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国伟
摘 要:本文归纳出初中化学微观分析的常见考点:1.考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相互转化关系;2.考查微粒的特征及其应用;3.考查微粒的结构及其示意图;4.考查元素与元素周期表;5.考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实质。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观考点;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举例分析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所以让学生建立物质的微粒观,学会进行物质及其反应的微观分析,既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笔者总结多年的教学,结合考题分析,谈谈初中化学微观分析的常见考点,与同行老师们交流。
1 考查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及相互转化关系
例1: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物质,例如,铁、二氧化碳、食盐、碳酸钙、金刚石、酒精等,它们都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请选择上述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 。
答案:CO2C2H5OH,Fe C,NaCl CaCO3
评析:本题考查的是最基本的微观知识,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初步区分一些常见物质的构成,是中考常出现的题型。
例2:下列关于构成物质粒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C.在化学反应中,同一元素的原子与离子可以相互转化 ,但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唯一粒子
答案:D
评析:本题重点考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与原子、同一元素的原子与离子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这是初中化学物质微粒性的较高层次的要求。
2 考查微粒的特征及其应用
例3 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通过气味辨别水和酒精: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氮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湿衣服晾干:水分子由大变小,水由液态变为气态
D.水银温度计量体温:汞原子之间有间隔,升温增大,降温缩小
答案:C
评析:分子、原子、离子都有三个基本特征:(1)质量和体积都很小(2)分子、原子、離子都是在不断运动着(3)三者之间都有一定间隔。学以致用,要能用微粒的特征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既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标准要求,又体现了培养学生宏观微观结合的核心素养的能力要求。
3 考查微粒的结构及其示意图
例4:下图中的A、B、C、D分别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以上四种粒子中,A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2)A、B、C、D四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填序号);
(3)B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4)A和C形成的化学物是 (填化学式)。
答案:金属AD得到MgCl2
评析:原子结构示意图是化学上描述原子结构的一种重要模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与离子的转化关系,还可将其作为一个独特而有效的工具来分析和解释很多问题,这个例题很好地体现了初中化学要求学生对原子结构、离子结构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即,知道原子的构成、典型元素(稀有气体、金属和非金属)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离子形成的过程等,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注重基础,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度。
4 考查元素与元素周期表
例5:下图摘自元素周期表中相邻的三种元素,部分信息略去。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原子质量是30.97 B.Cl原子易失去电子
C.三种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 D.三种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同一族
答案:C
评析:让学生打通“原子——元素——元素周期表”的关系链条,是学好化学课的一个关键,本题就是考查这些关系是否知道,能不能熟练运用。只有把宏观的元素周期表与微观的原子结构关系搞清楚,才能理解元素周期表对于化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才能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才能真正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本题宏观与微观结合,考查有一定深度,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5 考查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及实质
例6:甲和乙可以合成清洁燃料丙,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丙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B.丙物质属于有机物,可用作溶剂和消毒剂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氧化物
D.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甲乙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1∶2
答案:C
例7: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特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在图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微观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产生氯化钠的方法中与上图基本反应类型相同的是________。
A.海水晒盐
B.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C.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
答案:HCl+NaOH=NaCl+H2O H+与OH-结合成H2O分子C
评析:初中化学教材中化学变化的实质描述为,反应物的分子分解成原子,由这些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随着学习的深入,多数置换反应的实质是原子与离子的相互转化,复分解反应中变化的实质是离子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对于这些抽象的过程,可以利用微观模型来揭示,通过模型来定量分析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原子、离子的变化情况,很直观易懂。中考题也常采用这种形式来考查学生对化学变化过程及实质的理解,上述两个例题就是典型的利用这种模型来考查化学反应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山西出版传媒集团.
[2] 朱国定.关于微观模型的应用例析.《中学化学》.2019.1.
[3] 杨宝权.基于发展学生微观表征能力的教学策略.《中学化学》2018.2.
[4] 李萍,张增建.让“活动建议”真正“活动”起来.《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