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园
摘 要: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稳定且关键的综合素养,具有明显特征,也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体现。初中历史教学仅有课本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要想学习好历史,必须要深入研读课本知识,同时要进行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以及文化背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8-0112-01
自从新课程改革之后,新理念的诞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历史教学,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到历史教学,并不是为了升学考试而学习,而是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历史知识,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时代下,深入了解历史,具备历史素养。所以教师必须要创新课程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渗透核心素养。
1.科学设计历史教学目标
教师在初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学当中,教师要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认真努力使学生能够认识到历史学习核心素养在学习当中的重要意义,从而逐步的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历史学科,具有丰富的文化故事,所以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当中,借助历史学科的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注重在教学当中积极的渗透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也要根据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的实际状态,设立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探究和思考当中逐步的完善。教师在创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满足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当中的实际需求,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目标设计能力,强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也要对历史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全新的引导和拓展,并且逐步的改善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能力使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当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教师还要在教育教学当中认真的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大纲的实际要求,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师通过深化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在历史教育当中加强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频率,提升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和思考当中强化自身的认知水平,完善自身对于历史学习的主動性。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发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要设计科学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当中的重点内容,并且结合自身对于文章的把握能力,树立科学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引导学生概括并且梳理巩固政权的措施,使学生探讨汉朝建立之后开疆拓土的举措引导学生在讨论当中,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思维,完善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2.有效的利用历史创造教学情景
良好的教学情景是提升学生历史学习主动性的常用教学策略,所以教师要在创设教学情景时符合学生的历史学习规律,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要通过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动力,使学生在情景当中学会思考和感悟,了解历史的真相,完善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历史教师在创设特定的历史情景当中,要引导学生全面的剖析历史情景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全方面的对历史进行有效的思考,强化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完善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也要在情景教学当中通过实践性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目标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目标。并且教师也要积极地鼓励学生主动的融入到课堂学习当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
3.深挖教材内容结合时政热点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当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历史教学方式,教师在历史教育教学当中,通过渗透人文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美德,使学生在学习当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历史教师也要深入的挖掘教材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结合当前热点话题引导学生对历史素材深入的挖掘和思考,使学生能够有所把握有所积累,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探索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
综上所述,学生仅仅学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和延伸。通过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历史思想观念,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及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为历史教学提供多元途径,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增强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更好掌握历史学科内涵。
参考文献
[1]夏辉辉.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历史教学理解与教学实践[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6(08):132-133
[2]杨星.初中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7(42):42-44
[3]王晓荔.关于初中历史核心素养研究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12):152-154
[4]王燕飞.立足核心素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华夏教师,2017(02):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