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法兴
摘 要:我们在平时的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少一点背与记,多一些思考;老师少一点讲解,多让学生动一动手;让学生少做一点练习,多去些实践活动;老师少编一些客观题,多出些生活情境实践题。让学生追求学习上的真正理解,行走在真正理解的学习路上。这发展了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問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关键词:真正;理解;思考;操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7-0034-01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要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的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考试成绩是不错的,但他们的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弱。让学生少一点背背记记,多一些思考;老师少一点讲解,多让学生动一动手,让学生少做一点练习,多去些实践活动;老师少编一些客观题,多出些生活情境实践题,让学生在运用中理解。这让学生追求学习上的真正理解,行走在真正理解的学习路上。
1.少一点背记,多一些思考——加强了理解
学生学习掌握了一些科学概念后,教师往往让学生去背一背,去记一记。这样单纯的背与记是很难达到让学生真正的理解。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种子发芽实验”一课。老师布置了学生分组去做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几天后,学生都带回各自的绿豆发芽的实验盒。课堂上学生汇报后得到绿豆种子必需的条件:充分的水份、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这个结论改变了好多学生实验前认为种子发芽是需要阳光的错误猜测。一般老师认为这样通过学生亲自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就不会搞错了。于是让学生去背一背,记一记这一科学结论就可以了。但事实学生还是容易混淆了,因为植物生长是必需要阳光的,而种子发芽阶段是不需要阳光的。如果这时让学生进行横向思考:我们田野上的种子在出土前见到阳光了吗?但出土后如见不到阳光,植物是不能健康生长的(植物要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进行健康生长的)。这样思考后学生就不会混淆这一知识了。通过给学生多一些的综合思考,加强了理解,达到了真正的理会。
2.少一点讲解,多一些操作——深刻了理解
一位名人曾说过:一件事让我说一遍,我可能会记住一两天,让我看过,我会记住一两个星期,如果让我做过,我可能会记住一辈子。在科学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少一些讲解,多留时间让学生动动手,这样的理解是深刻的。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食用油的比较》一课,有些老师为了学生观察水和食用油进行反复引导,让学生反复讨论用什么器官,用什么方法来观察,怎样准确操作及注意事项,这样花了近20分的时间。其实这长时间讲解与讨论,老师完全可以留给学生去操作。教师只要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材料,有足够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观察比较水和食用油的不同,找出它们的特点。即使探究中有差错,让他们在各自完成的交流中去纠正,去提升。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多一些动手操作,学生的理解会更透彻。
3.少做点练习,多去些实践——检验了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诗句告诉我们: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其实我们应让学生少做点练习题,多去亲近大自然,多进厂矿、企业等地方开展实践调查,检验所学到的知识。
例如,学了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垃圾的分类处理”这部分内容后,学生不需要做过多相应的练习题。我们要带学生参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厂、垃圾回收站等场所。这时的学生们打开眼界,深深地理会到垃圾处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学到了好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老师不要让学生单去做复习题,可以布置学生课余去调查大自然:我们的动植物生存的环境,它们又是如何适应环境而生存,又面临哪些困境;我们的周围哪些环境遭到了破坏……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远比学生做练习题效果更好。学生在实践中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理解更加深入。
4.少编客观题,多出情景题——运用了理解
考试评价是检验教学的一个手段,但又是导向我们教学的一个标尺。一份期末科学监测卷中大部分是客观题,少部分是实践情境操作题。考试后反馈,语数老师兼课所教班级的成绩远远高于专职科学老师教的班级。原来是兼课老师平时强化学生多背背记记,多做做练习,因而考出了好成绩。而专职老师花大时间开展实验操作活动,没有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去背背记记与做练习题,反而考不出好成绩。这警示我们为了学生真正理解,我们应少编一些客观题,多出一些生活情景实践题,提高学生综合的实践能力。
例如,检测五年级上册“滚动比滑动省力”这一知识点。编客观题是: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比滑动更( )省力。编情景题可以是:工人在搬运桶装的纯净水,一个在滚动,一个在地上滑动,( )的搬运方式是比较省力的。
比如,检测五年级下册“液体的热涨冷缩性质”。编客观题是:液体遇冷体积会( ),遇热体积会( )。编生活情景题是:酱油瓶或牛奶瓶里面的酱油、牛奶都不会装满,这是防止液体的( )而设计的。
让学生行走在真正理解的学习路上,会达到“高能高分”目标,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和未来的美好生活奠基。
参考文献
[1]杨海荣.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浙江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2005.12