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教育中“梨园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思考

2020-05-24 20:18宫彬豪
新课程·上旬 2020年51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宫彬豪

摘 要:学校地处农村,依托王家峰梨园中蕴含的生态教育资源,确立了“绿色、生态、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坚持“生态立人”的育人理念,开展研究,意在传承传统的国粹和本土特色,以“梨园文化”为载体,将本土资源特色化、生态教育校本化,走出一条王家峰小学生态特色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态教育;“梨园文化”;校本课程;课程开发

“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1]校本课程开发受到了广泛重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施瓦布创立“实践的课程范式”和英国的斯腾豪斯领导“教师即研究者运动”的理论和实践为校本课程研究揭开了序幕。我国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随着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全面推广,乡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大幅增加;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领域联系日益密切。

我校地处南内环和东中环的交汇处,属于城乡结合部,我校依托王家峰千亩梨园,相继开展了“春之品”熏陶、“夏之寻”观察、“秋之研”体验、“冬之藏”管理,还有剪纸、火流星、太极拳等活动,“生态教育中‘梨园文化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以兒童发展为主旨,将本土资源特色化、生态教育校本化,树立“生态立人”的育人理念,将零散的实践内容转化为系统的学校生态教育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促进教师科研水平。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现代“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它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事物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2]形成了以绿色为基调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现为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理念和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而生态教育[3]就是人们对生态危机反思的产物,它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低碳经济、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教育理念。

王家峰小学开展“梨园文化”生态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此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是教育的回归,是人的真善美的回归。它依据“绿色、生态、传承、创新”的办学理念,基于农村小学特点,依托梨园中蕴含的生态资源,通过走向自然的梨园天地研究、传承传统国粹和本土特色研究、打造生态课堂,绿色教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来认识自己,寻找和探索属于自己的绿色人生。

二、生态教育中“梨园文化”校本课程的设计框架

1.目标指向儿童发展

“梨园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以儿童发展为主旨。其一,“梨园文化”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规定课程项目有益的补充细化和拓展,有利于每个农村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其二,对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来说,传承并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民间本土文化[4]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提升本校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快乐成长。其三,让课堂回归生活,把学生置于一个绿色开放的学习空间,构建绿色生态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在绿色生态的氛围中成长。

2.内容呈现本土特色

“梨园文化”校本课程遵循“绿色·生态·传承·创新”的理念,研究内容为:研梨园基地,品梨花诗词,赏梨园戏曲,寻生态体育。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传承我国的诗词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播种戏曲的种子,喜爱中国戏曲艺术;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培养民族情怀。在课程开发综合评估之后,编制的四本校本教材《梨园天地》《梨风古韵》《梨园戏曲》《风火流星》,其中《梨风古韵》校本教材,收录了十二篇关于梨花的古诗词,立足儿童视角从“花前吟诗弄墨”“花海拾趣闻香”“花间品诗传情”三个方面对古诗的内容、注释背景、赏析进行了解读。《梨园戏曲》校本教材,本着“了解精华、点滴传承”的原则,分为戏曲基础知识、百变脸谱、梨园学唱、名曲欣赏四方面内容,让学生了解戏曲故事背景、人物、唱词,提高审美情趣。《风火流星》本着提高认识,培养兴趣,改进材质,降低难度的编写原则,安排了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风火流星简介、基本动作、“挽花”动作方法、套路及创新动作。每课均有动作要领、图示、检测及自我评价等几部分,展现了晋阳风火流星文化的独特魅力。梨园文化校本课程充分展示了王家峰小学本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初步架构了一个的课程系列,“梨园文化”生态教育也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在我校的发展史上属于首创。(见下图)

三、生态教育中“梨园文化”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研究与学科相融合

课题组教师遵循全课程理念,将梨园诗词学习融入语文课堂,戏曲知识带入音乐课堂,《测距离》则出现在数学课堂上,《测量梨园土壤》进入科学课堂……全新的学习情境,全课程的学习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

2.研究与社团相整合

课题研究也渗透到了社团中,如晨曦文荟社团中,学生诵读、品析古诗词;戏曲社团中,学生设计脸谱、学习戏曲名段;剪纸社团中,学生剪出了造型各异的图案;阳光体育中,学生学习太极、火流星基本动作……

3.研究与活动相结合

在课题的引领下,我们先后组织了“走进梨园”“梨园大舞台”“梨园文化诵读经典专场”“香飘梨园 金秋采摘”“风火流星社团展演”“英姿飞舞队列太极展演”等全校大型的课题活动。

在“走进梨园”活动中,我们带领学生走进王家峰梨园,开展了小记者采访、梨花摄影、古诗文诵读等活动。让课堂回归生活,学生在洁白似雪的梨园中欣赏着美、吟诵着美、记录着美。在“梨园大舞台”活动中,开展了“首届梨花摄影展”“脸谱制作服饰展”“书香梨园书法、文学创作展”,表演了精彩的《说唱脸谱》《国巍》等戏曲节目。一件件作品展示于楼道中,凸显了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人文底蕴逐渐丰厚。“梨园文化诵读经典专场”活动采用集体朗诵的形式,《梨花辞》《心向梨花》《何处忆梨花》等古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沐浴在古典文化的恩泽中,享受着诵读带来的快乐。“香飘梨园 金秋采摘”活动中风火流星传承人带领学生进行了现场表演,科技组完成了梨园土壤成分测试及秋梨储藏实践研究,文学组进行了“果之韵”梨文化探讨活动,销售组举办了梨园产品展销会。孩子们在梨园实践活动中,探究奥秘、体验劳动成果,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梨园文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生态立人”育人观逐渐明晰,爱家乡,为家乡,建设家乡的育人理念已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中。

4.研究与班级文化相配合

教师利用班级文化墙、荣誉墙对“生态教育月明星”“生态教育全优星”等进行表彰,点燃学生心中的“火种”,增强学生的荣誉感,激励学生相互促进,不断进步。

四、生态教育中“梨园文化”校本课程实施效果与影响

1.激活学校发展内驱力

王家峰小学在课题开展的过程中,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科研兴校战略,聘请了各级专家对课题给予指导。区科研人员手把手地教老师们一步步开展研究,在大家迷茫和困惑时及时拨云见日。课题研究成为学校发展的引擎,挣脱了王家峰小学发展的瓶颈。几次大型的学校活动,《太原日报》《太原晚报》《科学导报》《健康报》等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家长对课题也给予了高度评价。2017年我校的两个生态课题“‘梨园文化生态教育校本课程设计和实践的研究”“民间体育项目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均获迎泽区课题一等奖。教科研的强劲发展,鼓舞了气势,点燃了教师的研究热情,激活了学校发展内驱力。学校也获得优胜集体奖。学校的课题研究提升了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社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办学特色得以凸显。

2.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

“梨园文化”生态课题提高了学校教育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自课题开展以来涌现出一批有思想、能总结的教师队伍,产生论文11篇、教学设计19篇、案例15篇、随笔若干等,其中多篇在《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等中国基础教育类核心期刊、国家优秀期刊发表,并获得国家级一、二、三等奖。2018年底学校又上报了四个区级课题,其中“‘一剪一花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生态教育下小学数学命题研制与应用的研究”“小学‘火流星体育社团的评价研究”都是生态教育课题的延续和深入,2019年许多教师又投入新课题的研究和探讨中。

3.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1)从调查分析中看学生的发展

在课题研究的前期和中期,我们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

样本调查结果对比如下图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主动参与度由45%提高到82%,梨花古诗词的积累背诵由5%增长到80%以上。戏曲从知之甚少到现在63%的学生能够进行简单表演。对家乡梨园的了解由浅层次的赏花、吃梨到现在75%的学生能掌握田间管理、嫁接、储藏等知识。86%的学生掌握了太极、火流星的基本动作要领,学生各方面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2)从评价中看学生的成长

以下是一个年级学生上、下半年5☆对比表。

从上面这张对比图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经过课题研究,学生在六个方面的五星级的人数直线上升;“学以致用”的能力提高最為突出,达39%;资料收集能力、参与、合作、自信心等四项提高幅度也在30%左右。课题的研究让许多学生的潜能都得到了发挥,所有学生都参与到了活动中,有了责任担当,有了科学的探究精神,社会参与意识更强了。

(3)从实践活动中看学生的提高

课题组结合《迎泽区小学生综合实践必做的50件事实践项目》与梨园生态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参与“探秘春天”活动寻找梨园中独特的春天,用所学知识设计导游图、估算一棵树和一条路的长度,拍摄自己最得意的梨花摄影,写下梨园采风记、设计民俗文化调查表等,并将作品进行全校展示。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触摸历史、学会生存。每个学生都在生态教育“梨园文化”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

五、研究中存在问题与思考

课题研究虽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1.课题研究对“梨园文化”的内涵挖掘与深度解读不够,还需加强“生态立人”课程更高层次的架构,让他更能形成体系和系列化。

2.对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评价与推广运用还需不断尝试研究。

3.教师课题资料的撰写还需进一步科学、规范,课题研究的总结提炼与表达还有待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今后,我们将深化生态课题的研究,开发并有效利用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加强“生态立人”课程更高层次的架构和系列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实课题的厚度,让校本课程植根于我校,让王家峰小学生态教育特色有更强劲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06-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6-03-17.

[3]杨克涛,陈敬佑.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教育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180-185.

[4]刘雅西.基于特色学校创建的农村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延安:延安大学,2014:51-62.

基金项目:太原市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生态教育中‘梨园文化校本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GH—2016071)。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试论科技价值观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