思政教育主体应充分把握学生心理需求及其发展趋势,正视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因势利导、点滴滴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二、高职学生的特质对思政教育主体提出新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客体的活动,其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并通过提高客体的道德素质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服务”。[7]就高职院校而言,思政教育主体是包括思政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及学校管理者服务者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客体即教育对象,指成长中的高职学生。脱离客体的思政教育不仅不能影响客体,反而会被客体轻视甚至抛弃。因此,在洞察高职生源特点、个性特征、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思政教育主体要从加强主动性、坚持主导型和体现创造性三方面来应对客体的变化和挑战。

(一)担当使命,加强主动性

职业教育承担着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的职责,肩负着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历史重任。党和国家高度关注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步入了“高光时刻”。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主体要认清自身肩负的职责使命,提高敏锐性、增强责任心,主动为培养大国工匠贡献一份力量。近年来,高职学生生源类型日益多样化,有高招学生、自主招生,有订单式培养,还有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院校扩招100万人,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8]面对高职生源结构、教育层次甚至个性差异日益复杂的新挑战,作为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推进者的思政教育主体要正视现状,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主动深入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举措,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消极应付为积极探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作为,让“主动作为”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二)因势利导,把握主导性

思政教育离不开教育主体的主导把控。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高职生人生经历尚浅、价值观未完全形成,加上矛盾的个性特征、自卑的心理状态,有可能被各种错误思想所左右。思政教育主体可以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有规划的活动实施、理性的引导,帮助高职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教育是一项特殊的工作,特殊在于其“主体是人”,客体亦是具有自觉能动性、创造性的人。高职生不是一块任意涂改的画布, 也不是一只随意灌输的容器,而是客观存在的人。“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 如果不是出于他们自愿,接受、内化外在‘注入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几乎是不可能的”。[9]因而,思政教育主体要关照客体的主体性要求,在教育内容、方法和形式上要注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变显性灌输为隐形滴灌,学会春风化雨般地掌控教育主导权。

(三)与时俱进,体现创造性

社会在发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介体、方法、环境及对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带来许多新机遇和新挑战。比如,在网络时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便利。在五花八门的信息中,他们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对社会现象也有独特的理解和评判。他们反感大水漫灌的说服教育,排斥直白的理论告知,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充满了抵触和抗拒。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主体要以全新的思维方式——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对待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具时代性的教育内容、采用更接地气的教学载体、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思政教育活动才能赢得教育对象的信任与青睐,确保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基于高职学生特质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质和新出现的挑战及要求,思政教育主体要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政教育,必须坚持“以生为本”,凝聚力量增强主动性、把控全过程注重衔接性、关照个性搞好阵地建设,从合力教育、衔接教育、阵地建设等路径探索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方法。

(一)同向同行,合力育人

“合力教育”就是要打破教育主體间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局面,通过协同合作、统筹安排将分散独立的力量汇聚的教育方式。这里“合力”不是简单的力量拼凑,而是优势互补、同向同行的协调合作,是把所有力量激活并凝聚成一股绳,全力影响学生,使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感悟和吸收到有助自身成长所需的养分。基于此, 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主体合力育人应该涵盖以下几个层面内容:

1.思政队伍内部的协同合作

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是高校思政教育队伍的主体,是学生思政教育的两支最重要力量。协同两者力量、发挥叠加效应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一方面,辅导员是育人的主体责任人,但日常事务多、专业水平有限,往往育人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对学情把控不准,加上高职学生对思政课习惯性的抵触,育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一要融合:聘用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工作,在壮大辅导员队伍的同时,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素养,并能通过辅导员工作,实现思政课教师精准研判学情,为课程守正创新打下牢固的基础;二要互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要在分工协作中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在交流互动中发现共同点,在工作融合中找出交叉点,共同完成育人的社会责任。如此,方能产生1+1>2的效果。

2.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合作

思政课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其他各门课也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加强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协同合作有助于解决高职生中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修为”的矛盾。一要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素材开展思政教育。如医药类专业中的 “杏林春暖,橘井生香”等典故不胜枚举,专业课教师可在讲解理论知识中融入脍炙人口的典故,让学生“学做事”的同时,领会“学做人”的意义,促进“德业融合”;二是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教育的使命感。高职院校肩负着技能强国、职教兴邦的历史重任。高职院校的教师要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针对高职学生的特质,聚焦青年思想关切,“传道授业解惑”,亦要着眼于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加强正面引导,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与教学方式上的可接受性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11]

3.教学部门与管理服务部门的协同合作

高职院校在做到教学育人的同时,也要发挥学校管理服务部门和人员的思政教育职能,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学和管理虽分属不同部门,但服务对象(学生)相同,目标任务(“立德树人”)一致。基于此,一要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层面要构建完善的组织与制度保证,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二要制定具体的协同措施。教育管理部门要统一认识,进一步规范管理,优化工作流程;三要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分管领导要主动协调、统一思想,确保协同措施的落地。学生管理服务人员和教师要增强主动性,提高敏锐性和洞察力,相互交流、密切协作, 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主导全程,衔接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12]就高职院校而言,思政教育除了要与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还应该包括岗前和岗后、学校与家庭、外在与自我教育的衔接。

1.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衔接

与中小学思政教育的衔接实质上就是要搭建高职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人生阅历与要学的知识体系间的衔接与联系。高职院校开设多门思政课,章节知识点都很多,但教学效果不明显。一方面思政教师抱怨课时不够、学生不听,另一方面学生反映晦涩乏味、缺少新意。很多时候思政课就成了教师自说自话的表演。分析原因,很大情况下是思政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熟悉,单纯把学生设想为照单全收的“接收器”,结果造成思政教育的失语。解决之道在于思政教师要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有个准确地把控与了解:学生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已学了什么?掌握程度如何?懂了哪些?渴望知道哪些内容……虽不能做到对学生以前知识体系面面俱到的了解,但起码要大致把握,心中有数,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避免“独角戏”的尴尬要从了解学情开始。这需要教育主体的通力合作。

2.岗前与岗后思政教育的衔接

加强校内思政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高职生校外实习期间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岗前岗后相衔接、校内校外无空白。首先,绝不能放松实习生的思政教育。高职院校要指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具体对接实习期间学生的思政工作;其次,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企间交流对话,将学生实习期间思政教育纳入实习协议中,明确具体的方法步骤和基本要求,确保学生实习期间专业有进步、思想有提升;最后,要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班干部的“朋辈”引领示范力量,协助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政教育工作。

3.家庭与学校思政教育的衔接

加强高职生的思政教育要注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生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长的配合,离不开家庭教育的辅助。基于此,一要主动保持与家长沟通,保证育人的一致性。通过网络、电话、家访等形式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方法及策略,增进家校共建合力;二要增强学校与家庭合作育人的互补性。家庭的温暖给了学生成长的动力,学校的学习赋予学生成长的能量。充分发挥好各自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完美衔接,才能完成育人的使命,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4.外在和自我教育的衔接

“自我教育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自我教育与其他各种教育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完整有效的教育系统。” [13]加强高职生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内化,在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生态。一要组建以思政教育主体为主力的宣传帮扶队伍,打造自我教育的核心力量;二要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寝室环境以及网络空间的营造均有助于高职生自我教育的开展;三要创新理论宣传方式,丰富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

(三)开拓创新,阵地育人

1.网络阵地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成了高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政教育主体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高职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思政教育阵地。一要净化高职思政教育的网络生态。根据高职学生的基本特征,依托智慧校园建设, 开发适合高职生的手机APP, 综合运用微信、QQ、微博等网络平台为思政教育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二要组建具备网络素养的思政教师队伍。在了解高职生需求的基础上,增强学习意识,提高信息感知力、网络语言运用能力,增强网络舆情把控能力,以便更好地提高网上思政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三要对网络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及呈现方式进行创新。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高职生的特质有针对性地进行网站建设,改进“配方”(内容)、创新“工艺”(形式)、优化“包装”(方式),吸引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网上学习和管理。

2.实践阵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实践。” [14]搞好实践阵地建设是高职思政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思政教育主体“应结合发展的实践进行,面向实践,自觉实现向实践的转化” [15],一是要有意识将思政教育内容与职业技能训练、岗位实习、职业理想、职业纪律等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案例、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等开展教育,实现思政教育内容与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二是要融合地方性实践教学资源、打造思政教育基地,构建真实情境和活的教材,让学生走出校门,身临其境地感受实践力量。

3.心理建设

高职生普遍存在着内在自信力不足和外在认可度不高的状况。针对这点,要高度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建设,一是通过开设心理课程、举办素质拓展等活动给予学生心理关怀,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班级凝聚力、发现学生闪光点,提高自信心;二是组建“朋辈互助小组”。这既能拓宽舆情收集渠道,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又能报团取暖、互帮互助,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三是重点关注重点学生,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通过对高职生的心理关怀,帮助学生破除“唯学历不唯能力”错误观点,增强自信心,明白“要幸福靠奋斗”,提升“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斗志,点燃学生自觉通过勤奋学习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

四、结语

在向“中国创造”奋进的新时代,高职院校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大国工匠、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军的时代重任,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政教育绝不可能轻而易举、一蹴而就就能获得成效。思政教育是一个滴水穿石、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思政教育主体在把握高职学生特质的基础上同心协力,掌控主动性,坚持指导性,富有创新性,同向同行,从合力教育、衔接教育、阵地建设等多途径探索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高靓.锻造大国工匠奠基中国制造——新中国70年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N].中国教育报,2019-09-27(1).

[2]吴林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效及理路[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16(2):138-142.

[3]李源.谁更愿意读职校:家庭背景下的选择期望透视[J].当代青年研究,2019(3):12-18.

[4]沈有禄.谁上职校?为什么上职校?有何差异?[J].教育学术月刊,2016(7):57-66.

[5]许红菊.新形势下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建设的几点思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27-129.

[6]曹科岩.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7):136-138.

[7]毕红梅.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面临的新表征、新质疑及其发展路向[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45-49.

[8]李克強2019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9-07-10].http://www.gov.cn/zhuanti/2019qglh/2019lhzfgzbg/index.htm.

[9]何洪兵.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7):35-39.

[10]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2019-07-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12/08/c_1120082577.

[1]许涛.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N].光明日报,2019-10-18(15).

[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03-19(2).

[3]王卓民.自我教育初探[J].运城学院学报,2019(4):1-6.

[4]张隽,蒋金康,徐微.大思政视野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3):144-145.

[5]张耀灿,郑永庭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6:136.

Exploration and Thoughts o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XU Hong-ju

(School of Marxism, Anqing Medical College, Anqing 246052, China)

Abstract: Whil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s rapidly in the 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omewhat lags behi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ocus on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 and serve them as well, and by fully consider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places they come from, their personality and psychological state, the author explores some new method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students from aspects such as joint-effort education, link-up education and multi-channelspiritual cultiv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joint-effort education; link-up education

收稿日期:2019-12-0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人才国内访问研修项目(gxgnfx2019109);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9A0357);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批混合课程建设课题(2019HK021);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项目(sztsjh2019-4-41)

作者简介:许红菊(1981-  ),女,安徽霍邱人,安慶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

DOI:10.13685/j.cnki.abc. 000466

猜你喜欢
特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你看见了什么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