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市六合区龙池中心小学 袁俊俊
在平时作业答题、考试检测中,笔者常常会遇到学生们出现的下面这些情况:“题目漏写”“看错符号”“口诀不熟”“不用尺子”“算理不清”“涂改不清”“题意不明”“概念不清”……你会做何感想呢?
我们仔细分析上面的种种情况,可以归纳分为两类:一类诸如数字书写不规范,画图操作不规范,不知道检查的具体方法等答题技能的不规范,属于操作层面的问题;另一类就是教学中一些特殊题型的解题思路不明确、步骤不规范,属于思维层面的问题。这两类问题正是学生们对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没有足够多的经验积累,没有形成规范的操作造成的。
在实际教学和生活中,我们如何切实有效地改善这一现状?为此,笔者特别咨询了从事研究脑科学与儿童学习的杨元魁教授(杨元魁:2011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儿童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负责儿童情感实验室的工作……),得到以下信息:
从脑科学的角度,我们确实认为考试是一种技能,这种技能建立在学生对各种题型和解题技巧有足够多的积累基础上。既然是技能就可以训练,反复地练习有助于形成稳定且快速反应的神经连接和通路。相应的科学理论,实际上就是长时增强效应,又称长期增益效应(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是发生在两个神经元信号传输中的一种持久的增强现象,能够同步刺激两个神经元……
在训练之前,我们需要将考试过程中操作层面和思维层面的内容进行分析。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那我们在考试中也应该打好规范化、精细化的技能基础,为最终形成个性化解决问题夯实基础。
个人认为所有的游戏、活动是有相应原则和技巧的。那考试、练习中在操作层面又该如何规范化、精细化呢?笔者作了以下思考。
1.总体要求
(1)充分准备、规范使用学习用品、规范书写。(按部就班)①基础知识的准备(乘法口诀等);②学习用品的准备;③规范书写文字、数字、符号、标点……④正确规范使用尺子等工具进行操作画图;⑤涂改清晰;⑥规范使用草稿纸……
(2)将题目要求和题目内容中重要的词句勾画出来。(提纲挈领)①画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句;②先分一分,再列式计算;③( )里最大能填几?④把下面各数从大到小排列;⑤在○里填合适的符号;⑥12 个车轮可以组装( )辆三轮车或者可以组装( )辆小汽车……
(3)读题的时间要大于做题时间。(高屋建瓴)①画出重点词句;②可以从条件入手,已知条件之间有什么联系?根据已知条件能得到什么?③也可以从问题入手,要想求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什么?③画图、列举是分析题意的好方法……
(4)跳过不会做的题目并做标记。(避重就轻)①合理分配时间;②做对不该错的;③放弃不会做的……
(5)完成练习后,进行检查。(亡羊补牢)①捡漏,从头到尾看有没有空余没做的;②重做计算题部分(可以不看答案,重新计算一遍;也可以根据结果进行逆运算);③根据自己的薄弱项目进行检查……
(6)做错题收集。(前车之鉴)①分析错误原因;②明确解题步骤;③弄清数学本质……
2.分项特点
(1)计算题:①加减法中,从个位算起,标出进位加和退位减标记;②混合运算中,标出运算顺序,写出第一步的运算结果帮助下一步计算;③笔算部分,关注横式的结果(有没有漏写、有没有误填逆运算检验的结果);④简便意识:73-47+47……
(2)填空题:①具体要求参照总体要求的第二、三、四条;②列出算式,写出计算过程……
(3)选择题:①思考方式:选择题一般可以根据题目入手,也可以从选项入手;②误区:注意提问的方式,例如,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4)操作题:①用铅笔、尺子、量角器、圆规等学习用品;②在点、线上画;③不出头、不留空;④涂改要清晰干净;⑤看清要求、弄清概念……
(5)判断题:①根据概念:将6个苹果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2 个(没有说平均分);②考虑特殊:任何数整数小于它的倒数(1),一个数乘小于1的数结果小于本身(0)……
(6)解决问题:①具体要求参照总体要求的第二、三、四条;②弄清单位名称……
根据链条原理,链条的闭合性,关系到整体的安全,任何一个环链的断裂,都会影响到上下环链甚至整体的安全。因此,我们在练习、考试中,在思维层面也需要从以下方面规范化、精细化。
1.规范计算过程,明确算理
57-6=,为什么会出现49这样的答案?就是因为思维的不规范、不完整,导致了最终结果的错误。如果计算时,我们完整经历这样的计算过程:57-6,先算个位,因为7-6 够减,不需要退位得1,十位上是5 个十,50 和1 合起来是51。计算56-7时,先算个位,因为6 减7,不够减,所以个位上需要向十位借一作十再减(十位上标小圆点),再算个位上16 减7 得9,(这里可以用10 减7 得3,3 和6合成9),十位上(小圆点)退位后还剩下4个十,40和9 合起来是49。像这样规范、精细这一解题过程,明确算理,是不是会大大避免上面所谓的粗心呢?
2.规范读题过程,理解题意
例如:小明家栽了2 行梨树,一行6 棵,一行5棵,小芳家也栽了2行梨树,每行5棵,他们两家各栽了多少棵?要求小明和小芳两家各栽了多少棵树。我们先弄清已知条件:小明家栽了2 行梨树,一行6 棵,一行5 棵,是一个6 和一个5,要求小明家中的总棵数,就是把6 和5 合起来,用加法来计算,列式为6+5=11(棵)。小芳家也栽了2行梨树,每行5 棵,说明有2 个5,要求小芳家种的总数,就是把2 个5 合起来,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列式为5+5=10(棵)。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可以用乘法来解决,列式为2×5=10(棵)。像这样规范、精细这一读题过程,理解题意,是不是也会大大避免上面所谓的粗心呢?
3.规范思考过程,认清本质
例如:明明有39枚邮票,丁丁有29枚邮票,如果明明送给丁丁( )枚邮票,两人就同样多。在解决本题时,如果我们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为什么是明明送给丁丁而不是丁丁送给明明呢?对,因为明明有39 枚,丁丁只有29 枚,明明比丁丁多10 枚,所以是明明送给丁丁。那该送多少呢?把多的10 枚全部送给丁丁吗?如果把多的10 枚全部送给丁丁,那就变成丁丁比明明多10枚了,依旧不同样多。因此只能把多的10枚中的一部分送给丁丁,就是想多的10 枚两人怎么分才同样多呢?对,送给丁丁一半也就是5个。所以,这样的题型,本质上就是先求出两者之间相差的,再把多的部分平均分成2份,把其中的一份送给别人而已。列算式39-29=10(枚)表示两人之间相差的,再用10÷2=5(枚)表示平均分成2 份,送出其中的一份。像这样规范、精细这一思考过程,认清本质,是不是也会大大避免上面所谓的粗心呢?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脑科学的角度,学生们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在操作层面或思维层面上的流程不规范。而关于答题技能的不规范,可以通过训练和反复强调能见到不错的效果;难题解题思路不清楚实际上也是因为练习得不够,做得多了自然也就熟能生巧了。
面对学生出现的这些现象,出现焦急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差异很大,具体情况不同,想通过训练矫正的话,必须要搞清楚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和概率,是不是反复出现同一个错误,还是同一类错误,结合学生的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当然,训练时要注意量和频率,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