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巢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文件指出“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并启动十大工程之一“公共服务大数据工程”,提出要建设“教育文化大数据”——“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提升教育质量的支撑作用”。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中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可见,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大数据已经融入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日常。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有利机遇,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正在被广大教育者重新认识和评估。数据不再只是一堆用作统计的简单的“数字”,其正在成为一种变革教育的战略资源和科学力量。
能否精准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是衡量教育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及时、快速、精准地获取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缩短教育准备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损耗,更便于及时开展教育,大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无论是通过观察、交往,还是调研的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都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耗费教育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能保证所获学生信息的准确性。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大数据的核心就是预测,将数学算法运用于海量数据,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大数据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2]所谓预防教育,就是针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行为倾向,教育者预先进行干预、约束和防范的教育,尽可能地将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扼杀于萌芽,防患于未然。如果教育者未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潜在问题,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便极有可能产生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者要善于抓取各类数据,通过数据应用平台进行分析和处理,得到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再结合平时搜集到的包括生活作息、人际交往、购物消费等大学生思想动态信息,综合预测大学生群体或个体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行为发展趋向,掌握教育先机,进行有针对性或个性化的预防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仅要关注教育内容的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还应关注教育方法的显现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同时更要关注教育效果的持续性。大数据信息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只要教育活动在持续,数据就会被跟进。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结束之后,要及时对本次教育开展情况、开展效果、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客观评价,及时反馈总结,可采取巩固、修正、中止等调节手段,强化积极作用、解除消极影响,为下次教育活动提供借鉴与指导。这有助于巩固好的教育效果,纠正不良效果,延长好的教育效果的有效期,从而保持教育效果的长效化。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都是大班教学,经常是一百三四十人的大课,且不同专业混合编班。在这种情况下,维持课堂纪律、确保授课效果,其难度可想而知。无论从教学内容、教育方式还是教学评价上都难以达到教育者或受教育者都非常满意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大群人,加上课时有限,教育者往往采用单向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所以在内容选择上无法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化的需求,从而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教学评价上也仅仅依据考试成绩进行终极性评价,缺乏过程性评价,导致评价结果有失公正客观。在大数据时代,由于网络数据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教育者可以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挖掘、整理与分析,对受教育者实施个性化和针对性的教育,更好地与受教育者进行交流探讨,受教育者也能够在众多讯息中快捷的获取自己需要的资讯和知识,开阔视野。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又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误导,所以,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相统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显得非常之必要。
1.树立“三全育人”理念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3]”,同时还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思政教育工作贯穿落实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树立“三全育人”理念,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从组织领导和保障上要健全“三全育人”统筹推进常态机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等多角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由于大数据信息来源渠道分散,需要协调、整合各职能部门的数据采集中心,“在学校层面搭建统一的大数据平台,集数据采集、定量分析、数据处理、软件开发以及预警预报等功能于一体,集多学科于一体,有效整合学校的数据和资源”[2],从而有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
2.树立“大数据意识”理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大数据”正在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作为培养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作出反应,积极面对这不可抗拒也无法逃避的大数据时代,既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也要沉着冷静迎接它的严峻挑战。首先,作为教育者,必须树立大数据意识理念,学习大数据技术,提升运用大数据能力,强化对数据的敏感性,能快速地在海量数据信息中获取能反映大学生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势等方面的有价值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存储、有效利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教育者还必须关注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大数据信息是海量的、混杂的、良莠不齐的,作为教育者必须从宏观层面把握不同数据之间的关联性,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方法发掘学生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走向,实施个性化教育,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3.树立“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的理念
英国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这本书里提到,把教育看作是一个“自然有机”的过程,看作是一个“生命鲜活展开”的历程,他以一种“有机”的眼光看世界,在他眼里,有机教育是植根于生活和实践的,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机体,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和审美旨趣的具体存在,同时他认为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自我发展,“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思维[4]”。这与视学生为机器的传统教育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放眼当下的学校教育,正呈现出这样一种机械的、枯燥乏味的、唯分数论英雄的为人们所诟病的现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步丧失了“人”的丰富性和鲜活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讲,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的理念,反对僵死的知识和呆滞的思维。教育的唯一源泉是生活和实践,教育没有游离于生活和实践之外的源泉,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4]。所以,教育者要深刻把握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正确道路,高度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在实践中练就本领、增长才干、培养品格、锻炼毅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2019年8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并发出通知。通知指出: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这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指明了方向。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必须体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具体内容,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性和时代性,也要符合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的要求。当然,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除了以上具体内容之外,还应加强技术层面的数据素养教育。根据2019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显示,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 %;10~39岁网民群体占网民整体的65.1 %,其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最高,达24.6 %;在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比为26.0 %[6]。可见,大学生网民数量庞大,但他们普遍存在数据意识弱、数据技术水平比较低等问题,教育者应把数据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中,培养大学生的数据素质。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确立,知识结构也尚未完善成熟,情感脆弱等易使他们缺乏对网络信息甄别与分辨能力,不能正确解读网上纷杂错乱的信息,容易受错误信息的诱导。特别是某些西方分裂势力想借助网络“东风”“顺势而为”,故意在网络上散布西方价值观和国家分裂的言论,这也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培养大学生的数据素养意识,构建网络数据素质教育,以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唯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路径,才能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恰当运用鲜活有力的数据,增强教学效果
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为主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鲜活有力的数据作支撑。大数据时代用数据呈现出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有关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婚恋观、法治观等内容,教育者先用理论详细阐述各自的内涵以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正确观念,再用数据来论证大学生目前各自观念的现状以及相关关系,就可以具体了解大学生观念的深层次情况。2019年是新中国成年70周年,人民网全媒体平台新时代学习工作室通过百度搜索大数据,向人们展示了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带火的热词——“追梦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两不愁三保障”“共和国是红色的”“垃圾分类”“自我革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7],这些词汇一度成为人人都能脱口而出的流行词。教育者用这种权威发布的数据信息应用到大学生的观念分析中,实施针对性的教育,使学生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更具直观和科学的认识,从而增强了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今日校园”“学习通”等平台的效用,提升教学质量
大数据网络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深刻,可以使教育者实时对大学生讨论的热门话题或事件加以了解,积极进行答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及时化解矛盾与冲突。同时,也教育者也可以借助大数据的分析手段,分析大学生对某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学习进度、课程评价等来有效地改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造一流精品课程,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金课。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内容丰富但晦涩难懂,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但需在48学时内授完。可以想象在有限的学时规划内,教育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教育者应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如“今日校园”来开展教学。“今日校园”平台里有“精选课群”“精选课程”,学生可以借助平台选择这门课程加入学习,课程下方有“在线研讨”“视频学习”“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等模块,有效弥补了线上课程学习课时不够的缺陷。通过“线上+线下”学习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自由性、层次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强国”“青马微课堂”“易班社区”等平台开展时政热点学习,针对具体问题反思讨论,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提升教学质量。
3.灵活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精准性,提升教学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取多种评价方法,在收集资料和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对教育者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学水平、学生的思想行为与基本情况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状况,对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调整、教学方式的改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提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育评价要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单一评价”“经验主义评价”“宏观群体式评价”的方式,迈向“综合评价”“数据主义评价”“微观个体的评价”,运用多种评价指标,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和整体性的评价,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精准性,准确找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为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与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