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调查研究
——以贵州省为例

2020-05-25 01:38刘建平胡贵勇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贵州省信任民众

周 云,刘建平,胡贵勇

(1.遵义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贵州 遵义 563006; 2.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南昌 330026)

一、引言

政府信任是指民众在与政府组织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政府组织能否承担公共责任、实现公共利益与目标的主观感知和判断,这种主观感知和判断影响民众对政府的情绪和民众对政府的行为反应[1]。民众的政府信任主要包括民众对政府能力、善意、诚信的感知三个维度[2]。从宏观层面看,政府需要掌握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认同度,因为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能节约政府的行政成本,减少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提高政府工作绩效,更为重要的是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能提高政府的凝聚力,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治理功能。就微观层面而言,民众对政府的信任除了能显著提高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和谐外,还能增加民众的公共事务参与行为。一般而言,个体对政府的信任度越高,个体承担政府信任行为所带来的风险的意愿就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政府信任行为,使得民众提高对政府的信任。例如,民众信任政府,民众配合政府政策执行的可能性就较高,一旦这种配合政策执行的行为取得了积极的结果,必然会使得民众提高对政府的信任。反过来,如果民众积极主动地配合政府某项政策的执行,但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损害了民众的利益,民众对政府的政府信任必然会降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是民众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民众良好的政府信任度不但有利于社会治理的深入推进,更有助于各级政府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改善治理绩效、建立积极的政府形象。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普通民众的政府信任进行调查研究,为贵州省各级政府有序推进各项改革攻坚任务提供可以参考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及调查过程

(一) 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来自贵州省3个地级市,共7个县、2个自治县,以及2个县级市。采用典型抽样的方法,样本分为农村样本和城镇样本两类。农村样本的抽取方法如下:每个县(市)随机抽取4个乡镇,每个乡随机抽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5户家庭,共访问660户农村家庭。城镇样本的抽取方法如下:每个市辖区内随机抽取5个街道(或社区),每个街道(或社区)随机抽取20户家庭,共访问300户市辖区家庭。每个县(市)城区随机抽取3个街道(或社区),每个街道(或社区)随机抽取10户家庭,共访问330户县(市)城区家庭。总计发放问卷1 290份,实际回收问卷1 118份,人口统计学变量如表1所示。

(二) 调查内容

1.个人基本信息。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婚姻情况、民族、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政治面貌、居住地、主观阶层。根据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进行填写。

2.本地政府部门损害民众利益情况。您最近一年是否遭遇过本地政府部门(本地政府部门指县或区及以下政府部门,下同)使您无法获得您本应获得的福利、资源和便利从而损害您切身利益的情况?调查对象进行是否回答。如果调查对象作出是的回答,请调查对象详细描述所遇到的情况。

3.不公正感。不公正感由3个项目组成,从分配不公正、程序不公正、互动不公正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如:“本地政府部门是否使您公平的享受政策规定的各种社会福利和资源?”,被试在5点量表上做出选择,三个题项的Cronbach’sα=0.882,符合信度要求。

4.地方政府信任。地方政府信任问卷参考Baldassare的地方政府信任量表[1](Trust in Local Government Scale)以及高勇的政府信任量表[4],根据专家的意见结合测量情境进行了修改,最终形成三个题项。包括“总的来说,您认为本地政府部门是否值得信赖”“您是否相信本地政府部门会尽力去做有益于大多数民众利益的事情?”“您是否相信本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他们应该做的工作上完成得很好?”。调查对象在非常不相信到非常相信的Likert 5点量表进行回答。三个题项的Cronbach’sα=0.841,信度较好。

表1 人口统计学变量(n=1 118)

(三) 调查过程

由经过培训的大学生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每户为一个单位。调查对象在调查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问卷。完成问卷后,获得一个价值十元的小礼品作为参与本调查的酬谢。

三、调查结果

(一) 贵州省民众自身利益是否受到地方政府侵害的情况

贵州省民众是否遭遇地方政府侵害自身利益的情况如下:在被调查的1 118名贵州省民众中有432人表示近一年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地方政府的侵害,占调查总人数的38.6 %。对这432名民众进一步的访谈得知,地方政府侵害民众利益的领域从高到低依次为:低保等各项福利政策的评选、实施问题,占28.3 %;政府及工作人员办事推诿、效率低下、态度恶劣,占26.7 %;精准扶贫实施问题,占21.3 %;房屋拆迁、土地征收问题,占12.5 %;医保问题,占5.3 %;危房改造问题,占3.0 %;其他问题,占2.8 %。

(二)贵州省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的基本情况

贵州省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平均数为3.19,标准差为0.79。高于信任中值,将贵州省公众的地方政府信任与全国平均数进行比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2010年对甘肃、陕西、湖北和江西四省166个县、市共7 276名城乡居民的地方政府信任进行调查,地方政府信任的平均数为2.93,标准差为0.73),结果表明贵州省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t(1117)=11.24,p<0.001。说明贵州省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处于较高的水平,民众普遍倾向于信任各级地方政府。

(三) 贵州省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利益是否受到地方政府损害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

对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利益是否受到地方政府损害的贵州省公众的地方政府信任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性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平均数为3.18,标准差为0.78;女性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均数为3.21,标准差为0.79;男、女性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无显著性差异,t(1117)=-0.751,p>0.05。汉族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平均数为3.18,标准差为0.80;少数民族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均数为3.22,标准差为0.77;汉族、少数民族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无显著性差异,t(1117)=-0.707,p>0.05。近一年利益受到地方政府损害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的平均数为2.78,标准差为0.72;近一年利益没有受到地方政府损害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的均数为3.45,标准差为0.72;利益受到地方政府损害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显著低于利益没有受到地方政府损害民众,t(1117)=-15.707,p<0.001。

(四) 贵州省不同受教育程度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

对贵州省不同受教育程度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受教育程度民众的地方政府存在显著性差异,F(6,1111)=11.74,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贵州省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总体随着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增高。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和本科的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最高,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的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最低。

(五)贵州省不同职业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

对贵州省不同职业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职业民众的地方政府存在显著性差异,F(1,103)=10.24,p<0.001。在社会分层理论中,职业是社会阶层的一个核心指标,一个人职业所拥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受尊重就表示这个人的客观社会阶层越高。对贵州省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调查结果表明,民众的客观社会阶层越高,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就越高。

(六) 贵州省不同居住地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程度

对贵州省不同居住地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下:不同居住地民众的地方政府存在显著性差异,F(3,1114)=19.54,p<0.001。进一步事后检验发现,居住地为市辖区、县(市)城区的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显著高于居住地为乡镇的民众和居住地为农村的民众(p均小于0.05)。

(七) 贵州省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贵州省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因素,以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为因变量,民众不公正感、年收入、主观阶层为自变量,采用强行进入法(Enter)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回归分析得出R2=0.511,ΔR2=0.51,F=387.90,p< 0.001,说明建立的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所有3个变量能够解释民众地方政府信任总变异的51 %。对民众地方政府信任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的变量为民众的不公正感,β=-0.69,p<0.001;即民众的不公正感知越高,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就越低。对民众地方政府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的变量为民众的主观阶层,β=0.05,p<0.05;即民众主观认为自己的阶层越高,对地方政府的信任就越高。民众的年收入对民众的地方政府信任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β=0.02,p>0.05。

四、调查结论

(一) 民众普遍倾向于信任各级地方政府

近年来,贵州省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民生政策方面,随着各项惠民、便民政策或措施的稳步推进,使得贵州省广大民众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红利。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决定民众地方政府信任的因素由以往简单地以GDP增长转向经济、效率、效益 、民主、公平、正义、秩序、环境等方面的综合协调发展。地方政府民生福利和纯公共产品方面的绩效对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正赶上并超越经济增长对政府信任的影响。贵州省各级政府近几年在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依法行政、贫富差距改善情况、社会治安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体现在民众社会心态上就表现为贵州省民众具有较高的地方政府信任。调查结果证实了这种观点:贵州省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显著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二) 客观社会阶层较低的民众对地方政府持不信任的态度

虽然整体而言贵州省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较高,但部分群体的地方政府信任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说明这部分民众对各级地方政府持一个不信任的态度。调查结果表明,居住地为农村的民众、职业为农业劳动者的民众以及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都低于信任中值。居住地、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均为客观社会阶层的重要指标。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客观社会阶层较低的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较低。处于较低阶层的民众,长期受到资源与地位方面的限制,并且低阶层者的社会处境通常不如高阶层民众,因此低阶层民众就更容易将自身比较不好的处境同社会制度、社会体系相联系。低阶层民众也更倾向于对自身的负性事件做出外部归因,认为是社会、政府的不公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从而对现存社会系统表现出更多的否定和反对。

(三) 民众对地方政府信任水平较低的根源

调查结果表明,近一年权益受到地方政府侵害的民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水平,显著低于权益未受到地方政府侵害的民众。在进一步对这些地方政府侵害民众合理权益的分析中发现,基层地方政府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是在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惠民政策执行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政策执行的公开性、公平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甚至出现以权谋私的现象,未能有效保障民众的合理权益。另外,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存在不同程度的懒政、不作为的现象,对于民众的合理诉求相互推诿,使得民众不能享受到各项便民措施所带来的实惠,导致权益受损的民众对地方政府失去信任。

五、培养民众积极地方政府信任的建议

(一) 重视民众信任政府的重要作用

从宏观层面而言,中国是一个具有权威文化的国家,主导社会秩序的是政府。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尤为重要。只有在民众信任政府时,政治系统才能正常运行。如果政府失去民众的信任,轻则使政治系统不能正常运行,重则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从微观层面来说,如果民众对政府不再信任,政府只有通过不断增加公共政策执行的人员来提高政府的行政能力,实现政府的治理意图,这样势必会增加政府的行政成本。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政府甚至有可能需要动用警察等强力部门去推行公共政策,非常有可能引发民众的暴力对抗,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冲突甚至是社会解体。

(二) 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治理绩效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当民众认为是社会、政府的不公让自己处于一个相对劣势的地位,并对现存社会系统表现出更多的否定和反对时,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必然比较低。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着力提高治理水平、治理绩效,努力提高社会公正程度,以优秀的综合治理绩效赢得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 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弱势群体在经济、社会地位等方面均处于较为不利的位置,更容易受到利益格局调整所带来的冲击。各级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的关注,正视弱势群体的不满和利益诉求,使各项政策更多地惠及这一部分民众,改善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使每一位民众共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红利。

猜你喜欢
贵州省信任民众
贵州省种公牛站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贵州省博物馆大悬挑超限结构设计
2019年贵州省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让博物馆成为“民众的大学”
信任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