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丽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新课改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不少少年儿童因为心理的不健康发展出现了心理疾病,这就导致了这些学生自身的性格或者心理调整能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无法站稳脚跟。对此,班主任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就应该注意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深度挖掘学生的潜能。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因为小学生自身所处的年龄段较低,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班主任应通过使用语言、文字等工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投入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學生能够在情绪和情感等方面出现变化,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使自身的心理平衡能够得到有效保持,使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能够得到有效的保障。因此,小学班主任就应该注意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部分班主任没有注意到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心里想法,只是将知识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所以学生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就很容易感觉到压抑和被动,无法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且很容易对班主任产生排斥、厌恶的想法。压抑的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法投入更多的有效帮助,班主任就应该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来开展知识的教学。
例如,班主任应该以更加和蔼可亲的态度来进行知识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感觉到“如沐春风”,尽量放缓自己的语速、语调,对学生投以友善的微笑、耐心的解答等,让学生自身能够获得班主任的关爱,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身的心理也能够得到关注。这样在进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师应该对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整改,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放松身心,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今后的发展和学习中都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
二、对学生给予更多鼓励
班主任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耐心,令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变得充满信心,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学习。在传统的知识教学中,部分班主任对学生没有多少耐心,在管理班级时没有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耐心,很容易发火,这对心理脆弱的学生而言就很容易造成伤害。对此,班主任就应该注意改进自身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呵护学生的心灵。
例如,大部分班主任兼任学科教学工作,在进行知识教学时,应该对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自信心。“你很棒啊!”“加油,你是最棒的!”“我们一起来探讨吧!”等充满真情的话语能够减弱学生对教师的“警惕”心理,从而让学生和班主任“做朋友”,使学生能够在班主任的关爱下茁壮成长。在学科知识的教学中加入心理教育,使学生能够在集体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养。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给予回复和解答,适当地给予一些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困难,这就能够实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
班主任除了在进行知识的教学时对学生投入更多的心理教育,还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班主任自身的素养与教育能力存在直接的联系,班主任能否对学生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班主任自身的素养有密切的联系。所以,班主任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认真客观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选择适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进行疏导,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更多的有效帮助。班主任对此就应该参加一些社会上的相关培训,在培训中学习更多的先进知识和教育理念,掌握更多关于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科学知识,根据所学习到的科学方法进行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中获得更多的有效帮助,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在大多时候,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能够对学生的品格和心理素质等内容产生巨大的影响。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良好的知识教学,还能够让班主任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纵观全文,班主任在进行知识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应该注意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对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多的重视目光。改变自身所使用的传统知识教学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能够令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登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J].学周刊,2020(9):163-164.
[2]殷经耀.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7(41):381-382.
[3]朱伟.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小作家选刊,2017(31):261.
注:本文系白银市“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号:BY[2019]G2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