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静
前段时间,看一部剧,讲述的是有关房屋中介的故事。
断断续续看了几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剧情,还有一位出镜不算太多的配角——江美廷。美廷阿姨每每出场都让人眼前一亮,虽已年迈(67岁了),却依旧讲究得不得了,即便在家,也身着旗袍,脑后梳着一丝不苟的发髻,在厨房用小火慢炖一锅绿豆银耳莲子汤……
处处都是烟火人间的生活气息,处处又都是有趣雅致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多有质感呀!
美廷阿姨出门就更讲究了,身着剪裁合身的旗袍,搭配精心挑选的手袋、裴翠配饰,稳稳地踏过青石板的小路,去往任何一个地方。
我粗略算了下,整部剧寥寥不多的镜头里,她大概换了6身旗袍,每一身都让人觉得妥帖好看,不招摇、不扎眼、不扭捏做作,更不落俗套,把一个有涵养的老人诠释得恰到好处。
每次美廷阿姨出场,我都不禁感叹:如果自己老了也有这番风采,那真是极好的。
转念又莞尔:如我这般风风火火的女子,穿着旗袍走起路来,怕是前脚绊后脚,腿都迈不开吧?
算了算了,怕是这辈子都和旗袍无缘咯。
其实我很喜欢旗袍,也不知哪天开始,且年龄越长越喜欢,还喜欢和旗袍一样温雅丰韵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喜欢能把旗袍演绎得富有灵性的含蓄温婉的中国女人。
有人说:穿旗袍的女人,多少应有點古典的韵致。她的眉眼,应蕴结着不能一眼看透的绵绵味道;她的颈项和背脊,应颀长而温婉;她的肩,应圆滑而带一点轻削;她的身段,应在苗条中起伏一份丰润;她的姿态,应有着优雅的痕迹。
穿旗袍的女人,还应染上不多不少的人间烟火味,多了便是庸脂俗粉,少了又过于空灵孤傲。
旗袍之所以是旗袍,也是因它离我们不远也不近,刚好在最适于品味和迷恋的距离。
旗袍是东方女人的特权,一穿旗袍,东方韵味只一眼就被惊艳。
记得前两年大学同学聚会,一位同学穿了旗袍来赴约,丝缎面料,墨绿竖条,精致的绣花领口中间有一颗绿玉纽扣,长度及膝,左下摆开叉……她淡妆素裹,乌黑的发丝挽成一个发髻梳在脑后,一进场,就让在座的男男女女惊艳了。
谁会想到一个当初在学校毫不起眼的姑娘,多年后会大放光彩,抢尽了风头,让所有人都记住了她。
聊起来才知道,她从事的就是与国学相关的职业,每日身穿旗袍,在讲台上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年人讲述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闲时品茶、弹琴、读《诗经》……在这样的环境下浸润久了,自身就有了雅致的韵味,举头投足就特别起来,让人一眼难忘。
她只待了短短两个小时,却带起了一阵“旗袍风”——有段时间,女同学小聚,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穿上旗袍,甚至还专门举办过一次“旗袍派对”,好好过了一把旗袍的瘾。
在当下忙碌的现代社会,这种“附庸风雅”的穿着打扮当然不能日日都有,日常的风雅生活也是有限的,但是思想的风雅却永无止境,焚香冥想、品茗仙茶、读诗弹琴……这些都有治愈生活的力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